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变数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20070601ZW126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里的变数太多,谁也不知道下一刻自己要面临着什么。所以,在我们可知的范围内,请珍惜我们的爱人,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生活。那么不管在下一刻我们是得到还是失去,我们至少更加的心安理得。这是在看完《明日的记忆》后,我最想说的。
  影片据作家荻原浩的同名小说改编,堤幸彦导演,渡边谦和通口可南子主演。讲述一个50岁的男人在某一天突然得知自己得了老年痴呆症后,面对生活的变数而做的艰难努力。故事情节从某种角度说并不鲜见,但是沉稳干净的镜头把故事娓娓道来,足以让观众不自觉地和主人公一起经历那些生活的变数和苦难。影片还艺术性的把生活中的细微末节放大,以此来显现生活的本质,那些眼泪,微笑,话语贯穿起来就是人生,有苦难有甜蜜也有相互的温暖。再加上两位中年实力派演员的倾力演出,整部片子显得精彩完美。
  片头是一个木讷的男人无言的坐着,枝实子在整理着照片的小字条。窗外是开阔的天空,狭小的屋内在天空的映衬下多了一份家的存在感。没有任何的声音,让人疑惑,也让人好奇,镜头拉远,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守着家,守着天边的晚霞,守着坚定的爱开始讲述他们的故事。
  开头在办公室里的那段显得有点杂乱无章,但是一个对事业勤勤恳恳的男人形象还是被刻画出来了。典型的日本男人形象,把十二分精力一分不省地放在工作上。年届五旬的佐伯雅行作为一个大广告代理店的营业部长,每天都带领部下忙碌在工作的第一线。家中有贤惠的妻子,可爱的独生女腹中孕育着新生命,不久将步入婚姻的殿堂。事业顺利、家庭美满,如果人生按这条线走下去,他可能会头也不抬地继续在广告公司效力。故事也就没有可看性了。
  于是,生活来了个大幅度的拐弯。种种细节昭示他的不幸即将来临,先是记不起某个明星的名字,到后来开会时间破天荒的记错。这肯定有问题,我猜到了,佐伯和枝实子也意识到了。但他们到医院后的表现确实让我大吃一惊:佐伯惶恐地拒绝配合医生的检查;在医生说出他的病情时,他激动地逃离病房跑到天台;走下天台,在楼梯处与妻子相拥哭泣……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人的脆弱被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显得真实动人。相比之下,日本电视剧《一公升的眼泪》,过于把人物英雄化、榜样化,倒显得残忍。
  更加意外的是,佐伯在知道自己身体情况后依旧坚持着工作,你可以理解为是对工作的热忱,也可以理解成是对命运的某种不甘心,不甘心过早地就被生活遗弃。他守着自己的意志抱着微弱的希望,希望那些记忆不要无情地离他而去。可是同事的面孔,行走的街道,这些曾经熟悉的事物一点一点退出他的记忆。他不得不选择离开。在这一部分,导演多次用到了怪诞镜头,把内心的惶恐和绝望强调式的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来,很具艺术感。尤其是递交辞职书后走出来,在公司的走廊里,他恍惚间看见自己的一生,制作人用怪诞镜头一一表现。人生似乎也这么的恍惚,还没有好好看清它的本质,就要面临遗忘它的命运。再不甘心他也无能为力,能做的不过是竭尽所能的努力记忆。
  在梨惠的婚礼上,佐伯那深深的鞠躬以及亦喜亦悲孩子式的哭泣让我动容。慨叹命运对人的折磨及摧残。即使再努力,我们还是看见佐伯一点一点地走向绝望。所幸的是能够看见爱女结婚,看见可爱的孙女降临。那个曾经严厉自私的父亲终于有时间把精力花在了亲人身上。
  再后来,记忆日渐空白,他坐在窗前,无望地看着春夏秋冬的流逝,生活在继续,他眼中的世界在日渐凋零,他的挣扎越来越无力。最后,他凭着最后一点记忆来到与妻子相识的地方,在那制作了最后一只陶罐,那是他最后的记忆,也是他最美的记忆。做完之后,他彻底遗忘了这个世界。彻底的空白使他显得平静,没有了任何的挣扎。
  对着前来寻找他的妻子,他问——你是谁?一脸的安详与平静,对他来说,生活的苦难已经远离。没有了记忆,也就没有了烦恼。他和妻子一前一后走过钢丝桥,最后隐没在茫茫的群山中。■
其他文献
提到贼,人们不禁想起那些偷人钱物,贼眉鼠眼的角色,但在电影的虚拟世界中却存在着这样的贼,他们在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同时,还会让人产生羡慕之情,这些贼既是电影中的 “雅贼”。他们从社会角落一跃而成为电影中的“英雄”。更是有许多大牌明星,争先恐后,抢着“做贼”。2006年一部小成本制作的中国影片《疯狂的石头》票房收入超过一千五百多万元,更是把国人的目光聚焦到了这些“偷儿”们身上。世界电影史上也曾出现了许多
法国每年都要进行名目繁多的文学奖评奖,获奖的作品也琳琅满目,学院派的、新闻界的、出版界的、宗教界的,不一而足,当然少不了商业界的。这不仅为众多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传记作家提供了跻身于名人之列的机会,也为各出版社提供了一个激烈竞争以获取巨额利润的场所。一旦某出版社出版的作品获奖,顷刻之间,销路顿开,印数猛增,财源滚滚而来。  在法国众多的文学奖中,最重要的有五个奖项,即“龚古尔文学奖”、“勒诺多
一、前言  李开复先生在《AI·未来》一书中提出,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美国和中国将会率先使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带动全球经济发展。[1]在人工智能和万物互联的时代下,数字化和计算化逐渐演变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对公民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决定个体成功的关键是“机器智商”(Human Machine Intelligence),即人类对机器的理解。[2]如果把机器比作人体,则程序就相当于
美丽的风光,印象派的色彩,编织般的效果,好一幅诗情画意的美景。空旷的田野使人感受到风的律动,云朵随风漂浮,纤细的麦子随风摆动,鸟儿顺风飞翔。天空、麦子和麦茬将画面分成三部分,这种简单的布局似乎不像印象派的风格,因为印象派追求的是不对称和景色的变化。而独特的风格、对真实事物的热爱正是梵高所坚持的理念,画笔要体现出真实事物的质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浮云、麦子、红色的小花以及麦茬形状各异、方向和色彩均不
I am no botanist but I have long found pleasure in herb-gathering. I love to come upon a plant which is unknown to me to identify it with the help of my book to greet it by name when next it shines
不久前,科学家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可回收的打印电子产品——由3种碳基墨水制成的晶体管,希望以此激发新一代可循环利用电子产品的研发,以帮助解决日益增长的全球电子垃圾问题。通常,制作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原料是硅片,而硅片很难再回收利用。据统计,全球每年的廢弃电子产品,只有不到1/4被回收利用。  在室温下将这3种墨水放在喷墨打印机中,打印出的全碳晶体管性能良好,可以广泛应用。这些墨水可被轻易打印到纸张
在今白俄罗斯斯摩棱斯克近郊有一处历史艺术文物保护地塔拉什金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原是一个豪华的大庄园,其主人是一位公爵夫人,名叫玛丽娅·杰尼舍娃。这是一位对俄罗斯文化艺术卓有贡献的杰出人物。然而她却名不见经传,连其准确的出生年月、生父何人也无从查证。仅知道她当姑娘时的全名是玛丽娅·冯·杰逊,而杰逊是其继父的姓。她曾就读于一所优秀的私立中学,毕业后因急于摆脱家庭的约束,草草下嫁拉法伊尔·
译/甄春亮    下夜班回家,我要经过一条长长的没有路灯的小巷。虽然怕,也只得提心吊胆地走下去。后来,巷口有了一家小小的杂货亭。再到夜深时,经过巷口,杂货亭虽然早已关门,灯却是亮着,明晃晃的,一直到巷尾,也还有隐约的光亮。  又一次经过时,我问杂货亭的主人,怎么你老是忘了关灯?那个只有一只手的男人抬起头来,对我憨然一笑说:“没有路灯呀。”默然良久。我发现他的生意格外好。  曾听人讲过一个盲人的故事
1902年7月为了维持生计,当时一文不名的小诗人里尔克不得不为里夏德·穆特尔编辑出版的德国新艺术专题丛书写一本评论罗丹作品的小册子。当然很快证明这件事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意图。因为与罗丹的接触为诗人彻底打开了诗歌观察、感受和创作的新视野。因为与灵魂世界的真实相比,作为客观存在物的雕塑要真实可感得多。它不仅具有形式,而且能够帮助陷入无形的精神危机的人确认存在,定义真实。而作为赋予手中艺术品以物的存在
编译/王惠云    这是一间温馨的老式书房,一个男孩身体前倾,后面是深色的背景,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男孩的脸和手用色大胆、明亮。马奈在后来创作的《吹短笛的男孩》中也采用了相同的技法。虽然作品很典雅,但是,真正构成马奈风格的却是他对肌肤的处理方法,马奈在其后的作品中都是将肌肤画成这种金黄色。  画中的模特儿曾给波德莱尔带来灵感,创作了散文诗《巴黎的忧郁》中的“琴弦”。男孩名叫亚历山大,1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