台商的大陆“学费”

来源 :京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陆正向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和法制环境艰难迈进。面对这个过程,台湾人是参与并从中受益,还是远离而失去机会,肯定得仔细拿捏抉择一番。
  
  5月初我有了大吃川菜的机会,因为赶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成都举办。这论坛更被熟知的名称是“国共论坛”,从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后,已经办到第七届。本届论坛正逢EACF签订实施带来利好,按照我等美好愿望,大家不都得欢欣鼓舞,大赞两岸经济合作形势。
  到几个会场听听讨论,大好前景当然是主旋律,不过吐苦水的也不少。
  吐苦水的不少是台商。我挺想告诉这些跑到大陆来赚钱的同胞,伟大领袖有千古名句“牢骚太盛防肠断”。不过还得先弄清牢骚的内容。结果发现,有的事情确实超出了牢骚范畴。
  台商的苦水来自实际遭遇,他们在大陆搭上了真金白银甚至身家性命,没法子像学者一般总从宏观大局着眼。倒有一位本身是教授的台商发了言,完全没了学者的雍容,一副要急眼的样子。他从去年十月响应某内地城市招商引资的倡议,注入资金后就障碍重重,如入无物之阵。如今砸进一千多万人民币了,正事还没有眉目。他说从纯财经角度讲,这项生意非常符合当地情况和市场需求,却卡在了各职能部门的“扯皮”上,在他眼里最简单的手序都会遇到种种弄不明白的拖延。每当他试图沟通时,标准答案总是:“对不起,您是我市第一位台商,我们以前没有经验,请耐心等候”。时间就是金钱,而时间也在不断烧钱。这学者台商愤激地说:“我前半生关于正义和道德的信仰,简直要随这次投资烟消云散了。”
  他的愤激可以理解。我在理解之余,也想起几个类似的故事。
  故事一,有些无厘头。某地多年前招商引资修路,某台商欣然投资,跟当地政府签订了收取二十年过路费的合同。道路建成六年后,当地便强行拆除收费站,让台商不能再受益。当地政府给台商的交待是,几年来经济发展带来过路车辆暴增,六年已经赚足了。台商以为拿着合同占足了理,却一直改变不了既成事实。
  故事二,被报道得比较广泛。某台商开办心理辅导教育机构,在对一位IT企业高管的妻子进行培训时,采用的某些语言和方式引起丈夫的不满。这名高管以课程破坏夫妻感情为由,带人当众殴打台商。台商连夜逃回台湾,事后表示,当时已经报案,到场的民警却对殴打袖手旁观。
  故事三,可以作为小说题材。某台商到内地某城市办工厂,顺风顺水,麾下的总经理是当地人,办事得力。心情舒畅的台商回了趟台湾,将生意交给总经理打理。回来后局势大变,总经理趁他不在,更换了所有公章,走完所有手序,在法律上将整个工厂产权完全转移,跟台商没了任何关系。这位总经理之所以能偷梁换柱,主要是因为他在当地很有门路。台商不能坐以待毙,一方面打官司走法律程序,又入乡随俗,想办法托关系走私人门路,终于改变不了木已成舟的局面,被迫回到台湾。他至今表示不放弃讨公道,但又说,从此放弃对大陆和大陆市场的希望,在台湾逢人便劝“千万不要到大陆投资”。
  我知道以上故事的讲法过于简单,还有一面之词的嫌疑。不过,台商的痛苦不在于得到不利于他们的说法,而在于往往根本没有说法。作为商人,他们到任何地方投资前都会孜孜研究当地法规,希望能在法律框架内追求利润和前途,获得保护。他们在大陆也一直这样做,结果发现,无论法规还是合同,白纸黑字写在纸上的,有时却不能在有事时起到作用。
   我相信,大陆人可能更会对这些故事心领神会。那么,可以用来安慰台商的说法就是:大陆正处于转型期,台商交的学费,也是大陆同胞都在交的。另外,虽然有不少惨痛,我还可以举出旺旺、永和豆浆、康师傅等正面例子。大陆正向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和法制环境艰难迈进。面对这个过程,台湾人是参与并从中受益,还是远离而失去机会,肯定得仔细拿捏抉择一番。这样,我就有底气将领袖的后一句诗送给台商们:“风物长宜放眼量”。
  但最希望共勉的,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陆同胞们:如果还没忘了和平统一大业,尽量显得可爱些吧。
其他文献
当芙蓉姐姐头一次面对铺天盖地的骂声时,她觉得,这个世界疯了。    芙蓉姐姐不愿意别人提起她的真名。尽管对于很多人而言,她的名字其实早就不是个秘密了。见面之前,她的助理特意强调,我们希望报道中不要使用真名,就用“芙蓉姐姐”。对于去年在某时尚杂志上出现的真名报道,他们感到很懊恼,“事先没有沟通好”。助理或许是出于宣传的考虑,而芙蓉姐姐本人则说,因为不希望被家里人看到。  5月21日,芙蓉姐姐在北京国
期刊
91年前,在浙江义乌乡下一间茅草房里,29岁的陈望道,在中国第一个全文译出了《共产党宣言》这部马恩经典著作。由于陈望道在建党过程中的贡献,和他在语言修辞学中的突出成就,毛泽东对他一直很敬重。    口述:陈振新,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之子  陈光磊,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1960年代研究生  采访:本刊记者 郭田珍    “陈望道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对于人文社会科
期刊
吴宓和闻一多本来应该是最好的朋友,他比闻一多入清华学堂早一年,因为体育考试不及格,留学美国晚了一年,因而和比他低一级的闻一多同年放洋。按旧习惯说,即出于同门同科。以后,他们都曾在清华大学任教。  同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同为热爱中国文化、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具有相近学术和思想背景的文化名人,吴宓和闻一多却在很多地方形同水火。这一点在《吴宓日记》中多有披露。  闻一多被杀害的时候,吴宓已经离开了西南
期刊
称之为“三套集成” 的民间文化发掘和整理工作是一项盛大的文化事业,动员了小学教师、学生、医生等在内的大量人力收集民间音乐,一部份采风成果已经出版,如《山南民间歌谣集成》,我在其中找到了曾在西藏听过的最美的歌谣。    古印度诗人迦梨陀娑在《云使》中,讲述一个药叉因怠忽职守而贬谪他乡,从而于“七月初他看到一片云飘上山顶,像一头巨象俯身用牙戏触土山”。这“恋缱绻而遭远别的多情种子”不免想起家中的娇妻,
期刊
“人不能做错事,一旦做错就再也回不了头。”    杨显文,一名信用社的基层员工,为何会成为一名疯狂的纵火犯?  惨案发生后,这一度成为人们难解的谜题。在家人和朋友的讲述中,一个矛盾的形象开始浮现。他是一名慈父,也是一名凶徒,他曾温文尔雅,也曾偏执暴躁,他会因善良而捐助穷困者,也会因贪婪而走上歧途。  我们梳理杨显文的人生轨迹,试图寻找他的犯罪逻辑,也寻找那点燃信用社大火的“火种”。    东坪乡的
期刊
你可以不知道村上隆是谁,但你不可以不知道LV经典的红樱桃手袋。装饰有他设计图案的包包,每只售价高达5000美元。    眼前站着一个叫做村上隆的日本人。蓝色球鞋,亚麻色休闲裤,浅灰色开襟毛衣领口露出红白花的衬衫领子,蓄着胡子,带着眼镜,头顶上梳着日本武士似的小发髻。他个子不高,甚至称得上矮胖,还似乎有点邋遢。他是艺术家,也是“生意人”,还精通“表演”,一场名为《我的艺术之路》的讲座,听上去更像是一
期刊
大藏省现在改名叫了财务省,里面的公务员是日本最牛气的官僚,号称“官僚中的官僚”。别省的局长到了大藏省只能和人家的课长说话,就是别省的次官来了,大藏省出来个局长就可以打发了。因为大藏省手里有钱,牛一点当然也很正常。    有一种“高薪养廉”的理论,说是如果给官吏们以高薪使之得到满足,官吏们就不会去成天动脑筋弄钱,这样就不会有贪污了,起码不会有很多人贪污。  “高薪养廉”理论经不起推敲的地方,首先在于
期刊
43岁的吴秀波仿佛是娱乐圈历经苦难后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但在他自己看来,一切不过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注定过程,再正常不过。所有人都一样。    接起电话的时候是下午两点多,吴秀波还在床上躺着。这段时间他正在横店拍摄古装片《四大名捕》。睡醒后和一个陌生人聊聊天,吴秀波觉得这件事还不错,至少电话那头的记者不会问他“小吴,这个合同要不要改改”这样让他头疼的问题。能在聊天中同时完成工作,可算是两全其美。  
期刊
他们携手开创了足球教练的偶像时代,将西甲联赛变成了两个人的战争。    你可能不懂足球,但你应该会知道梅西和C·罗纳尔多。  在巴萨和皇马的巅峰对决中,这对双子星的碰撞谋杀了无数的胶片。  球场上杀得兴起,球场边无声的战争同样精彩。5月22日,西甲联赛落下帷幕,两位主帅在德比中五次交手,互有胜负。  他叫穆里尼奥,他拥有雕塑般的面孔和犀利的眼神,他身着阿玛尼风衣,9年来穿行于欧洲豪门之间。所过之处
期刊
“150多名兄弟还在前方流血打仗,后方在积极布置回来枪毙他们!”5月18日,酷6宣布的150人“砍人”计划,引发了“暴力裁员”事件,并导致其股价大跌、员工流失、品牌受损。    5月20日下午5时,《京华周刊》记者来到了中国第一家上市视频网站酷6传媒有限公司(简称“酷6”)总部。虽然坐落在没有围墙的北京正通时代创意中心,酷6总部却大门紧闭、戒备森严,门卫更是由平时的1位变成了8位。  “突然裁了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