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文学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已影响到语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实施。学生的人文精神失落,不只是语文能力的下降,还涉及整个学生群体的素质异化问题。本文试图就加强初中学生文学能力的问题作一探讨。
文学作为社会科学,对人的精神培养有着巨大的作用,文学修养能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高尚的人格、乐观的志趣。我国的教育历来有重视文学教育的教化作用的传统。孔子曾云:“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明“诗”和“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在中学加强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对提高素质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然而,语文教学过程中,机械式的重复的所谓“字、词、句、篇”语文训练充斥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严重背离教学规律,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处处蕴含文学的因素。语言教学是基础,文学教学是语文的目标之一,教学文学作品,对培养能力来讲,作用是巨大的。中学语文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学结合起来,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有重点地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文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任何认知活动的先导。中学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名著,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文学鉴赏的兴趣。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本文是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的节选,把本文作为一篇培养学生文学能力的课文是非常合适的。祥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教师应通过介绍祥子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祥子”是现代文学长廊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形象,教学本课时,我先收集了与祥子有关的材料,特别是作为一个人力车夫,在北京城里拉车,靠个人奋斗挣得一辆属于个人的车是他的理想。因此,拉车成了他唯一的生活。教学时,我整理了以下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
1.《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写于1936年,反映二十年代北平洋车夫祥子的悲剧命运。小说以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故事为主线,写了祥子的悲惨命运。祥子原是农民,到北京城拉车,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用血汗换来一辆车,但是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孙侦探又诈走了他为买车攒的钱。后来他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后因妻子虎妞的丧事又把车卖掉。三起三落使祥子遭到了人格、精神、肉体的打击,酿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2.祥子不怕吃苦,没有一般车夫的恶习。天生一付拉车的好身材,他的身量与肌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高很大,他有“铁扇似的胸,直硬的背”有“那对‘出号’的大脚”,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
材料重点在于补充介绍祥子的生活与性格,特别是祥子的那股倔劲,是对学生学习本文过程中理解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关键。学生接触课文后,始终在思考祥子是否有必要这样做?祥子和虎妞是怎样一回事?祥子现在是“车老板”,是否有必要去拉车?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来了,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问题也多了起来,对写烈日和暴雨用环境衬托人物性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祥子一样的文学形象不是用简单的模式去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懂得对文学人物可以去分析的内容还很多,也就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氛围、整体感知
文学作品的教学要在一种文学的氛围中进行,要注重作品的整体性认识。文学作品靠以情动人,它通过打动读者的感情,使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我们在教学中,对一篇文章所谓的“基础训练”比较多,在问题的设置上对有关文学思考得少,导致每一篇文章教学的模式一个样,学生没有整体的认知能力,语文水平下降,素质不高。整体认知包括: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整体把握。
教学鲁迅的小说时我尝试进行整体认知的培养。《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对这部作品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内容。作品谈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是讲出了人生哲理。文章中有关“人生”和“希望”的话题对理解小说有重要作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我”千里迢迢赶回故乡,是因为什么?小说建立这样一个结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同时也可以这样理解:离去—归来—离去。小说讲述了“我”和“闰土”的故事,“我”风尘仆仆回来是为什么?回来后还是选择离去,这又是为什么?因为这样的故乡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只有走新的路。其实质是反映“我”在绝望中又产生新的希望,说明人生最宝贵的就是要不断地进行追求。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对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就有了基础。
整体感知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它是一种培养理解力、思维力所必需的东西。文学氛围的营造要求教师要基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不盲目拔高,不降低要求。当然,由于中学生的基础不同,对这种文学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取代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教学中文学氛围、情景的营造不能少。
三、启迪智慧、净化心灵
文学教育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的塑造。文学有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也就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思维、想象力的培养有特殊的功效。《故乡》中的“我”的对人生、希望的执着追求恰好是进行正确人生观教育的最好材料。优秀文学作品能够影响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例如“保尔”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当今学生盲目崇拜所谓的“明星”的时候,用优秀的文学形象启迪学生,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语文教学应通过文学修养的培养营造一个具有审美价值教学环境,使学生受到震撼,进入心灵升华的境界。学生提高了文学素养,也就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文学素质及文学鉴赏力得以增强,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所谓启迪智慧,其实是通过作品的教化作用去塑造人的灵魂的过程,教师唯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就会受益终身。从整体入手,源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激发兴趣,培养人格也是素质教育所必需的。
综上所述,语文训练不仅要重视语言训练,而且要重视文学训练。文学训练能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使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具有美学风范。做到这一点,是语文教师的最大心愿。
文学作为社会科学,对人的精神培养有着巨大的作用,文学修养能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高尚的人格、乐观的志趣。我国的教育历来有重视文学教育的教化作用的传统。孔子曾云:“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明“诗”和“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在中学加强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对提高素质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然而,语文教学过程中,机械式的重复的所谓“字、词、句、篇”语文训练充斥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严重背离教学规律,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处处蕴含文学的因素。语言教学是基础,文学教学是语文的目标之一,教学文学作品,对培养能力来讲,作用是巨大的。中学语文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学结合起来,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有重点地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文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任何认知活动的先导。中学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名著,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文学鉴赏的兴趣。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本文是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的节选,把本文作为一篇培养学生文学能力的课文是非常合适的。祥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教师应通过介绍祥子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祥子”是现代文学长廊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形象,教学本课时,我先收集了与祥子有关的材料,特别是作为一个人力车夫,在北京城里拉车,靠个人奋斗挣得一辆属于个人的车是他的理想。因此,拉车成了他唯一的生活。教学时,我整理了以下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
1.《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写于1936年,反映二十年代北平洋车夫祥子的悲剧命运。小说以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故事为主线,写了祥子的悲惨命运。祥子原是农民,到北京城拉车,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用血汗换来一辆车,但是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孙侦探又诈走了他为买车攒的钱。后来他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后因妻子虎妞的丧事又把车卖掉。三起三落使祥子遭到了人格、精神、肉体的打击,酿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2.祥子不怕吃苦,没有一般车夫的恶习。天生一付拉车的好身材,他的身量与肌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高很大,他有“铁扇似的胸,直硬的背”有“那对‘出号’的大脚”,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
材料重点在于补充介绍祥子的生活与性格,特别是祥子的那股倔劲,是对学生学习本文过程中理解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关键。学生接触课文后,始终在思考祥子是否有必要这样做?祥子和虎妞是怎样一回事?祥子现在是“车老板”,是否有必要去拉车?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来了,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问题也多了起来,对写烈日和暴雨用环境衬托人物性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祥子一样的文学形象不是用简单的模式去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懂得对文学人物可以去分析的内容还很多,也就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氛围、整体感知
文学作品的教学要在一种文学的氛围中进行,要注重作品的整体性认识。文学作品靠以情动人,它通过打动读者的感情,使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我们在教学中,对一篇文章所谓的“基础训练”比较多,在问题的设置上对有关文学思考得少,导致每一篇文章教学的模式一个样,学生没有整体的认知能力,语文水平下降,素质不高。整体认知包括: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整体把握。
教学鲁迅的小说时我尝试进行整体认知的培养。《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对这部作品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内容。作品谈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是讲出了人生哲理。文章中有关“人生”和“希望”的话题对理解小说有重要作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我”千里迢迢赶回故乡,是因为什么?小说建立这样一个结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同时也可以这样理解:离去—归来—离去。小说讲述了“我”和“闰土”的故事,“我”风尘仆仆回来是为什么?回来后还是选择离去,这又是为什么?因为这样的故乡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只有走新的路。其实质是反映“我”在绝望中又产生新的希望,说明人生最宝贵的就是要不断地进行追求。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对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就有了基础。
整体感知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它是一种培养理解力、思维力所必需的东西。文学氛围的营造要求教师要基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不盲目拔高,不降低要求。当然,由于中学生的基础不同,对这种文学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取代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教学中文学氛围、情景的营造不能少。
三、启迪智慧、净化心灵
文学教育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的塑造。文学有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也就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思维、想象力的培养有特殊的功效。《故乡》中的“我”的对人生、希望的执着追求恰好是进行正确人生观教育的最好材料。优秀文学作品能够影响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例如“保尔”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当今学生盲目崇拜所谓的“明星”的时候,用优秀的文学形象启迪学生,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语文教学应通过文学修养的培养营造一个具有审美价值教学环境,使学生受到震撼,进入心灵升华的境界。学生提高了文学素养,也就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文学素质及文学鉴赏力得以增强,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所谓启迪智慧,其实是通过作品的教化作用去塑造人的灵魂的过程,教师唯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就会受益终身。从整体入手,源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激发兴趣,培养人格也是素质教育所必需的。
综上所述,语文训练不仅要重视语言训练,而且要重视文学训练。文学训练能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使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具有美学风范。做到这一点,是语文教师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