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漆器 绵延2400年的指尖绝学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vy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扬州漆器身披绚丽的色彩,却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屡屡创造出国宝,还成为日本漆器的鼻祖。不过这门手艺对于制作人有着严苛的要求:具有深厚的美术功底,耐得住十数年如一日的寂寞。但如今在商业潮流的冲击下,这项绝技的传承正“青黄不接”,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扬州的漆器起源于战国时期,有24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称唐代扬州大明寺的主持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时,携带的物品中就有漆盒、漆盘等十多种漆器。后来,漆器在日本流行开来,以至于欧美直接用漆器的英文名——“Japan”来指代日本。
  扬州漆器在经过明清时期的鼎盛后,在现代曾经一度衰落,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扬州漆器厂建立,才又慢慢开始复兴。张宇就是在那时进入漆器厂做学徒的,他凭借深厚的美术功底,耗费了几十年的时间终于成为扬州漆器制作大师,制作出了被称为“国宝”的漆器——“江天一览”。
  然而,他的眼睛也因为长期劳累而患上了动脉硬化,面临失明的危险,不过,更让他担心的是,目前没有人能完整继承他的技艺,缺乏可以挑起大梁的弟子,无奈的他只能感叹“眼睛用不上,我还可以用嘴讲下去。”
  日本漆器的鼻祖 炉火纯青的工艺大师
  当我在京杭大运河边见到这位传说中的大师时,立即被他所散发的气度所吸引:消瘦的身材,花白的头发,看上去就像扬州老巷子里最寻常不过的老人。但当他开始讲话时,他那深邃的眼神以及话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厚重,立即让人折服。
  “张宇,原名张家謇,字仲直,号云天。”面对初次见面的我,张宇这样介绍。我站在东关古渡的街口,听到介绍的一刹那有些走神:这样的介绍方式好像过去的那些文人,令人有着穿越时空的错觉。
  张宇说,要了解扬州漆器,必须先从扬州漆器的历史开始,他望着东关古渡那古老的牌坊,开始讲述关于扬州漆器的一些久远的故事。早在1200多年前,扬州大明寺的主持鉴真大师正是从这里出发,东渡日本。在鉴真随身携带的物品中,除了佛经、佛像,最珍贵的就是漆盒、漆盘等扬州漆器。到达日本后,这些漆器成为日本学习制作漆器的典范,对日本漆器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至于欧美直接用漆器的英文名——“Japan”来指代日本,如今的日本漆器,可以说就源于扬州漆器。
  自古以来,就有“髹漆成器”之说,将漆树伤口流出的树脂涂抹在器物表面,不但使这些器物更加经久耐用,也让它们变得艳丽多彩,更加美观。扬州漆器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1967年,扬州邗江西湖乡战国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圆盘,直径40厘米,以木制卷胚作内胎,用黑漆彩绘云水飞禽纹样,色彩鲜艳,画面清晰,这证明在战国时期,扬州漆器就有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在东关古渡追忆了扬州漆器的历史后,我打算跟随老人去他工作的漆器厂看看。当我提出要打车时,老人摇摇手表示不用,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公交卡,带着我乘坐公交车抵达扬州郊区的漆器新厂。老人告诉我,几十年来,他一直都是乘坐公交车上班,早就习惯了。这让我一边感叹大师的安贫乐道,一边感叹漆器手艺人确实很辛苦。
  走进张宇大师在漆器厂的工作室,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工作台上闪闪发亮的贝壳。“别看贝壳平淡无奇,但却和珍珠是同一个材质,是制作扬州独门漆器点螺的重要材质。”张宇大师拿起一个贝壳抚摸着内壁,在日光灯的照耀下,内壁反射出润泽的光辉。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扬州漆器的工艺也变得种类复杂,在制作工序上分为创意设计、胚件制作、雕刻工艺三大步,在工艺上,除了点螺工艺外,还有雕漆、雕漆嵌玉、刻漆、平磨螺钿、彩绘(雕填)、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磨漆画制作这八大类。很多漆器人穷其一生,都不能精通一种技艺,而张宇大师从设计到制作样样精通,而且每一种工艺都掌握得炉火纯青。
  少年刻苦求学 终成扬州漆器第一人
  如今,由于年事已高,张宇主要在漆器厂负责创意设计,这在漆器制作过程中属于最顶尖的层级。在张宇看来,一件漆器作品,其内涵和格调如何,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定型。因此,作品的选题就尤为重要,好的漆器选题,一定要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中“形为表、意为趣、神为魂”的审美观。
  不过,仅仅有好的选题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将选题的内涵表现出来,这需要设计者有深厚的绘画功底,能在制作之前将设计好的漆器在纸上画出来,以供调整修改。张宇很庆幸,自己之所以能成为漆器大师,不仅是因为自己有雕器天赋,还得益于自己的家学渊源:张宇出生在扬州的书香门第,父亲张曙生是冶春后社诗人,母亲吴茹庆是扬州著名国画家吴笠仙之女,家中诗、书、画的熏陶,让他在字画上有着惊人的天赋。
  张宇出生后,由于家道中落,贫困的环境让他不得不在初中时辍学,早早进入社会打工补贴家用。那一年,他才14岁,只能解下脖子上的红领巾,含着泪与弟弟张宽一起进入玉器生产合作社当学徒,每个月拿9块钱的工资。
  后来,玉器社和漆器社合并,有绘画功底的张宇很快就被主管漆器创意设计的画家姜壁看中,进入了设计室,开始主攻绘画和漆器工艺设计。“师傅说,漆器设计就是把自己看到的美好的东西用漆器表现出来。要在漆器上表现美好的东西,绘画技巧就要高超,文化修养更不能少,因此要下苦工。”
  为了能提高自己的水平,也为了能挣到更多的钱,张宇开始刻苦地学习漆器技艺,并苦练绘画。清晨天刚亮,他就跑到大运河观察南来北往的船只,夏天就跑到瘦西湖看莲花,冬天就看落满积雪的芭蕉叶,他将所有能看到的画面都用自己的笔记下来。在漆器厂里,张宇遇见的,都是丁永仁、梁国海、姜壁等大家,在不断向他们学习请教之后,他的漆器水平与绘画技巧与日俱增。
  张宇21岁时,“文革”开始了,漆器设计室解散,让设计员下车间劳动,不少设计员因为干不了繁重的体力活,纷纷离职。只有“童工”出身的张宇留了下来。在车间的几年时间里,张宇将做胚、做底、光漆、描样、雕漆所有工艺流程都做了一遍,在了解了那些以前只听说过却没有见识过的工艺之后,他成为能够独自完成整个漆器制作流程的漆工。   1970年,张宇设计了一件作品——《南京长江大桥》夜光螺挂屏,作品送到中南海后,得到毛主席的亲口表扬:“工人工艺水平高,江苏工艺水平不错。”得到赞许后的张宇干劲十足。12年后,他设计制作的《柳毅传书》屏风,获得了首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为了完成这件作品,张宇让妻子到菜场买来了活虾放入水盆中观察,历时三天三夜才画出画稿,从设计到制作,张宇一步不离,在作品完成的最后时刻,他已经连续几天没合眼,几乎昏厥。
  此后,从1982年到1986年,张宇的作品连续5年夺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成为扬州漆器第一人。
  为完成国宝险些坠崖 即使失明也要传承授徒
  在张宇的人生中,他生平最得意的作品,就是制作出扬州漆器史上目前最大的花瓶——《江天一览》。
  1988年秋天,漆器厂接到一项国家任务——制作一件能体现“国家气概”的作品。这项任务被分配到张宇头上。为了这件作品,他煞费思量,前后画了数百幅设计稿,但最后都被否定了。后来,张宇受到《西游记》的启发,决定也开展一场“西游”去采风,他游览了长江三峡,拜访了大足石刻,体验了九寨沟的优美秋色,也爬过了红军当年爬过的雪山草地。在四川阿坝鹧鸪山,他乘坐的大巴车还差点在风雪中滑下悬崖,不过最终化险为夷。
  回到漆器厂后,张宇凭着一路的见闻,设计出了《江天一览》红漆雕特大花瓶,花瓶高2.4米,围长2.8米,由10名技师历时3年才得以完成,后由著名画家刘海粟题词。1990年,这个作品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一等奖,成为扬州漆器史上最大的雕漆花瓶,被当成国宝。
  虽然一生获得荣誉无数,但张宇对这项手艺的传承却颇有遗憾。如今,漆器被当成了一项产业,而不是一项文化遗产,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个行业,但多半都是为了利益,根本就不懂漆器的流程及人文内涵,漆器的制作也变得像工厂流水线一样。事实上,从设计图案、上漆、雕刻、打磨、点螺……漆器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深思熟虑,这需要耐得住性子,但能沉下心来钻研的人越来越少,漆器手艺的传承,正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现在的漆器厂里,手艺娴熟的工艺师,年龄都超过了40岁,几乎没有青年人。漆器的制作程序复杂,工艺要求精细,没有十来年的沉淀,根本就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漆雕艺人,而且制作漆雕需要具有深厚的美术功底,这就使得合格的人更少。“想找个合格的徒弟难,找个合格又有潜力的徒弟就更难啊!”张宇总是这样感叹。
  “人生如电光朝露,稍纵即逝。”这是70多岁的张宇很喜欢的一句话,似乎也印证了他如今的心境。在整个扬州漆器界,懂得漆器全套工艺的仅有他一人,他很想在有生之年把一身绝技传授给弟子,尽管他有优秀弟子若干,但还没有一个他认为真正能够挑大梁者。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前几年的体检中,张宇被查出患有眼部动脉硬化,如果继续过度用眼,他将有失明的危险。不过他还想再多带些徒弟,好挑出有资质的进行培养,对于眼睛,他只能感叹“眼睛用不上,我还可以用嘴讲下去……”
其他文献
在藏文明史上和藏民日常生活中,尕多觉沃山和阿尼玛卿山具有举足轻重的宗教意义,而对于无数的旅行者来说,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纯净之地也始终让人心驰神往。  本文作者一行从青海湖出发,沿着黄河之源,从圣湖前往神山,一路邂逅霞云飞渡的湖光山色、款款信步的野驴黄羊、虔诚善良的转山藏民,当然,还有大自然在不经意间慷慨赐予的意外之喜……  据说,藏民们会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和几乎全部积蓄都用来朝山拜湖。他们信奉万
提到谯姓,熟读《三国演义》的人肯定对蜀汉后期的谋士谯周印象深刻,作为这个姓氏里的最著名者,谯周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个姓氏。查看谯姓的分布,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谯周一生仕蜀——四川和陕西是谯姓人分布最多的两省。谯姓人的活动范围恰好就在三国时期的西蜀版图里。  谯姓源头有三,其中两个都源于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子——召公姬奭是周朝著名的政治家,曾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深受倚重。姬奭的其中一子被封到谯
【摘要】本文先简要阐述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设计的意义,然后主要探讨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如创设情境引入词汇、结合语境猜测词汇、根据词汇理解内涵、发散思维联想记忆、设置作业巩固词汇、组织活动巧记词汇等,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英语教学质量,为广大同行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词汇教学  【作者简介】董敏熠,山东省泰安市泰安望岳中学。  
在古代,剑是地位和权威的象征,因此帝王有佩剑的传统。中国河南省博物院中就收藏着一把“王者之剑”——玉柄铁剑。这把剑有2800多年历史,长度仅33厘米,却享有“中华第一剑”的美誉。它的不同之处还得从它的发现说起。  1990年的一天深夜,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上岭村中,突然传来几声枪响。原来,几天前,当地公安局接到报案,称有人在夜里盗挖古墓。警方在此驻守几天后,终于在这天夜里,成功抓捕了盗墓贼。  天亮以
反盗猎之路充满了危险,据王永昌回忆,有一次开车追踪盗猎者时,对方恐吓说:“你们如果再跟着,就打死你们!”  自贡市观鸟协会不仅经常组织户外观鸟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和线上线下讲座,还多次协助公安部门抓捕非法交易者和盗猎者,救助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为减少人为干扰,“荒野新疆”巡护队常常在白鸟湖巡查,劝阻车辆驶向湖边,劝阻人们游泳划船,劝阻人们在湖边烧烤、挖野菜、摘芦苇、掏鸟蛋……  2012年10月,
人迹罕至的山谷  你能理解如此长久的孤单吗?  你会在夜半时候到外面  把一只桶下到井里  这样你就能感觉到下面有什么东西  在绳子的另一端使劲拉。  刺柏城堡的灰胡桃树  我把这棵树称为灰胡桃树(我不认为  它是),这样我就能说起雨中  我四周的那些树是多么不同。  这让我想到语言怎样变化无常。济慈  手稿上经常留下空白,为了跟上  他的激情,空白自有恰当的词语光顾。  我们间接地使用它们。一如
【摘要】当前的英语教学仍以接受性方式为主,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训练与记忆练习,缺乏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忽略主题语境、语篇意义与结构、语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等,将读和写这两个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割裂开来,导致语言学习碎片化、表层化。本文在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探讨以单元主题为中心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在单元主题下将语篇中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整合学习,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展
我曾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叫《一个人和一座城市》。节目中的“一个人”选的都是作家。第一个作家与第一座城市是刘心武与北京城。刘心武生于四川,8岁到北京,生活至今。他以一个作家的敏锐感受,谈出许多有价值、有趣味的东西。因在北京住了50多年,又有了极深的情感体验,刘心武称自己为“老北京”。看到这里,我不禁冒出一点疑问 :到底什么叫“老北京”?  现在对四合院、宅门、豆汁儿谈得多,几乎成了北京城的文化代表,仿
【摘要】英语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听说读写缺一不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知识文化的传授,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技巧的提升以及语言意识的养成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内涵,加强知识应用。语块理论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可以引导学生增加词汇量,注重语块记忆,理解英语单词形音义,帮助学生增强记忆,突破英语学习障碍,提升知识理解能力。本文对语块理论的定义及分类进行阐述,对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说到台湾,你一定会首先想到日月潭、阿里山的姑娘,还有无数让人吃了上瘾的美味小吃。然而,除了这些让人津津乐道的标志性事物外,台湾还有一处充满了魅力的风景胜地——台湾东北角。这里海水碧蓝,海岸上奇异的景观更组成了一个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神奇瑰丽的台湾东北角,由一条全长66公里的海岸组成,它北起新北市瑞芳镇,南至宜兰县头城镇北港口。沿途风景优美,山与海纵横交错,各式海蚀景观令人目不暇接。蜿蜒的海岸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