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5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6例,分别静脉给予更昔洛韦5mg/(kg•日)和利巴韦林10~15mg/(kg•日),并对临床体征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较对照组消失早(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1.5%,对照组总有效率71.4%(P<0.01)。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程短、见效快、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更昔洛韦 手足口病 小儿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030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007年1月~2011年1月应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疗效满意报导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15例,均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临床诊断标准:①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②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将115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4个月~4岁,其中<1岁32例,1~3岁22例,>3岁5例;对照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4个月~4岁,其中<1岁26例,1~3岁22例,>3岁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就诊时间及体温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且所有病例对更昔洛韦无过敏者。
方法: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5mg/(kg•日),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日),均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次/日,疗程2~4天。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热药治疗。
疗效判断标准: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①显效:48小时内体温正常,一般状态好转,3日内不流涎,能进食,正常玩耍;②有效:3日内体温正常,一般状态好转,4天内不流涎,能进食,正常玩耍;③无效:治疗4天仍发热、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
结 果
疗效比较:两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见表1。
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两组发热、皮疹及口腔皮疹消退时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X±S,天)
组别例数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
治疗组592.01±2.213.11±1.35
对照组564.91±1.825.94±1.93
t1.781.73
P<0.05<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白细胞减少3例,轻度胃肠道反应1例,主要表现为恶心,腹部不适及呕吐;对照组白细胞减少5例。不良反应停药后缓解。
讨 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是继阿昔洛韦之后新开发的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其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是至今发现的抗病毒药中活性最强的药物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迅速被脱氧鸟苷激酶转化为单磷酸化合物,从而竞争性抑制脱氧鸟苷三磷酸酶与病毒DNA多聚酶结合,抑制毒DNA合成,阻止DNA链延伸,并通过三磷酸化合物在病毒感染细胞中的集聚而得到增强,而对正常细胞DNA作用较强,因此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而利巴韦林在细胞内被腺苷激酶磷酸化形成利巴韦林单磷酸,干扰肌苷磷酸脱氧酶活性,影响鸟苷酸合成,从而阻止DNA病毒复制,利巴韦林三磷酸亦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起到抗病毒作用,但其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太强,且易产生耐药性,使其临床疗效收到限制。而更昔洛韦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浓度高于非感染细胞的100倍。
本文结果表明,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优于利巴韦林的对照组(P<0.05),热退及疱疹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利巴韦林(P<0.05)。由于病程缩短,减轻了重症患儿发生率,减少了继发感染的机会。虽然价格较高,且有资料显示更昔洛韦对骨髓有抑制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也有不良反应,但由于在我们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期间不良反应较少,并且药量小、疗程短、见效快。因此,认为更昔洛韦是治疗手足口病的首选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 Robert Berkow.The merik manu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USA:Merck Reseaarch Laboratories,1992:2180.
2 徐淑云.现代实用临床药理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010.
3 李文汉,胡仪吉.小儿临床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9.
4 王春燕.更昔洛韦治疗咽-结合膜热疗效观察.儿科药学杂志,2007,13(6):48-49.
5 林靖雯,周红梅,陈谦明.抗疱疹药物的研究进展.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1):60-61.
关键词 更昔洛韦 手足口病 小儿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030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007年1月~2011年1月应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疗效满意报导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15例,均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临床诊断标准:①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②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将115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4个月~4岁,其中<1岁32例,1~3岁22例,>3岁5例;对照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4个月~4岁,其中<1岁26例,1~3岁22例,>3岁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就诊时间及体温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且所有病例对更昔洛韦无过敏者。
方法: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5mg/(kg•日),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日),均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次/日,疗程2~4天。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热药治疗。
疗效判断标准: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①显效:48小时内体温正常,一般状态好转,3日内不流涎,能进食,正常玩耍;②有效:3日内体温正常,一般状态好转,4天内不流涎,能进食,正常玩耍;③无效:治疗4天仍发热、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
结 果
疗效比较:两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见表1。
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两组发热、皮疹及口腔皮疹消退时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X±S,天)
组别例数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
治疗组592.01±2.213.11±1.35
对照组564.91±1.825.94±1.93
t1.781.73
P<0.05<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白细胞减少3例,轻度胃肠道反应1例,主要表现为恶心,腹部不适及呕吐;对照组白细胞减少5例。不良反应停药后缓解。
讨 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是继阿昔洛韦之后新开发的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其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是至今发现的抗病毒药中活性最强的药物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迅速被脱氧鸟苷激酶转化为单磷酸化合物,从而竞争性抑制脱氧鸟苷三磷酸酶与病毒DNA多聚酶结合,抑制毒DNA合成,阻止DNA链延伸,并通过三磷酸化合物在病毒感染细胞中的集聚而得到增强,而对正常细胞DNA作用较强,因此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而利巴韦林在细胞内被腺苷激酶磷酸化形成利巴韦林单磷酸,干扰肌苷磷酸脱氧酶活性,影响鸟苷酸合成,从而阻止DNA病毒复制,利巴韦林三磷酸亦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起到抗病毒作用,但其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太强,且易产生耐药性,使其临床疗效收到限制。而更昔洛韦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浓度高于非感染细胞的100倍。
本文结果表明,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优于利巴韦林的对照组(P<0.05),热退及疱疹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利巴韦林(P<0.05)。由于病程缩短,减轻了重症患儿发生率,减少了继发感染的机会。虽然价格较高,且有资料显示更昔洛韦对骨髓有抑制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也有不良反应,但由于在我们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期间不良反应较少,并且药量小、疗程短、见效快。因此,认为更昔洛韦是治疗手足口病的首选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 Robert Berkow.The merik manu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USA:Merck Reseaarch Laboratories,1992:2180.
2 徐淑云.现代实用临床药理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010.
3 李文汉,胡仪吉.小儿临床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9.
4 王春燕.更昔洛韦治疗咽-结合膜热疗效观察.儿科药学杂志,2007,13(6):48-49.
5 林靖雯,周红梅,陈谦明.抗疱疹药物的研究进展.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