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确把握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调整复习思路,走出“题海”误区,构建鲜活生动的复习课堂。
关键词:复习的目标;复习的任务;复习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0(S)-0013-3
高三物理总复习,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能力、高考备考的重要时段,倍受广大师生乃至社会的高度关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也加快了前进的脚步。通过解读今年各地高考试题,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变”和“新”成了不少省(市)试题的突出特点,命题者们独具匠心,大胆探索,改变常规的命题思路,通过变换问题情景,变换设问角度,向学生呈现新情景、新信息、新问题,要求学生具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意识,能用发现的眼光对题目的物理事实和条件进行审视,并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分析和推断,注意考查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迁移和变通等思维要素,强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意识。在这样的命题背景下,在高三复习中奉行“题海”为法宝,过分信赖“熟能生巧”,把学习这一心智技能为主的脑力活干成了以机械性重复的体力活,在现今的高考中将难以奏效。正如科学家贝尔纳说过:“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这也启示我们应该摆脱过多条条款款的局限性,打破思维定势,敢于探索、发现问题。
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我们的高三物理总复习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如何实现高三物理总复习的高效而低耗?是很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跳出“题海”之苦,探寻鲜活、有效的复习新思路是当务之急,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作了一点肤浅的思考,跟同行们作如下的探讨。
1调整方向,有所不为才会有所为
笔者近期对2007年各省(市)高考试题作了初步分析,我体会到高考命题确实体现了“重基本,出活题,考能力”的命题思路。因此,在复习内容的取舍和复习目标的制定上都要关注这一命题特点,要从过去靠“量”的占有转向“质”突破,改变在知识上求深、求繁、求难,反复强化训练的复习套路,把练习的量切实减下来,要安下心来,引导学生去细细琢磨研究物理的基本思想方法,通过对具体问题尤其是“原始性问题”的分析讨论和解答中深刻的理解知识、感悟方法,养成探究意识,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引导学生能用研究的眼光、发散性思维对现存问题的再创造、再构建、再琢磨,以提高学生基本的物理科学素养、独立思考习惯和学科基本能力等为复习的标杆。比如在组织万有引力的复习中,可以以卫星的发射、回收、定轨与变轨运行等实际问题为基本线索,以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知识和动量能量关系等为“问题解决工具”,采取低起点、缓坡度,逐步拓展延伸,通过递进式设疑、发散式设疑、比较式设疑……在情景的变换或设问角度的改变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通过问题的解决,实现知识的深化理解,应用中感悟方法,形成内在清晰的认知图式,并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复习目标的达成不是一步到位,复习中始终应坚持以学生的现有起点为出发点,通过各个复习阶段的有序推进,分项落实,分层建构,分步实施,不断积累,逐步靠近复习的目标要求,功到自然成。
2扣准目标,让复习过程始终心中有纲
高三总复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阶段到底要干些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是做好两件事:一是站在整个高中物理的高度帮助学生建构完备的“知识系统”;二是按照高考考纲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应对考纲要求的关键能力。
何为知识系统?笔者认为知识系统包含知识点、知识链和知识体三方面。要让学生形成清晰而完备的知识系统,首先,知识点要清楚,不留知识盲点,包括知识的引入背景、形成和发展过程、物理涵义及数学表达等;其次,在“点”的基础上要形成知识链,即理清知识发展线索、形成有相互联系的逻辑结构;其三,在 “点”和“链”的基础上还要将知识融入情景,通过对典型情景的讨论和辩析中,进一步理解知识、领悟其中的物理思想方法,形成知识体。知识体的形成,便为学生架起了由知识通往能力的桥梁。
对高考考纲能力要求的理解如何具体化?我们不妨对问题作逆向思考,从问题的起点回到原点:我们的学生在解决一个具体物理问题时需要什么样的心智行为?通过反复观察,我们发现在解决一个具体物理问题时,需要快速地读取信息,将图文条件转化成物理情景;需要快速地分析对象所处的环境和过程特征;需要快速地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提取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定性与定量表达和逻辑推断。因此,在高三应着力提升的关键能力是: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深入理解能力;物理情景、状态和过程的细致分析能力;对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的建模能力;以及对物理状态、过程特征和空间数量关系的定量表达与推断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基础,分析能力是核心,建模能力是关键,定量表达能力是保障。理解能力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形成过程、物理涵义和相互联系与区别;分析能力的培养,着重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解答物理问题,就应该养成先必须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冷静审视对象所处的物理环境,细心分析其边界条件下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过程,这种分析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行为的不断积累,就形成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考物理命题越来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题目涉及的情景常常不是一个纯化的物理问题,而是一个生活化的准真实的情景,这就要求学生在解答时首先要有探究问题的意识,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变通和迁移,需要学生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条件,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并通过进一步分析,明辩所呈现问题的物理本质特征,对物理过程中物理量之间制约关系和空间数量关系的定量表达与逻辑推断,必要时,还需用图像去反映物理过程或识别图像反映的物理意义。所以,培养学生建模能力和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
3协调关系,构建鲜活生动的复习课堂
为使复习工作高效而低耗,关键在复习过程的优化,而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是优化复习过程的关键。
(1)课本与资料的关系。课本和教辅资料是复习教学优势互补的两种资源,物理课本的复习价值,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基本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和重要规律和核心观点的精辟论断上。尤其是教材上一些小实验、阅读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问题,这些是不可多得的复习资源,千万别束之高阁。在复习中通过再创造,将教材呈现的原始性问题或现象,设计成学生探讨研究的小课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站在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大背景下进行设疑和讨论,将复习过程变成师生一道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复习资料的优势则体现在对知识的系统归纳梳理以及解题技能的训练上。资料好比药房的中药铺,多而全,教师应根据学情辨证处方,灵活取舍,“题海无边,回头是岸”,不能完全依赖资料按部就班的大讲苦练。否则,就会成为资料的仆人,严重影响复习效益。
(2)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新课教学常常是条块分离,这种狭榨的视野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让学生看到解决问题的整个系统。复习就不能停留在知识点状的落实上,不是说不要进行具体的分项落实,而是要在形成整体设计的前提下,开展局部的、点上的落实,各部分知识的复习又必须链接到整个知识体系中去,达到整体与各部分相互依存,彼此关照,注意跨板块知识间的融合。比如力学的复习,应引导学生站在“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主干线上,在组织各部分复习中,老师应引导学生理清一个基本线索:物体的运动过程特点谁来定?(受力情况和初始状态)高中物理典型的运动模型有哪些?[(类)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等]它们的受力特征分别是什么?你能列举对应的典型物理情景吗?处理这些典型物理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三条主线:力的瞬时作用效应——牛顿运动定律;力的空间积累效应--能量;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冲量与动量)。在组织学生各部分的复习中,始终站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和主线索下进行,引导学生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必要的梳理,这样就有了复习的“大局观”,复习便有了“主脑”,也有“红线”,学生才能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略,并站在学科主干知识和主干思想方法的至高点上俯视各个部分,达到厚书读薄,也才有可能出现高屋建瓴。
(3)讲与练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智慧是在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的。复习阶段老师要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学生练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是复习教学运思的基本问题。高考是以能力为主线,着力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独立分析能力和变通迁移能力要求较高。在复习教学中要改变那种“知识罗列 例题讲解 模仿套用”的复习教学模式,尽可能用“问题”贯穿复习的全过程。立足整体,以全局的眼光,审视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用宽广的触角从教材中、从学生熟习的生活中以、从社会热点中及在课外阅读中寻找典型的情景素材,用研究的眼光、发散性思考,从物理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筛选,构建有效性问题,让问题成为复习课题的中心,以问题的形式展现要复习探讨的内容,将知识与典型的物理情景融合,在设疑导引和问题解决中,让学生自主建构起本单元的知识与方法系统,形成整体的认知结构,领悟本单元基本的物理思想与方法。比如,在复习简谐振动时,可提供实物演示展现物理情景如图1,并设置以下层次递进的问题:
①用恒力F作用在木块B上,在弹簧被压缩的过程中,木块受力情况怎样?做什么运动?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水平面光滑)
②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撤去作用在木块上的恒力,木块将作什么运动?为什么?若平面不光滑,并知道木块与桌面的摩擦系数,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③若将木块换成带正电的滑块,整个装置处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滑块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怎样?做什么运动?能量是怎么转化的?这与将木块用弹簧竖直悬挂比较,有何异同?(水平面光滑)
以真实而典型的物理情景为载体,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本出发点,通过联想、比较、前后知识的融合、方法的变通和迁移,对一些基本物理问题进行讨论,教师真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创设情景,恰当引导、微小点拔,让学生跳出机械的解题训练,构建鲜活生动的复习课堂,回归教师责任的本原。
不可否认,复习过程中老师的讲与评也是至关重要的。老师的讲应侧重思路与方法,尽可能把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呈现给学生,并用商量、探讨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物理方法的掌握贵在自觉的运用,主要靠渗透,靠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来达到的,绝不能把方法异化为知识给学生灌输,老师归纳的解题秘诀、法宝是老师长期解题与思考后的体验,学生若没有亲历这样的体验过程,这些所谓的“法宝”只能是抽象的条文,对学生没有多大意义,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磨”出来的,“悟”出来的。这个“磨”与“悟”就包含着亲身体验、感悟、反思和内化的过程。千万别挤占和压缩了学生必须的经历和自主思考过程,一定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炼。老师要把工夫花在情景的创设,将知识融入情景,情景隐含问题,构建有效性问题,将“知识串”变成“问题串”,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向,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帮助学生建构领悟知识的真蒂,用问题对教与学进行及时诊断与反馈, ……讲要切中学生的问题和困惑,避免盲人骑瞎马。学生练习的内容尽可能少而精,多做不如精做,资料上的题老师尽可能先做,进行严格的筛选、重组、分层配置后再布置学生练习,提倡“教师下海,学生上岸”,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确保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一些基本问题,尤其要反思自己的错误,教学中我们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经常犯错误,就难有进步,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细细追寻自己的错因,剖析错误思想的来龙去脉,找准自己的“病根”,及时进行补救,寻找错误背后隐含的复习价值,错误成为复习中重要的资源,变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阶梯。
(栏目编辑赵保钢)
关键词:复习的目标;复习的任务;复习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0(S)-0013-3
高三物理总复习,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能力、高考备考的重要时段,倍受广大师生乃至社会的高度关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也加快了前进的脚步。通过解读今年各地高考试题,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变”和“新”成了不少省(市)试题的突出特点,命题者们独具匠心,大胆探索,改变常规的命题思路,通过变换问题情景,变换设问角度,向学生呈现新情景、新信息、新问题,要求学生具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意识,能用发现的眼光对题目的物理事实和条件进行审视,并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分析和推断,注意考查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迁移和变通等思维要素,强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意识。在这样的命题背景下,在高三复习中奉行“题海”为法宝,过分信赖“熟能生巧”,把学习这一心智技能为主的脑力活干成了以机械性重复的体力活,在现今的高考中将难以奏效。正如科学家贝尔纳说过:“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这也启示我们应该摆脱过多条条款款的局限性,打破思维定势,敢于探索、发现问题。
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我们的高三物理总复习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如何实现高三物理总复习的高效而低耗?是很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跳出“题海”之苦,探寻鲜活、有效的复习新思路是当务之急,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作了一点肤浅的思考,跟同行们作如下的探讨。
1调整方向,有所不为才会有所为
笔者近期对2007年各省(市)高考试题作了初步分析,我体会到高考命题确实体现了“重基本,出活题,考能力”的命题思路。因此,在复习内容的取舍和复习目标的制定上都要关注这一命题特点,要从过去靠“量”的占有转向“质”突破,改变在知识上求深、求繁、求难,反复强化训练的复习套路,把练习的量切实减下来,要安下心来,引导学生去细细琢磨研究物理的基本思想方法,通过对具体问题尤其是“原始性问题”的分析讨论和解答中深刻的理解知识、感悟方法,养成探究意识,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引导学生能用研究的眼光、发散性思维对现存问题的再创造、再构建、再琢磨,以提高学生基本的物理科学素养、独立思考习惯和学科基本能力等为复习的标杆。比如在组织万有引力的复习中,可以以卫星的发射、回收、定轨与变轨运行等实际问题为基本线索,以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知识和动量能量关系等为“问题解决工具”,采取低起点、缓坡度,逐步拓展延伸,通过递进式设疑、发散式设疑、比较式设疑……在情景的变换或设问角度的改变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通过问题的解决,实现知识的深化理解,应用中感悟方法,形成内在清晰的认知图式,并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复习目标的达成不是一步到位,复习中始终应坚持以学生的现有起点为出发点,通过各个复习阶段的有序推进,分项落实,分层建构,分步实施,不断积累,逐步靠近复习的目标要求,功到自然成。
2扣准目标,让复习过程始终心中有纲
高三总复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阶段到底要干些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是做好两件事:一是站在整个高中物理的高度帮助学生建构完备的“知识系统”;二是按照高考考纲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应对考纲要求的关键能力。
何为知识系统?笔者认为知识系统包含知识点、知识链和知识体三方面。要让学生形成清晰而完备的知识系统,首先,知识点要清楚,不留知识盲点,包括知识的引入背景、形成和发展过程、物理涵义及数学表达等;其次,在“点”的基础上要形成知识链,即理清知识发展线索、形成有相互联系的逻辑结构;其三,在 “点”和“链”的基础上还要将知识融入情景,通过对典型情景的讨论和辩析中,进一步理解知识、领悟其中的物理思想方法,形成知识体。知识体的形成,便为学生架起了由知识通往能力的桥梁。
对高考考纲能力要求的理解如何具体化?我们不妨对问题作逆向思考,从问题的起点回到原点:我们的学生在解决一个具体物理问题时需要什么样的心智行为?通过反复观察,我们发现在解决一个具体物理问题时,需要快速地读取信息,将图文条件转化成物理情景;需要快速地分析对象所处的环境和过程特征;需要快速地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提取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定性与定量表达和逻辑推断。因此,在高三应着力提升的关键能力是: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深入理解能力;物理情景、状态和过程的细致分析能力;对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的建模能力;以及对物理状态、过程特征和空间数量关系的定量表达与推断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基础,分析能力是核心,建模能力是关键,定量表达能力是保障。理解能力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形成过程、物理涵义和相互联系与区别;分析能力的培养,着重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解答物理问题,就应该养成先必须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冷静审视对象所处的物理环境,细心分析其边界条件下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过程,这种分析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行为的不断积累,就形成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考物理命题越来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题目涉及的情景常常不是一个纯化的物理问题,而是一个生活化的准真实的情景,这就要求学生在解答时首先要有探究问题的意识,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变通和迁移,需要学生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条件,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并通过进一步分析,明辩所呈现问题的物理本质特征,对物理过程中物理量之间制约关系和空间数量关系的定量表达与逻辑推断,必要时,还需用图像去反映物理过程或识别图像反映的物理意义。所以,培养学生建模能力和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
3协调关系,构建鲜活生动的复习课堂
为使复习工作高效而低耗,关键在复习过程的优化,而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是优化复习过程的关键。
(1)课本与资料的关系。课本和教辅资料是复习教学优势互补的两种资源,物理课本的复习价值,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基本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和重要规律和核心观点的精辟论断上。尤其是教材上一些小实验、阅读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问题,这些是不可多得的复习资源,千万别束之高阁。在复习中通过再创造,将教材呈现的原始性问题或现象,设计成学生探讨研究的小课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站在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大背景下进行设疑和讨论,将复习过程变成师生一道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复习资料的优势则体现在对知识的系统归纳梳理以及解题技能的训练上。资料好比药房的中药铺,多而全,教师应根据学情辨证处方,灵活取舍,“题海无边,回头是岸”,不能完全依赖资料按部就班的大讲苦练。否则,就会成为资料的仆人,严重影响复习效益。
(2)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新课教学常常是条块分离,这种狭榨的视野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让学生看到解决问题的整个系统。复习就不能停留在知识点状的落实上,不是说不要进行具体的分项落实,而是要在形成整体设计的前提下,开展局部的、点上的落实,各部分知识的复习又必须链接到整个知识体系中去,达到整体与各部分相互依存,彼此关照,注意跨板块知识间的融合。比如力学的复习,应引导学生站在“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主干线上,在组织各部分复习中,老师应引导学生理清一个基本线索:物体的运动过程特点谁来定?(受力情况和初始状态)高中物理典型的运动模型有哪些?[(类)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等]它们的受力特征分别是什么?你能列举对应的典型物理情景吗?处理这些典型物理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三条主线:力的瞬时作用效应——牛顿运动定律;力的空间积累效应--能量;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冲量与动量)。在组织学生各部分的复习中,始终站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和主线索下进行,引导学生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必要的梳理,这样就有了复习的“大局观”,复习便有了“主脑”,也有“红线”,学生才能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略,并站在学科主干知识和主干思想方法的至高点上俯视各个部分,达到厚书读薄,也才有可能出现高屋建瓴。
(3)讲与练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智慧是在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的。复习阶段老师要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学生练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是复习教学运思的基本问题。高考是以能力为主线,着力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独立分析能力和变通迁移能力要求较高。在复习教学中要改变那种“知识罗列 例题讲解 模仿套用”的复习教学模式,尽可能用“问题”贯穿复习的全过程。立足整体,以全局的眼光,审视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用宽广的触角从教材中、从学生熟习的生活中以、从社会热点中及在课外阅读中寻找典型的情景素材,用研究的眼光、发散性思考,从物理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筛选,构建有效性问题,让问题成为复习课题的中心,以问题的形式展现要复习探讨的内容,将知识与典型的物理情景融合,在设疑导引和问题解决中,让学生自主建构起本单元的知识与方法系统,形成整体的认知结构,领悟本单元基本的物理思想与方法。比如,在复习简谐振动时,可提供实物演示展现物理情景如图1,并设置以下层次递进的问题:

①用恒力F作用在木块B上,在弹簧被压缩的过程中,木块受力情况怎样?做什么运动?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水平面光滑)
②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撤去作用在木块上的恒力,木块将作什么运动?为什么?若平面不光滑,并知道木块与桌面的摩擦系数,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③若将木块换成带正电的滑块,整个装置处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滑块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怎样?做什么运动?能量是怎么转化的?这与将木块用弹簧竖直悬挂比较,有何异同?(水平面光滑)
以真实而典型的物理情景为载体,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本出发点,通过联想、比较、前后知识的融合、方法的变通和迁移,对一些基本物理问题进行讨论,教师真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创设情景,恰当引导、微小点拔,让学生跳出机械的解题训练,构建鲜活生动的复习课堂,回归教师责任的本原。
不可否认,复习过程中老师的讲与评也是至关重要的。老师的讲应侧重思路与方法,尽可能把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呈现给学生,并用商量、探讨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物理方法的掌握贵在自觉的运用,主要靠渗透,靠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来达到的,绝不能把方法异化为知识给学生灌输,老师归纳的解题秘诀、法宝是老师长期解题与思考后的体验,学生若没有亲历这样的体验过程,这些所谓的“法宝”只能是抽象的条文,对学生没有多大意义,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磨”出来的,“悟”出来的。这个“磨”与“悟”就包含着亲身体验、感悟、反思和内化的过程。千万别挤占和压缩了学生必须的经历和自主思考过程,一定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炼。老师要把工夫花在情景的创设,将知识融入情景,情景隐含问题,构建有效性问题,将“知识串”变成“问题串”,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向,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帮助学生建构领悟知识的真蒂,用问题对教与学进行及时诊断与反馈, ……讲要切中学生的问题和困惑,避免盲人骑瞎马。学生练习的内容尽可能少而精,多做不如精做,资料上的题老师尽可能先做,进行严格的筛选、重组、分层配置后再布置学生练习,提倡“教师下海,学生上岸”,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确保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一些基本问题,尤其要反思自己的错误,教学中我们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经常犯错误,就难有进步,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细细追寻自己的错因,剖析错误思想的来龙去脉,找准自己的“病根”,及时进行补救,寻找错误背后隐含的复习价值,错误成为复习中重要的资源,变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阶梯。
(栏目编辑赵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