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基因理论视角下湘南传统聚落景观要素识别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a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湘南地区保存着大量的传统聚落,因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传统聚落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显得有些不相适应,正面临着被破坏或者空置的问题。聚落的更新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大量新的村落被建设起来,但这些新建立起来的村落却呈现出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现象,缺乏特色。通过调研分析,基于景观基因理论,从湘南传统聚落中提炼出聚落景观的标识性要素,以期促进现代村落地域景观特质的营造。
  关键词:湘南;传统聚落景观;要素识别;景观基因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湘南地区传统聚落景观模式语言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17C0702)研究成果。
  传统聚落是人们依据地理环境,结合生产生活需要、文化习俗、审美观念等自然及人文条件,因地制宜营造出来的,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生活、生产的载体,是人类物质文化的传承媒介与保存地。聚落不仅体现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反映出一定区域内人们的认知心理、文化信仰以及行为与聚落空间的互动关系。湘南传统聚落多为同宗族聚居的聚落,如永兴县板梁村、江永县上甘棠村、祁阳县龙溪村等。民居属于徽派建筑,但较皖南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湘南民居多了一份浑厚质朴。
  准确识别传统聚落景观要素特征并运用到现代村落的营造中,是现代乡村规划和旅游开发的前提,也是破解“千村一面”问题的关键。本文从民居特征、布局形态、建筑装饰、环境特征、主要公共建筑等方面对湘南传统聚落进行景观要素识别,并分析提炼湘南传统聚落景观要素的特质。
  一、自然环境构成要素识别
  湘南传统聚落环境构成要素主要有多山地形、水系、土地、植被等。
  第一,多山地形。湘南地区地处丘陵山区,聚落布局多数背靠大山,山势峰峦叠嶂,形成多层次的景观轮廓线,增加了景观的深度和层次感。湘南传统聚落一般选址在山脚地带,依山而建,通常位于山的阳坡,这样有利于争取良好的朝向和通风,如图1。
  第二,水系。水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和保障。湘南地区属降雨量较大的亚热带地区,水资源相当丰富,水系发达。接近水源是湘南聚落选址的一大规律,从聚落的整体布局,到聚落内部的景观营造,水都是重要的景观要素。湘南聚落一般都是选择背山临水的区域,山在冬季可为聚落遮挡寒风,也可以提供木材、石材等生产建设资源,水可保障农业灌溉和生活需要。
  第三,土地。土地是满足聚落中的人们进行生产、保障生存需求的条件。任何一个聚落的形成,都离不开耕地。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湘南传统聚落通常都选址在周围有足够田地的区域,民居建筑沿山建设,留出一片农业谷地,以供耕种开垦。湘南多山地,很难找到能提供大面积可作为农耕土地的区域。因此,聚落布局时,两个聚落之间通常留出合理的距离来满足必要的生产活动空间。
  第四,植被。湘南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高热,适合植物生长,植被资源丰富。聚落周围通常是植被茂密的丛林。植被有挡风聚气的作用,并能维护聚落环境的小生态,在景观上也能显得内容丰富和富有生机。植物以馬尾松、香樟、杉树、楠竹居多。
  二、民居建筑要素识别
  民居是聚落景观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民居的空间组合关系、立面造型、建筑的高度等都直接对聚落景观尺度及景观整体效果产生影响。民居作为景观界面,其围合形成了街巷景观内聚的尺度感。民居建筑的间距决定了街巷、广场的尺度,建筑立面及屋顶的变化,让聚落空间产生了虚实变化。
  (一)民居布局形态要素识别
  湘南传统民居属于徽派建筑体系,但其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建筑布局以合院式建筑居多,形制上多采用天井式建筑模式。建筑布局以天井为中心展开,堂屋、厢房、回廊等生活、交通及休闲空间围绕天井而建。民居建筑的结构以木构架为主体,结合青砖山墙,如图2。
  湘南民居平面布局的主要特征为:前堂后寝,中轴对称,内部天井居中规整布局,结合地形变化,总体布局前低后高,朝向一般是坐北朝南。湘南民居通常会营造出多层次复合的内外空间系统,合院式的结构,一院一组的基本构成单元,其中每一层次的空间内外性质随着参照物的不同而发生转变。院落的内外性质都是相对的,相对于内院属外,相对于外院又属内,通过门、窗、过厅对这些内外空间进行联系与融合。民居内所有的房间都是对内院开窗,与天井、廊道形成一个从私密到开放的过渡。这种内外空间系统使得湘南民居具有明确的空间形态和层次序列,建筑的空间由门厅、过厅、堂屋、厢房、回廊、天井等元素构成,且这些元素在空间层次序列上具有明确的空间序列:门厅—天井—过厅—天井—堂屋—回廊—厢房。建筑整体的空间充分考虑了私密性需求。
  (二)民居装饰要素识别
  湘南民居建筑外观的主要特征是青墙灰瓦,它不同于皖南建筑的白墙黛瓦,其墙体没有进行抹灰处理,而是直接展现出青砖本身的颜色,因此聚落景观往往呈现一种质朴的灰色调,稳重朴实。马头山墙,轻盈灵动。翘角是湘南民居中马头墙的一个显著特征,马头墙的脊背呈一定弧度翘起,呈现出一种向上的动势。加上一般会在马头墙两端做青瓦勾头和滴水花边装饰,整体造型给人一种灵动、俏丽的感觉。湘南民居在山墙檐口处常用砂浆粉刷成白色,一般宽约三四十厘米,厚约0.5厘米,在上面施以彩绘及泥雕。山墙的檐口下方通常用苹果形纹样进行装饰,寓意平平安安。檐口的装饰打破了建筑山墙整面灰色和青瓦形成的色调上的单调感,使得建筑立面呈现出有韵律的形式变化。檐口粉刷彩绘装饰也是建筑为适应气候而形成的,湘南地区多雨,彩绘装饰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这种功能性的装饰结合当地文化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特点。
  三、宗族文化要素识别
  湘南传统聚落属于典型的宗亲文化聚落景观。宗法关系是维系和决定聚落形态的重要因素,也是聚落文化特质的重要体现。湘南地区几乎每一个传统聚落都有宗祠,宗祠是宗族文化的象征,代表着聚落中居住的人们共同的价值信仰,如图3。聚落内以宗族文化信仰培养出一种强烈的相互支持、团结共处的价值观念,宗族内有本族的宗法制度、族谱族规。人们按照宗族信仰、文化习惯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建造法则,并在遵照这个法则的前提下建造自己的聚落。这样,即使由于地区自然条件具有一定相似性,各个聚落在外部形态上看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却又总能表现出各自独特的精神内核。
  四、结语
  现代村落建设受城镇的冲击很大,很多时候村落丢失了自己的文化特质,村落建设也跟城市建设一样越来越趋于一致化。而村落建设应融入聚居区内的地域性元素、主流文化,保持自身的景观特质。本文通过对湘南聚落中具有识别性的景观要素的分析与提取,以求为这一地区的现代乡村建设提供参照。现代村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可通过特定的地域性景观要素,如公共性建筑、场所、传统民居等,反映出本村落多数成员的文化信仰与心理需求,从而将本村地域文化特质体现在村落建设中。
  参考文献:
  [1]郑文武,李伯华,刘沛林,等.湖南省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识别与分区[J].经济地理,2021(5):204-212.
  [2]唐凤鸣,张成城.湘南民居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
  [3]刘龙.湖南省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2):284-289.
  [4]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地铁空间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符号。公共艺术设计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空间美感,还能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以南京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为切入点,结合南京地铁1号线与3号线中的公共艺术设计,探索公共艺术设计的特色与价值。  关键词:公共艺术;地铁空间;地域文化;南京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融入的地铁金坛
期刊
期刊
摘 要: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基于都市圈视角,对都市圈概念的提出和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概括,分析湘阴县的地理区位和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了解和掌握湘阴县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公共设施条件,发现湘阴县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对于其他地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湘阴县结合了具体实践研究制定相应的策略,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总思路,建立互联网宣传体系,建立规范的从业标准,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数字媒体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新媒体艺术通过交互性的方式和直观的表达给人们带来美妙的审美体验和广阔的审美视角,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媒体艺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在公共景观设计中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目前,新媒体艺术逐渐朝着更加新颖、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将其融入公共景观设计,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激发人们探索世界的兴趣,给人们
期刊
摘 要:街头艺术是发生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行为,对提升城市活力、塑造场所精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街头艺术的形式从最初的涂鸦发展至今天的街头雕塑、表演、集体活动等,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介入城市公共空间之中,利用自己的艺术语言与城市、公众间产生互动。从以涂鸦为起源的街头艺术形式论起,探究街头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方式,揭示街头艺术的公共价值,以及对城市公共空间充分发挥空间对话潜力的积极作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