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还是小学三年级前后,尽管语文的课堂里老师还没有教得几个字,但由于旧时做过半辈子私塾先生的祖父的识字启蒙,我早已超过一般的同龄孩子,能阅读多种不带图画的书籍了。其时正是“文革”动乱中的上个世纪60年代末,多数学校管理比较松垮,读高中的哥哥因为护校住宿学校,能够偶尔从学校图书馆带回几本书,多数无趣,只有两本书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少年的时代多了一般孩子所没有的趣味。一本是峻青的短篇小说集,大概是《黎明的河边》,农村青年人的爱情故事淳朴、真实、美好,在我心里觉得十分有趣,但因为幼稚和懵懂,当然找不到什么感觉。另一本是厚厚的长篇,名为《欧阳海之歌》,封面上似乎是一幅木刻画,一匹骏马对着飞驰的火车头仰天长嘶,一个解放军战士——当然应该是欧阳海了——正用身体死死顶着骏马,画面极为雄奇、壮烈,观之震撼。书名题写得浑厚、苍劲(后来知道是郭沫若的手笔),那写法让我一直学用到今天,到现在我还坚持认为,那是男人的字体。那时,小学的学习十分轻松,从来没有作业量的概念,白天课余的时间我们同龄的孩子总是疯玩,只有晚上,母亲点着煤油灯做针线,我就在一旁踩着小方凳伏在香樟木的箱子上,开始静静地、渐渐地走进欧阳海的世界。
开始最感动我的是欧阳海的童年生活,苦难、折磨、曲折、顽强,总是让我幼稚、脆弱和善良的心一遍又一遍地受伤流泪。一旁的母亲偶尔会朝我看看,似乎知道些什么,却也并不多问。但因为识字毕竟太少,看得十分缓慢。而情节和内容又十分感人,所以几乎每天总是被母亲强拉着去睡觉。入睡前的那一段时间,脑子里又总是在放映着关于欧阳海的“电影”。
也许情有所衷、心有所感必欲形之于外是一切人之天性,在那样一段日子里,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有一种讲述和表达的冲动。而儿时读书和生活的宽松给了我这样的机会。于是在几乎每一天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上,在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过程中,我逐渐成为了主角,讲故事的主角,每天一段或几段,每天一个或几个故事。我讲得神采飞扬、热血沸腾。小伙伴们听得眉飞色舞、如痴如醉。几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中,欧阳海成了我们生活的中心,当然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欧阳海逐渐成了我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精神逐渐注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天长日久,我竟然开始把自己就当成了欧阳海了。这一点也许是幼时的我没有想到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一个人是会被特定的情境逐渐感化和同化的,尤其是当这样的情境与你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比较相类似的时候。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如通常所说的那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英雄的种子就开始播下了。
今天,当我回看经行的路线,反思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真的觉得是英雄情结伴着我一路顺风走到今天。
英雄从来都需要最优秀的业绩,这是英雄成为英雄的基础。想当年欧阳海在部队生活中事事争先,连细节问题上也无可挑剔。我从小学算起,迄今读过书的学校近10所,几乎无一例外的,我一定要争取是最努力的,也是同学中成绩最优秀的。记得上高中时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中期,属于“伟大文革”的后期,几乎没有什么分数和成绩的概念,上大学早已要靠关系和推荐了。也许是天高皇帝远,我所在的县中竟然还偶尔搞一两次数学、英语竞赛,就是那样一种特殊的氛围和背景之下,我也会在别人的不经意之下,轻松地拿上几个第一。
也就是在这样的英雄情结驱使下,参加工作以后,在先后工作过的每一个单位里,我一直是工作最尽力也最有实效的。我先后获得了地市中学语文组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地市各中学语文高考班级均分第一名;省教委“五四”杯论文大赛一等奖第一名。30岁刚过,我就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38岁那年,又被评为当时本省最年轻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英雄是最需要勇敢的,敢于突破、敢于坚持、敢于承担,突破传统的程式,坚持真实和真理,承担风险和责任。那一年,我在华东师大参加教育部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当时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在研制过程中,在培训的间隙,我代表来自全国五省市的40名教师邀请研制组组长巢先生为我们介绍课程标准研制的进展情况。巢老师是一个非常质朴、实在的专家,他的介绍也丁是丁,卯是卯,绝无虚夸和伪饰。只是在语文教学方法的说明时,专家组对于“训练”这一传统方法的理解和意见引起了包括我在内的不少同学的异议。但大家在接下来的讨论对话中,都不大敢说,多数在一些枝节问题上说上一两句无关痛痒的“闲话”或者是永远正确的“废话”。这时,我的英雄情结又开始发挥作用了。我用一向富于雄辩的表达,慷慨激动甚至冲动地陈述我的也是我们的观点,我只顾自己痛快淋漓,同学们也趁机助势,弄得老师一时有些尴尬。老师毕竟是大家,对我不仅没有抱怨,而且在后来的课程标准的制订、修改和完善过程中,部分地吸收和采纳了我们的意见。更重要的是,一年多以后,他不计前嫌,郑重其事地推荐我参加香港教育署与内地“地区教师交流计划”。这让我真的十分感动。
在我人生的旅途上,常常是英雄情结驱动,让我奋不顾身做出一些令世俗之人惊讶不已的举动,但总能得到理解,获得宽容,甚至得到尊重和意想不到的回报,是因为我总是遇到像巢先生这样优秀的专家和领导。
英雄是需要前瞻和创造的。英雄的价值观与一般的人是应该有些区别的。按部就班、袭故蹈常、人云亦云、做和尚就撞钟,是一种生活和工作态度,但这跟真正的英雄无关。英雄即使在最为平常的岗位也能干出新鲜和意味来,干出格调和境界来。我做重点高中分管教学的校长,当别人拼命去效仿某些区域的“军营式管理”模式。我和我的团队揣摩和筹划的是如何在课堂效益和作业的质量上下工夫,如何让师生进一步轻负高效:我在教科研部门工作时,面对教科研人员功能异化的倾向,我更多的是忧虑他们自身专业的发展、生存的质量和地位的提升,考虑的是教科研工作如何更多地贴近一线教师和教学的实际。
如今,人到中年,回首迤逦走来的这几十年,总觉得自己还是能够做事的,也做成了一些事。尤其觉得自己能够运筹,能够决策和决断,而且较长于具体工作,长于执行。做学生,就想做一个英雄学生;做教师,就想做一个英雄教师;做校长,就想做一个英雄校长。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英雄情怀会渐渐淡去,但记忆的深处,那曾经的英雄故事定然永存,就好像那轰鸣的火车头与脱缰的烈马间高高耸立的欧阳海的身影!
开始最感动我的是欧阳海的童年生活,苦难、折磨、曲折、顽强,总是让我幼稚、脆弱和善良的心一遍又一遍地受伤流泪。一旁的母亲偶尔会朝我看看,似乎知道些什么,却也并不多问。但因为识字毕竟太少,看得十分缓慢。而情节和内容又十分感人,所以几乎每天总是被母亲强拉着去睡觉。入睡前的那一段时间,脑子里又总是在放映着关于欧阳海的“电影”。
也许情有所衷、心有所感必欲形之于外是一切人之天性,在那样一段日子里,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有一种讲述和表达的冲动。而儿时读书和生活的宽松给了我这样的机会。于是在几乎每一天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上,在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过程中,我逐渐成为了主角,讲故事的主角,每天一段或几段,每天一个或几个故事。我讲得神采飞扬、热血沸腾。小伙伴们听得眉飞色舞、如痴如醉。几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中,欧阳海成了我们生活的中心,当然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欧阳海逐渐成了我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精神逐渐注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天长日久,我竟然开始把自己就当成了欧阳海了。这一点也许是幼时的我没有想到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一个人是会被特定的情境逐渐感化和同化的,尤其是当这样的情境与你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比较相类似的时候。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如通常所说的那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英雄的种子就开始播下了。
今天,当我回看经行的路线,反思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真的觉得是英雄情结伴着我一路顺风走到今天。
英雄从来都需要最优秀的业绩,这是英雄成为英雄的基础。想当年欧阳海在部队生活中事事争先,连细节问题上也无可挑剔。我从小学算起,迄今读过书的学校近10所,几乎无一例外的,我一定要争取是最努力的,也是同学中成绩最优秀的。记得上高中时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中期,属于“伟大文革”的后期,几乎没有什么分数和成绩的概念,上大学早已要靠关系和推荐了。也许是天高皇帝远,我所在的县中竟然还偶尔搞一两次数学、英语竞赛,就是那样一种特殊的氛围和背景之下,我也会在别人的不经意之下,轻松地拿上几个第一。
也就是在这样的英雄情结驱使下,参加工作以后,在先后工作过的每一个单位里,我一直是工作最尽力也最有实效的。我先后获得了地市中学语文组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地市各中学语文高考班级均分第一名;省教委“五四”杯论文大赛一等奖第一名。30岁刚过,我就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38岁那年,又被评为当时本省最年轻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英雄是最需要勇敢的,敢于突破、敢于坚持、敢于承担,突破传统的程式,坚持真实和真理,承担风险和责任。那一年,我在华东师大参加教育部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当时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在研制过程中,在培训的间隙,我代表来自全国五省市的40名教师邀请研制组组长巢先生为我们介绍课程标准研制的进展情况。巢老师是一个非常质朴、实在的专家,他的介绍也丁是丁,卯是卯,绝无虚夸和伪饰。只是在语文教学方法的说明时,专家组对于“训练”这一传统方法的理解和意见引起了包括我在内的不少同学的异议。但大家在接下来的讨论对话中,都不大敢说,多数在一些枝节问题上说上一两句无关痛痒的“闲话”或者是永远正确的“废话”。这时,我的英雄情结又开始发挥作用了。我用一向富于雄辩的表达,慷慨激动甚至冲动地陈述我的也是我们的观点,我只顾自己痛快淋漓,同学们也趁机助势,弄得老师一时有些尴尬。老师毕竟是大家,对我不仅没有抱怨,而且在后来的课程标准的制订、修改和完善过程中,部分地吸收和采纳了我们的意见。更重要的是,一年多以后,他不计前嫌,郑重其事地推荐我参加香港教育署与内地“地区教师交流计划”。这让我真的十分感动。
在我人生的旅途上,常常是英雄情结驱动,让我奋不顾身做出一些令世俗之人惊讶不已的举动,但总能得到理解,获得宽容,甚至得到尊重和意想不到的回报,是因为我总是遇到像巢先生这样优秀的专家和领导。
英雄是需要前瞻和创造的。英雄的价值观与一般的人是应该有些区别的。按部就班、袭故蹈常、人云亦云、做和尚就撞钟,是一种生活和工作态度,但这跟真正的英雄无关。英雄即使在最为平常的岗位也能干出新鲜和意味来,干出格调和境界来。我做重点高中分管教学的校长,当别人拼命去效仿某些区域的“军营式管理”模式。我和我的团队揣摩和筹划的是如何在课堂效益和作业的质量上下工夫,如何让师生进一步轻负高效:我在教科研部门工作时,面对教科研人员功能异化的倾向,我更多的是忧虑他们自身专业的发展、生存的质量和地位的提升,考虑的是教科研工作如何更多地贴近一线教师和教学的实际。
如今,人到中年,回首迤逦走来的这几十年,总觉得自己还是能够做事的,也做成了一些事。尤其觉得自己能够运筹,能够决策和决断,而且较长于具体工作,长于执行。做学生,就想做一个英雄学生;做教师,就想做一个英雄教师;做校长,就想做一个英雄校长。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英雄情怀会渐渐淡去,但记忆的深处,那曾经的英雄故事定然永存,就好像那轰鸣的火车头与脱缰的烈马间高高耸立的欧阳海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