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真亦幻间让纯真伴我航行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个有奇景有动物的奇幻冒险励志故事;是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坚守本真;是人与自然、信仰的关系;对内心等精神命题的探讨;对感性与理性的思索,自我内心的和解;有个人的成长,内心压抑的解读。
  [关键词] 主题 信仰 欲望
  引言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根据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华人中唯一获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执导,在中国内地上映之后,影片连续三周票房排名第一,全球票房突破4亿5千万美元。第85届奥斯卡奖揭晓的提名名单中获得11项提名。如此巨大的成功,已然证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2012年度电影中留下了辉煌一笔。据此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电影中的意象指涉,以及故事所传递意义的主题解读。为什么会以第一个故事为主,却要保留两个故事?关于宗教、信仰的铺垫有何含义?对于影片的理解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体悟。
  一、少年眼中的奇幻之旅——一如童话般美妙神奇的抒情诗
  无论是作家扬·马特尔还是导演李安都将浓重的笔墨投放在了少年派如何从一开始由惧怕到驯服再到后来与这只叫做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共存的故事。如果这是导演所渴望我们知道或看到的,我们未尝不可带上这份纯真与相信就这样去观赏和理解电影,带上这份纯真在3D技术营造下的奇幻世界里和少年派一起冒险一起成长。派有着每个少年的向往,在动物园长大,他因为名字与小便发音相似而被同学们取笑,这如同我们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会因某种原因而被同学们取绰号一样的真切,也会因为记住π的小数位而向同学显摆自己的“超凡”的记忆力来证明自己,这样的共同记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童年是美好的,但成长的痛苦就像老虎一样如影形随。大自然尽管变化莫测,各种惊险不断涌现,而我们的主人公在不断地学习适应中化险为夷的同时,和观众一起感受着大海的魅力,飞鱼群舞的胜景,蓝鲸涌出海面的壮观,奇幻岛的昼夜之美,狐獴的可爱,带着美好幻想与拼搏进取,最终存活了下来,战胜了困难。在观影的同时,你会发现有许多孩子们通过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一样也能看懂电影,怀揣着少年般的纯真去感受解读电影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二、入世后的蜕变与坚守——罂粟花的残酷与美
  如果我们的思考只停留在以上的阶段,你会得到愉悦,但同时也一定辜负了导演的用心,这也正是李安保留第二个故事的用意所在。他不仅想给我们第一个故事意义的表达,更要让观者参透第二层主题。好莱坞电影的惯常思维是做单纯的冒险故事,讲一个男孩怎么征服老虎的历险故事。这也一定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然而真实的世界真的是这样吗? 比老虎更可怕的是什么?导演尽可能的回避了对残酷现实的白描,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为我们打造出了一个让人敬畏、膜拜、伟大、瑰丽的奇幻景象。派和老虎一样都是在动物园里被一个主人所养,母亲用神话故事,开启了他感性世界的大门,使他一心向神,一心向善。父亲却告诉他,“不要被故事和谎言迷惑”训诫他要理性思考。无论是派还是老虎在动物园长大,对真实世界都经历甚少,由于政府的原因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使派一家被迫失去“伊甸园”,让他最直接的面对父亲口中残酷的现实,也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在跌跌撞撞之中知道社会的模样。信仰的宇宙里有极乐岛,可现实的海洋里是鱼类的厮杀,在漆黑的夜晚原欲的罪恶感让他痛不欲生,内心的善与恶在痛苦地对话,他渐渐学习着自我和解,在老虎头也不回的离开之后,压抑好久的泪水夺眶而出,派被迫成长,代价是这世界的美好完全破灭。他大哭人生就是不断地考验,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像《铁皮鼓》里的奥斯卡一样控制自己的成长,成长在所难免,那么成长后的蜕变是本能的让欲望膨胀还是坚守内心的信仰,导演也给出了我们答案,如何在饱尝苦难际遇之后能看到罂粟花朵的美丽,用一颗没有变质的纯净心灵去面对苦难,一如父亲取名为法国游泳池Piscine Molitor Pator一样,希望他永葆一颗纯净的心灵。这也是派为何告诉作家了一个更接近上帝的故事。
  三、与内心世界精神信仰的对话——天使与魔鬼共舞
  李安电影的“主题却一脉相承,讲的都是身处困境的人在欲望与戒律、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矛盾与平衡,强调一种禁锢与挣脱,这种禁锢有外部力量施加的枷锁,也有自己给自己设置的绳套。”[1]电影一开始为我们营造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树懒与蜂鸟,鹅群游过,清水荡漾,人类休憩,长臂猿、蛇、大象……都过着属于自己愉快的生活,一切都恬淡而宁静,配上麦克·唐纳谱写,贾亚什力以泰米尔语演唱《派的摇篮曲》,让观众心灵和缓下来,这里的动物园成了乐园的代指。派感谢守护神毗瑟奴因为信奉印度教使他找到信仰,通过基督找到神的爱。通过在伊斯兰教做的礼拜,使他内心平静、和谐。正如派的母亲所说,“科学让我们认识外在的事物,却没有观照自己的内心。”在乐园里,派一心想亲近神,了解神,他认为动物也有灵魂,他与这些灵魂交流,寻找与上帝的共通之处,但这只是昙花一现的泡沫,终究会被现实一语道破。派被迫离开美好的“伊甸园”——动物园,在无涯的宇宙之海中求解答,上帝、自然是像神父所言那样先教他爱人吗?它夺走派的一切爱与保护,让派敬畏它,臣服于它。上帝必须要让你知道,要让你成长,可上帝不见得会直接回答你,自然有它的自然律,人是不可以动它的,只有在经历过了生死之后,一切方可知晓,于是我们学会了与老虎相处,因为它的存在,派时刻学习,不断地调整,迎接着一个个如潮水般涌向岸边的事实。虽然神、自然给我们的是不可知,但我们学会了与神共处。这一过程使他对信仰的认识也渐渐成熟深刻,内心得到了成长。
  抛开充满噱头的中文译名外,英文给出的是life of pi,而非the life of pi,pi的人生,也是我们的人生。这一趟漂流与历险,何尝不是我们的人生经历的隐喻,内心的写照呢?每个人都是pi,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理查德·帕克,你的恐惧和欲望无时无刻不在伴随你,但它也让你保持警觉,激发你全部的生命力,让你永远没有安全不可以放松,天意有一套运行的方法,不是人力可以抗衡的,人永远是被考验的,只要你活着一天,你就得学一天,你就得挣扎一天,这就是人生的本质。老虎头也不回地离开,你的恐惧和欲望似乎在那一刻也消失,派大哭,他变得非常脆弱,因为他的勇敢和坚强也随它的离去而消失。“从文明的冲突到在冲突中对话,再到在对话中协商,”[2]我们需要老虎,因为有它,你不再孤单。因为有它,你达到了自我救赎与和解。
  四、结语
  精彩的电影,往往是你在走出电影院后,你的思考才正式开始,不得不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思考角度与想象空间,电影保留小说的启发性,不管从什么角度都解释得通,本文对电影主题探析做了以上解读:是一个有奇景有动物的奇幻冒险励志故事;是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坚守本真;是人与自然、信仰的关系;对内心等精神命题的探讨;对感性与理性的思索,自我内心的和解;有个人的成长,内心压抑的解读。
  参考文献
  [1]张梦雅:《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以<喜宴>为例》,《电影评介》,2012年第8期。
  [2]张 健、张春晓:《欲望与戒律之间的矛盾与平衡——李安电影的主题轮回》,《青年记者》2008年27期。
  作者简介
  陈怡冰,1986年10月2日出生,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与传播。
其他文献
[摘要]台湾导演侯孝贤是一位公认的电影大师,他在1983年拍摄了《风柜来的人》,这部电影用富有象征意义的镜头空间和散文般既抒情又紧凑的结构记录了80年代台湾年轻一代青春成长的酸涩与迷茫,成为侯孝贤电影叙事风格成熟的标志性作品。  [关键词]侯孝贤 《风柜来的人》 叙事风格    台湾电影《风柜来的人》获得1984年第六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这是导演侯孝贤第一次获得国际大奖,也是他找
人为何而犯罪?又为何忏悔?自新本格派推理兴起以来,犯罪故事的悬念逐渐由精妙绝伦的犯罪过程的设置转移到了对犯罪动机的深度追问。每个人的犯罪都有所缘由,人性之恶与命运压迫在此交汇,并绘出了深沉的伤悲——无论对犯罪者抑或受害者。2015年上映的国产悬疑电影《冰河追凶》,以多重叙事结构并进的剧本手法,冷酷寒峻的北国背景,辅以众多大咖明星的精彩演技,在悬疑犯罪片的类型包装下,向我们追问人性与正义。  该片由
徐铁君 1948年生。上海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幼习颜柳,1969年起师从著名书法家胡问遂先生。楷书主研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和《化度寺》及虞、褚,上溯隋、魏晋;兼攻行书,以“二王”为宗,借鉴李邕,神仪白蕉;草书攻习十七帖、旭素及王铎、倪元璐、徐文长诸家。近数年来酷喜魏碑及汉碑、竹木简,醉心于书法艺术近五十年。  作品入展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中日)上海——大阪历
置身于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包括电影在内的中国文化,已经不由自主地卷入了世界流行文化大潮。中国电影人已经深感与世界电影的差距,正在努力打磨中国电影,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但需要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方面不尽如人意。以2017年8月火热的电影《战狼2》为例,在国内市场票房一路飘红,造就了现象级的观影记录;而在国际市场却连连遭受冷遇,造成了心理失衡,而中国电影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巨大落
电影《十二公民》(徐昂,2015)改编自1957年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西德尼·吕美特,1957),12位学生家长组成一个模拟陪审小组,讨论一起几乎被定案的“富二代弑父案”。《我们与恶的距离》(林君阳,2019)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线索讲述了杀人犯李晓明在戏院无差别杀人后,其辩护律师王赦、犯人家属李大芝与罹难孩子的家属宋乔安刘昭国夫妇之间的辩论;一条线索是青年新锐导演应思聪因对创作的苛求、失恋的打
丁观加1937年11月,出生于长江口崇明岛,祖籍山东济阳。1960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78—1998年,任镇江中国书画院副院长、院长20岁。2002年11月,退休后移居北京。1987年开始在上海、北京、广州及日本、德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16次;在日本、德国及国内出版《丁观加水墨画》等5本画集;发表书画文论30多篇/主编《墨海扬波》等文集2部。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
《电影双周刊》(CITY ENTERTAINMENT)创刊于1979年1月11日,被迫停刊于2007年1月24日,见证了香港影坛28年的兴衰历史,堪称香港唯一一本专业电影刊物,在香港电影界颇具权威。期刊由陈柏生、舒琪、刘志华等人创办,是文艺青年主导的电影杂志,编创者对《电影双周刊》最大的愿望,是为团结与推广香港的电影文化尽些绵薄力量。同时,杂志的立场认为,它是一本意见杂志,将会通过中肯的意见帮助大
有声电影进入中国并非一帆风顺,从使用留声机配音的“说话电影”[1](1913)到爱迪生漏洞百出的“新卡尼托风”[2](New Kinetophone,1914)都曾借着“有声影戏”的噱头来过中国,然而这些有着天然缺陷的试验品并未获得中国观众的认可。直到1926年底,上海百星大戏院放映了17部试验性质的有声短片①大获成功之后,有声电影才以全新面貌再次来到中国。1927年华纳公司的《爵士歌王》(Ala
一、 不仅是精神分析的电影理论;而是原电影理论的精神分析  在本文中,我争辩说,20世纪的电影,是从一个整体的社会与其主体的组织中出现的。从一种系统的角度来看,电影是从人对于自身价值的热情需求中出现的;在肉体局限之外的和日常劳动时间之外是一个对于普通的价值利润提取的发明。它把资本的发展趋向推展到日常工作中,同时发展到工厂的生产线上,市场的衍生(商业广告),同时建设媒体的感受通道(形成正常化的感受通
电影《热泪伤痕》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原著小说Dolores Claiborne,虽然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一直以悬疑、惊悚闻名,但这部电影其实既没有多少悬疑的成分,当然也谈不上惊悚。看似是充满悬疑、惊悚的犯罪片,实际上讲述的却是作为女性的弱者在面对这个世界时绝望的挣扎和反抗,以及在亲情的涌动中对自我的救赎。导演泰勒·海克福德充分运用悬疑的因素、色彩的变幻和隐喻的方式,讲述了这个热泪涌动却又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