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个有奇景有动物的奇幻冒险励志故事;是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坚守本真;是人与自然、信仰的关系;对内心等精神命题的探讨;对感性与理性的思索,自我内心的和解;有个人的成长,内心压抑的解读。
[关键词] 主题 信仰 欲望
引言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根据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华人中唯一获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执导,在中国内地上映之后,影片连续三周票房排名第一,全球票房突破4亿5千万美元。第85届奥斯卡奖揭晓的提名名单中获得11项提名。如此巨大的成功,已然证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2012年度电影中留下了辉煌一笔。据此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电影中的意象指涉,以及故事所传递意义的主题解读。为什么会以第一个故事为主,却要保留两个故事?关于宗教、信仰的铺垫有何含义?对于影片的理解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体悟。
一、少年眼中的奇幻之旅——一如童话般美妙神奇的抒情诗
无论是作家扬·马特尔还是导演李安都将浓重的笔墨投放在了少年派如何从一开始由惧怕到驯服再到后来与这只叫做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共存的故事。如果这是导演所渴望我们知道或看到的,我们未尝不可带上这份纯真与相信就这样去观赏和理解电影,带上这份纯真在3D技术营造下的奇幻世界里和少年派一起冒险一起成长。派有着每个少年的向往,在动物园长大,他因为名字与小便发音相似而被同学们取笑,这如同我们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会因某种原因而被同学们取绰号一样的真切,也会因为记住π的小数位而向同学显摆自己的“超凡”的记忆力来证明自己,这样的共同记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童年是美好的,但成长的痛苦就像老虎一样如影形随。大自然尽管变化莫测,各种惊险不断涌现,而我们的主人公在不断地学习适应中化险为夷的同时,和观众一起感受着大海的魅力,飞鱼群舞的胜景,蓝鲸涌出海面的壮观,奇幻岛的昼夜之美,狐獴的可爱,带着美好幻想与拼搏进取,最终存活了下来,战胜了困难。在观影的同时,你会发现有许多孩子们通过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一样也能看懂电影,怀揣着少年般的纯真去感受解读电影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二、入世后的蜕变与坚守——罂粟花的残酷与美
如果我们的思考只停留在以上的阶段,你会得到愉悦,但同时也一定辜负了导演的用心,这也正是李安保留第二个故事的用意所在。他不仅想给我们第一个故事意义的表达,更要让观者参透第二层主题。好莱坞电影的惯常思维是做单纯的冒险故事,讲一个男孩怎么征服老虎的历险故事。这也一定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然而真实的世界真的是这样吗? 比老虎更可怕的是什么?导演尽可能的回避了对残酷现实的白描,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为我们打造出了一个让人敬畏、膜拜、伟大、瑰丽的奇幻景象。派和老虎一样都是在动物园里被一个主人所养,母亲用神话故事,开启了他感性世界的大门,使他一心向神,一心向善。父亲却告诉他,“不要被故事和谎言迷惑”训诫他要理性思考。无论是派还是老虎在动物园长大,对真实世界都经历甚少,由于政府的原因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使派一家被迫失去“伊甸园”,让他最直接的面对父亲口中残酷的现实,也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在跌跌撞撞之中知道社会的模样。信仰的宇宙里有极乐岛,可现实的海洋里是鱼类的厮杀,在漆黑的夜晚原欲的罪恶感让他痛不欲生,内心的善与恶在痛苦地对话,他渐渐学习着自我和解,在老虎头也不回的离开之后,压抑好久的泪水夺眶而出,派被迫成长,代价是这世界的美好完全破灭。他大哭人生就是不断地考验,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像《铁皮鼓》里的奥斯卡一样控制自己的成长,成长在所难免,那么成长后的蜕变是本能的让欲望膨胀还是坚守内心的信仰,导演也给出了我们答案,如何在饱尝苦难际遇之后能看到罂粟花朵的美丽,用一颗没有变质的纯净心灵去面对苦难,一如父亲取名为法国游泳池Piscine Molitor Pator一样,希望他永葆一颗纯净的心灵。这也是派为何告诉作家了一个更接近上帝的故事。
三、与内心世界精神信仰的对话——天使与魔鬼共舞
李安电影的“主题却一脉相承,讲的都是身处困境的人在欲望与戒律、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矛盾与平衡,强调一种禁锢与挣脱,这种禁锢有外部力量施加的枷锁,也有自己给自己设置的绳套。”[1]电影一开始为我们营造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树懒与蜂鸟,鹅群游过,清水荡漾,人类休憩,长臂猿、蛇、大象……都过着属于自己愉快的生活,一切都恬淡而宁静,配上麦克·唐纳谱写,贾亚什力以泰米尔语演唱《派的摇篮曲》,让观众心灵和缓下来,这里的动物园成了乐园的代指。派感谢守护神毗瑟奴因为信奉印度教使他找到信仰,通过基督找到神的爱。通过在伊斯兰教做的礼拜,使他内心平静、和谐。正如派的母亲所说,“科学让我们认识外在的事物,却没有观照自己的内心。”在乐园里,派一心想亲近神,了解神,他认为动物也有灵魂,他与这些灵魂交流,寻找与上帝的共通之处,但这只是昙花一现的泡沫,终究会被现实一语道破。派被迫离开美好的“伊甸园”——动物园,在无涯的宇宙之海中求解答,上帝、自然是像神父所言那样先教他爱人吗?它夺走派的一切爱与保护,让派敬畏它,臣服于它。上帝必须要让你知道,要让你成长,可上帝不见得会直接回答你,自然有它的自然律,人是不可以动它的,只有在经历过了生死之后,一切方可知晓,于是我们学会了与老虎相处,因为它的存在,派时刻学习,不断地调整,迎接着一个个如潮水般涌向岸边的事实。虽然神、自然给我们的是不可知,但我们学会了与神共处。这一过程使他对信仰的认识也渐渐成熟深刻,内心得到了成长。
抛开充满噱头的中文译名外,英文给出的是life of pi,而非the life of pi,pi的人生,也是我们的人生。这一趟漂流与历险,何尝不是我们的人生经历的隐喻,内心的写照呢?每个人都是pi,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理查德·帕克,你的恐惧和欲望无时无刻不在伴随你,但它也让你保持警觉,激发你全部的生命力,让你永远没有安全不可以放松,天意有一套运行的方法,不是人力可以抗衡的,人永远是被考验的,只要你活着一天,你就得学一天,你就得挣扎一天,这就是人生的本质。老虎头也不回地离开,你的恐惧和欲望似乎在那一刻也消失,派大哭,他变得非常脆弱,因为他的勇敢和坚强也随它的离去而消失。“从文明的冲突到在冲突中对话,再到在对话中协商,”[2]我们需要老虎,因为有它,你不再孤单。因为有它,你达到了自我救赎与和解。
四、结语
精彩的电影,往往是你在走出电影院后,你的思考才正式开始,不得不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思考角度与想象空间,电影保留小说的启发性,不管从什么角度都解释得通,本文对电影主题探析做了以上解读:是一个有奇景有动物的奇幻冒险励志故事;是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坚守本真;是人与自然、信仰的关系;对内心等精神命题的探讨;对感性与理性的思索,自我内心的和解;有个人的成长,内心压抑的解读。
参考文献
[1]张梦雅:《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以<喜宴>为例》,《电影评介》,2012年第8期。
[2]张 健、张春晓:《欲望与戒律之间的矛盾与平衡——李安电影的主题轮回》,《青年记者》2008年27期。
作者简介
陈怡冰,1986年10月2日出生,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与传播。
[关键词] 主题 信仰 欲望
引言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根据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华人中唯一获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执导,在中国内地上映之后,影片连续三周票房排名第一,全球票房突破4亿5千万美元。第85届奥斯卡奖揭晓的提名名单中获得11项提名。如此巨大的成功,已然证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2012年度电影中留下了辉煌一笔。据此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电影中的意象指涉,以及故事所传递意义的主题解读。为什么会以第一个故事为主,却要保留两个故事?关于宗教、信仰的铺垫有何含义?对于影片的理解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体悟。
一、少年眼中的奇幻之旅——一如童话般美妙神奇的抒情诗
无论是作家扬·马特尔还是导演李安都将浓重的笔墨投放在了少年派如何从一开始由惧怕到驯服再到后来与这只叫做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共存的故事。如果这是导演所渴望我们知道或看到的,我们未尝不可带上这份纯真与相信就这样去观赏和理解电影,带上这份纯真在3D技术营造下的奇幻世界里和少年派一起冒险一起成长。派有着每个少年的向往,在动物园长大,他因为名字与小便发音相似而被同学们取笑,这如同我们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会因某种原因而被同学们取绰号一样的真切,也会因为记住π的小数位而向同学显摆自己的“超凡”的记忆力来证明自己,这样的共同记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童年是美好的,但成长的痛苦就像老虎一样如影形随。大自然尽管变化莫测,各种惊险不断涌现,而我们的主人公在不断地学习适应中化险为夷的同时,和观众一起感受着大海的魅力,飞鱼群舞的胜景,蓝鲸涌出海面的壮观,奇幻岛的昼夜之美,狐獴的可爱,带着美好幻想与拼搏进取,最终存活了下来,战胜了困难。在观影的同时,你会发现有许多孩子们通过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一样也能看懂电影,怀揣着少年般的纯真去感受解读电影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二、入世后的蜕变与坚守——罂粟花的残酷与美
如果我们的思考只停留在以上的阶段,你会得到愉悦,但同时也一定辜负了导演的用心,这也正是李安保留第二个故事的用意所在。他不仅想给我们第一个故事意义的表达,更要让观者参透第二层主题。好莱坞电影的惯常思维是做单纯的冒险故事,讲一个男孩怎么征服老虎的历险故事。这也一定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然而真实的世界真的是这样吗? 比老虎更可怕的是什么?导演尽可能的回避了对残酷现实的白描,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为我们打造出了一个让人敬畏、膜拜、伟大、瑰丽的奇幻景象。派和老虎一样都是在动物园里被一个主人所养,母亲用神话故事,开启了他感性世界的大门,使他一心向神,一心向善。父亲却告诉他,“不要被故事和谎言迷惑”训诫他要理性思考。无论是派还是老虎在动物园长大,对真实世界都经历甚少,由于政府的原因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使派一家被迫失去“伊甸园”,让他最直接的面对父亲口中残酷的现实,也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在跌跌撞撞之中知道社会的模样。信仰的宇宙里有极乐岛,可现实的海洋里是鱼类的厮杀,在漆黑的夜晚原欲的罪恶感让他痛不欲生,内心的善与恶在痛苦地对话,他渐渐学习着自我和解,在老虎头也不回的离开之后,压抑好久的泪水夺眶而出,派被迫成长,代价是这世界的美好完全破灭。他大哭人生就是不断地考验,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像《铁皮鼓》里的奥斯卡一样控制自己的成长,成长在所难免,那么成长后的蜕变是本能的让欲望膨胀还是坚守内心的信仰,导演也给出了我们答案,如何在饱尝苦难际遇之后能看到罂粟花朵的美丽,用一颗没有变质的纯净心灵去面对苦难,一如父亲取名为法国游泳池Piscine Molitor Pator一样,希望他永葆一颗纯净的心灵。这也是派为何告诉作家了一个更接近上帝的故事。
三、与内心世界精神信仰的对话——天使与魔鬼共舞
李安电影的“主题却一脉相承,讲的都是身处困境的人在欲望与戒律、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矛盾与平衡,强调一种禁锢与挣脱,这种禁锢有外部力量施加的枷锁,也有自己给自己设置的绳套。”[1]电影一开始为我们营造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树懒与蜂鸟,鹅群游过,清水荡漾,人类休憩,长臂猿、蛇、大象……都过着属于自己愉快的生活,一切都恬淡而宁静,配上麦克·唐纳谱写,贾亚什力以泰米尔语演唱《派的摇篮曲》,让观众心灵和缓下来,这里的动物园成了乐园的代指。派感谢守护神毗瑟奴因为信奉印度教使他找到信仰,通过基督找到神的爱。通过在伊斯兰教做的礼拜,使他内心平静、和谐。正如派的母亲所说,“科学让我们认识外在的事物,却没有观照自己的内心。”在乐园里,派一心想亲近神,了解神,他认为动物也有灵魂,他与这些灵魂交流,寻找与上帝的共通之处,但这只是昙花一现的泡沫,终究会被现实一语道破。派被迫离开美好的“伊甸园”——动物园,在无涯的宇宙之海中求解答,上帝、自然是像神父所言那样先教他爱人吗?它夺走派的一切爱与保护,让派敬畏它,臣服于它。上帝必须要让你知道,要让你成长,可上帝不见得会直接回答你,自然有它的自然律,人是不可以动它的,只有在经历过了生死之后,一切方可知晓,于是我们学会了与老虎相处,因为它的存在,派时刻学习,不断地调整,迎接着一个个如潮水般涌向岸边的事实。虽然神、自然给我们的是不可知,但我们学会了与神共处。这一过程使他对信仰的认识也渐渐成熟深刻,内心得到了成长。
抛开充满噱头的中文译名外,英文给出的是life of pi,而非the life of pi,pi的人生,也是我们的人生。这一趟漂流与历险,何尝不是我们的人生经历的隐喻,内心的写照呢?每个人都是pi,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理查德·帕克,你的恐惧和欲望无时无刻不在伴随你,但它也让你保持警觉,激发你全部的生命力,让你永远没有安全不可以放松,天意有一套运行的方法,不是人力可以抗衡的,人永远是被考验的,只要你活着一天,你就得学一天,你就得挣扎一天,这就是人生的本质。老虎头也不回地离开,你的恐惧和欲望似乎在那一刻也消失,派大哭,他变得非常脆弱,因为他的勇敢和坚强也随它的离去而消失。“从文明的冲突到在冲突中对话,再到在对话中协商,”[2]我们需要老虎,因为有它,你不再孤单。因为有它,你达到了自我救赎与和解。
四、结语
精彩的电影,往往是你在走出电影院后,你的思考才正式开始,不得不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思考角度与想象空间,电影保留小说的启发性,不管从什么角度都解释得通,本文对电影主题探析做了以上解读:是一个有奇景有动物的奇幻冒险励志故事;是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坚守本真;是人与自然、信仰的关系;对内心等精神命题的探讨;对感性与理性的思索,自我内心的和解;有个人的成长,内心压抑的解读。
参考文献
[1]张梦雅:《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以<喜宴>为例》,《电影评介》,2012年第8期。
[2]张 健、张春晓:《欲望与戒律之间的矛盾与平衡——李安电影的主题轮回》,《青年记者》2008年27期。
作者简介
陈怡冰,1986年10月2日出生,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