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指瑕指瑕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6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无论是教材观念、结构,还是内容,同老教材相比,都有很大的改变,突出了知识的实用性、问题的探究性、内容的趣味性,更重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笔者在认真阅读新教材及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与《课课练》后,觉得有些内容似有不当,与诸位同仁商榷。
  
  一、 地理数据欠科学
  
  课本中有些地理数据存在科学性问题,有些与对应图表中显示的数据差距较大,还有些地理数据的取值标准值得进一步商榷。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给学生理解新知带来一定困难,对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十分不利。
  例1,课本58页,“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陆地水占全球水储量的3.5%”,其中反映海洋水和陆地水比例的数字是否科学值得商榷。因为即使大气水占全球水储量的份额忽略不计,即约为0.00%,海洋水与陆地水储量之和应该是100%。而文中说海洋水占96.53%,陆地水占3.5%,两者加起来是100.03%。这多出来的“0.03%”看似很小,却远远超出地球上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占全球水体总量的比重“十万分之七”(合0.007%)。建议再作科学修正。
  例2,课本49页,文中说“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这个“0.6℃”是目前关于全球变暖问题使用频率最大的数字,而图2.26“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中显示:1860年全球平均气温为-0.38℃~-0.39℃,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为0.35℃~0.36℃,2000年的全球年平均气温与1860年相比至少升高了0.73℃,图、文数据竟然相差了0.13℃之多。因此,如果文中所说的0.6℃是精确的,建议修改插图。
  例3,课本12页,图1.13“太阳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的相关性”中,左侧纵坐标所代表的“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的取值是否科学值得商榷。“超额量”的含义应指“超出平均值的量”,如果把所测地点的年降水量与各地年平均降水量的差都用“超额量”来表示,那么这个“超额量”应该既有正值也有负值,否则反向推算就得不出平均值,而该题目中的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却皆为正值。按照题目中提供的数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1880~1960年连续80年的时间里,题目中的各观测站的年降水量均高于多年平均降水量,这种可能性似乎不大。因此,建议教材修订时对“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的取值再作斟酌。
  
  二、 地理插图标注不完整
  
  地图是地理特有的语言,引导学生读图既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下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新教材的课本插图尤其是坐标图存在着标注不完整的现象,需要补充完整。
  例4,课本12页,图1.13“太阳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的相关性”、课本49页,图2.25“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图2.26“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中,均未标注横坐标所代表的内容,只列了几个数字,应该加一个表示时间的“年”字。
  
  三、 地理概念使用不当
  
  例5,课本49页,图2.25“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图中显示纵坐标代表的内容是“气温变化”。实际上,“气温变化”的概念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气温的动态变化过程,要通过“时间”和“气温”两个要素共同反映出来。该图中的“红色曲线”表示的才是“气温变化”,而纵坐标表示的内容应该是“时间”和“气温”两个要素中的一个,即“气温”。严格地讲,纵坐标处应该标“全球平均气温”才更为准确。同理,该页中图2.26“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中,纵坐标所代表的内容也应该是“全球平均气温”,而非“气温变化”。
  例6,课本49页,文中说:“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与之配套的图2.26的标题却是“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此处同一个内容分别用了“全球平均气温”和“全球年平均气温”两个概念来描述,明显存在概念模糊不清、使用不当的问题。关于“全球平均气温”的概念,又有“全球多年平均气温”与“全球年平均气温”之分。此处用插图标题上所选用的“全球年平均气温”更为准确。为了避免学生混淆,建议图文统一使用“全球年平均气温”的概念。
  
  四、 内容表达不准确或语意不明确
  
  例7,课本44页,关于第三节课题“常见天气系统”,从课题内容的语法关系上讲,“常见”与“天气系统”应该是修饰关系,即“常见”修饰“天气系统”。教材中“常见”与“天气系统”之间少了一个“的”字,修饰关系就变成了动宾关系,语意上也不太通顺。建议教材修订时改为“常见的天气系统”。
  例8,课本40页,“在世界范围内,北半球的冬季和夏季分别形成不同的高压或低压中心”这段话,从语意上看在介绍完北半球之后还应该介绍南半球,而本部分教材说的只是北半球,所以,建议将这段话改为“在北半球,冬季、夏季分别形成不同的高压或低压中心。”
  例9,课本79页,“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中,背斜发育的山岭和谷地,哪个概率更大,表达得有些模糊。其实,影响褶皱地貌的因素很多,如褶皱形成的时间长短、褶皱的弯曲程度、褶皱的形态、褶皱处岩石的组成、发生地的气候特点等。总起来讲,应该是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发育成为谷地的概率更大一些。因此,原文改为“在地貌上,背斜常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常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可能更严谨一些。
  例10,课本46页,建议将标题“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改为“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本节的标题是“常见的天气系统”,“系统”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更能反映出一定区域内气压由中心到外围的分布状况。若把“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直接称为“低压和高压”,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将其与相对的气压高低相混淆。
  例11,课本46页,“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内容表述似乎不够清楚。从气象学角度讲,高压脊指三面气压较低而一面气压较高的天气系统,低压槽与之相反。如果改为“在气压分布图上,从高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气压高于两侧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从低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气压低于两侧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五、 教参与教材内容不吻合
  
  例12,教参36页,关于教材第12页《活动》的参考答案,其一所标页码有误,应把“活动(第11页)”改为“活动(第12页)”;其二教参给出的参考答案与教材题目的要求不吻合,即答非所问。《活动》要求根据图1.13“太阳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的相关性”(统计时间为1880~1960年)回答如下三个问题:(1)从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曲线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2)从太阳黑子相对数曲线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3)如果将两种曲线叠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参给出的参考答案是:(1)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以11年为周期波动变化着。1989年太阳黑子数达到最大值,1996年太阳黑子数达到最小值。(2)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也以11年为周期波动变化着。只不过各变化周期内,太阳黑子数的最大值相差比较明显。(3)太阳黑子数变化具有周期性。把问题与答案对比可以看出:问题与答案的时间与内容皆不相符。
  例13,教参137页,把教材第四章第一节75页的《活动》与第三节86页的《活动》参考答案弄颠倒了。第一节75页的《活动》主题是“根据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大理石柱的变化判断地壳运动的特点”,而第三节86页的《活动》主题是“根据黄淮海平原的资料分析黄淮海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的利与弊,两者差异很大,建议修改过来。
  
  六、 《课课练》问题不严谨、参考答案有遗漏
  
  例14,《课课练》13页,选择题13题选项内容不完整、参考答案有遗漏。题干为“下面北半球风向示意图中,画法正确的是”,提供的四个选项皆为一个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直箭头和一个表示风向的弯箭头组成的示意图。该题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图中并未画出等压线,根本无从判断风向是否正确;其二是在没有等压线的情况下,假定水平气压梯度力是正确的,那么,标准答案应该是B和C,参考答案只有B,缺少C。
  例15,《课课练》16页,选择题14题答案有遗漏。题干为“副热带的大陆东岸,降水较丰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受:A、夏季风的影响B、盛行西风的影响C、台风的影响D、信风的影响”,参考答案是A,遗漏了C。如我国广东、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会因受台风影响而致降水丰富。
  例16,《课课练》16页,选择题16题答案不严谨。题干为“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参考答案为D,即“夏季往高纬移,冬季往低纬移”。判断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方向,首先应该有一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一般来说应该是赤道。因为通常情况下春秋季节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呈南北对称形势,被认为是不移动的,而不移动的时候,赤道低压带的位置就在赤道附近。如果以赤道为参照点,不管是冬季还是夏季,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应该都是往高纬移动。所以笔者认为该选项不严谨。建议将答案D改为:“北半球,夏季往北移,冬季往南移。”
  例17,《课课练》18页,选择题第3题选项内容不完整。题干为“图3.1中为北半球反气旋的是”,各选项存在的共同问题是都未标出等压线的气压值,也未在闭合的等压线中心标上“高”或“低”字,所以无法判断是气旋还是反气旋,建议在闭合的等压线中间标上“高”或“低”字。
  (责任编辑付一静)
其他文献
九月初,沉寂了一个暑假的常德市第一中学热闹非凡,学校的各个社团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招揽新社员。“SG理化社”没有花哨的表演,社员们却通过演示有趣的物理、化学实验,吸引了众多学弟、学妹们的目光。  康斓作为“SG理化社”创始人之一,尽管已步入高三,需放慢科技创新的脚步,全力投入学习,但他仍然抽空参加了今年的招新活动。在活动现场,面对学弟、学妹们的咨询,康斓用自己的科技创新作品——《改进型安全电动伸缩门》
在动物界,为了生存或取得优势地位,许多物种都有同类相食的行为。然而,还存在着一种比同类相食更极端的行为——有些动物会吃掉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这种古怪的行为被称为“自食”。  2007年,有人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中部的Tesso Nilo国家公园拍摄到了一只不幸的老虎,它的一只前爪不见了。很显然,它是自己咬断了被捕兽夹夹住的前爪。尽管看起来很极端,但这些行为对动物而言很符合逻辑,因为失去肢体远比失
如果你询问研究中世纪史的历史学家迈克尔·麦考密克哪一年是最难熬的一年,他会给出答案:不是1349年(当时黑死病将欧洲近一半人口置于死地),也不是1918年(那一年的流感造成约4 000万人死亡),而是公元536年。迈克尔·麦考密克说:“即便那一年不是最难熬的一年,起码也是最难熬时期的开始。”   公元536年的夏季温度下降了1.5℃至2.5℃,爱尔兰编年史中记载着:“从536年到539年期间,人
提及语文训练,很容易想到机械、枯燥、单调、乏味的题海战术和课后练习。这是对语文训练极为狭隘的认识,我们很有必要来重新审视语文训练。    一、语文训练的“应然”教学情形:钱梦龙的《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各种特长与技能的获得与科学规范的“训练”密不可分,如驾车训练、运动训练、军事训练等,所谓“训练有素”是也。现代汉语词典对“训练”的解释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
20世纪末,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通过了“普九”验收,国家“两基”目标基本实现。然而,时隔不久,那些通过社会捐款、农民摊派以及政府借贷筹资兴建的大量农村学校便处于闲置状态。2004年,山东省平原县开始启动“初中进城”工程,将18处农村中学的初中教育全部集中到县城,让农村初中生全部进县城读书。到2007年,工程全部完成,1.8万名初中生全部进城,在农村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提高教育水
为实现新课改目标,真正使语文教学取得实效,许多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做了大量的探索,收到一定成效。但细观语文教学过程,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表现出“高密度、高容量、高节奏”的形态,语文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笔者就此问题从几个方面作一分析。  一、渐趋加快的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目前,快节奏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教育也烙上了快餐文化的印记:初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被压缩到两年
在大部分人眼中,小女孩都喜欢洋娃娃,成绩好的学生应该没有太多精力开展课外活动,爱好科技创新的人的梦想总与科学有点联系……  上海市向明中学高一女生胡文盈却是个例外。小学五年级时,她就拿起螺丝刀、起子等工具捣鼓出了防夹手装置。上中学后,虽然学业任务繁重,但她的课外活动依旧很丰富:玩机器人、打架子鼓、设计球鞋、参加辩论社、体验极限运动……作为上海市十佳小研究员、上海市科技希望之星,她的梦想却是成为一名
学校社团举办的摄影比赛结果出炉后,我们整理照片时发现,尼康牌数码单反相机(以下简称尼康)拍的照片偏黄,佳能牌数码单反相机(以下简称佳能)拍的照片偏粉。  为什么两种相机在成像风格上出现这种差异?我们对此进行了探究。  一、确定研究样本  1.白色被拍摄对象在两种相机上的成像差异  拍摄白纸,观察白色在两种相机上的表现并编号,找几名同学凭主观感觉评判后进行电脑分析,寻找规律。  2.拍摄模特  同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慢慢融入学科课程,目前大部分课程都已实现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的本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得以有效改善,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天文学中把由于重力梯度使天体永远以同一面对着另一个天体的现象称为潮汐锁定。  潮汐锁定现象在宇宙中十分普遍,如太阳系中,地球锁定了月球,火星锁定了2颗卫星,木星锁定了8颗衛星,土星锁定了15颗卫星,天王星锁定了5颗卫星,海王星锁定了2颗卫星。  以上例子中行星的个头都远远大于其锁定的卫星,然而,潮汐锁定是一种相互的影响,不仅仅作用于个头较小的卫星,对于行星也有影响。比如地球潮汐锁定了月球,同时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