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努力把握好学生的语文课堂问题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_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主张:“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反思的前提。只有善于提问质疑的人,才能激发思维,激发创新的活力。语文课堂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指导作用,要努力处理好“三个把握”。
  一、注重读书,把握好问题产生的时间
  曾几何时,一些老师大力引导学生提问质疑,每课必用。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只给学生两三分钟自读,教师就赶着说:“读完了吧,下面谁来提问……”于是乎,学生的问题意识似乎越来越强烈,提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但细细研究一下,学生提的很多问题,有质量的仅有那么几个,且问题时有重复。面对这些问题,老师有时真是哭笑不得。这样做,看似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质上常常只是个花架子。因为,有些浅显的问题学生虽早已弄懂,但照样提出来。这样的课堂提问变成了烦琐必需的环节,实在有“为提问而提问”之嫌,与新课标所提倡的“务实”理念相违背,而且,这样做,让部分学生养成了不进行阅读、不进行思考就发问的坏习惯。
  学生没有阅读,哪里来的问题?没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思考,哪里来的高质量的问题?因此,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就要把握好时间。要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并且边读边思: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否通过读课文后自己思考出答案。在经过思索后,问题答案还没着落或还没确定时,才可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提的问题少了,但质量却有所提高。这样提出的问题才会真切而实在,才会激起思想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还能检查出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效果。总之,提问应该在让学生熟读并且思考后进行,不然就容易流于形式。为了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教学中实在应该把阅读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二、注重动笔,把握好问题呈现的方式
  阅读教学必须要有问题,那么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比较有实效?我认为,问题呈现,既要有口头的提问,也要有书面的问题。目前,学生在课堂提问和讨论时,往往过耳不过心,没有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就算让学生提问发言,也往往受到前面学生的影响,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而且,学生自己研究的问题,有一部分没有深度,没有价值,甚至是假问题。提问的口头交流,帮助了思维懒惰者,使他们有了“思维的成果”,使他们也能提出问题了。
  如何避免这种现象,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呢?笔者以为,要以“动笔”来辅助思维,辅助提问。老师可以设计“阅读提问卡”,让学生在上面把问题写下来;也可以边读边思,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写上“疑问”。加强课堂的“写”,能避免把课堂变成只有少数几个活跃分子发言的课堂;学生都在写,都在参与表达,也就提高了课堂上参与的质量。课堂上有机会跟老师面对面对话的学生数量有限,而通过写,教师可以“倾听”到全班学生的“提问发言”,真正做到关注全体学生,让不自觉的学生没有投机取巧的机会。注重了学生的写,让学生在写后进行表达,学生会更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表达的内容会更充实,也使学生避免说话时词不达意,使表达更严谨。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时,总是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并写出自己的“疑问”。这样的静思“动笔提问”,保证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促使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得到提升。因而,动笔提问,既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顺畅,也使教师胸有成竹,从容应对。
  三、注重点拨,把握好问题评价的效度
  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后,有的教师往往不作引导,对有一定质量的问题不肯定,不鼓励,不分析,对低质量的问题也不指出,学生问到哪儿,教师就讲到哪儿,教师似乎成了学生的尾巴,跟着学生进行教学。这实际上,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放任自流的现象,背离了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提问题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一过程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把握后,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引导点拨。对学生提出的好问题,教师要予以肯定,不仅要表扬他,还要马上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这样对学生来讲是肯定又是提高,而对其他学生来说则指明了提出问题的方向。对学生提出的质量不高的问题,在肯定的同时,要对问题“稍加点拨”,如帮助稍作修改,问“可不可以换成这么问”,或追问一个问题,让学生加深对提问方法的理解,以便为后来提问打好基础。例如笔者教学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一文时,一个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会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呢?为什么用“七颗钻石”作为标题呢?其他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对此,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从水罐里跳出七朵小花可以吗?”“从水罐里跳出七种颜色的东西可以吗?”结果学生发言热烈,理解更为深刻,在对“钻石”“小花”“颜色”的探究比较中体会出了钻石所象征的纯真情感,产生了无限的遐思。这样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品尝了思维的甘果,激荡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起到铺垫、引导、提升的作用。
  一般来说,教师对课文的解读以及对问题的把握,要高于学生的认识。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有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中发现了新的问题,然后是教师对问题的正确判断,通过点拨、反问、追思等方式,化解学生的新问题。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恰到好处地点拨评价。教师的“点”,使学生无意识或模糊的理解清晰化;教师的“拨”,要发现学生的不足,给他们以及时的引导;教师要“挑”,在学生忽略或是遗漏的地方及时提醒,指明新的思维角度,或挑起新的话题,引导学生转换思维,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提问、思考和理解。可见,教师的点拨评价,能够使学生的问题得到突破,也能使学生不断生成新问题。这样做有利于对课文的主题思想的整体感悟,有利于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和实践。
  总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问题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因素。老师设计教学问题,往往演变成串问形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消化吸收。而做到“三个把握”,让学生增强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能够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营造出百花齐放、事半功倍的语文课堂教学新境界。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刘俭国)
其他文献
古诗是古人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特定背景下的由感而发,借景抒情、借情抒怀、借物寓理……大多表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大度的胸襟、远大的抱负,虽言简意赅,却含意深刻.
教育是国之根本,更是赋予孩子健康成长的力量源泉,创新的教育理念将对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赞赏是学生内心的渴望,也是实施教育引导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育中利用赞赏,将引领学
胡适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字里行间凸现了母亲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严格的教育.胡适在《我的母亲》中,用最朴实的语言,把他对母亲的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为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则.《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应在师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数学学习的
“小语姓小”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界的一个重要论断,其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流行于何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论断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极大。作为一种从小学语文教学一线诞生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断,笔者以为要达成科学的理解,必须从“小语姓小”的缘起、边界与认知三个角度进行。  一、“小语姓小”的缘起  所谓“小语姓小”,就是让小学语文真正成为小学生的语文,真正成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语文,而不是符合教师需要
本文通过记叙“如何寓情于景”的写作课的教学情景,从课程的准备、实施,以及课程的改进等环节,以叙事的方式,用反思的手段,细腻地回顾了《景语·情语》写作教学的过程.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学习、爱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是完成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措施,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手段,为此,笔者经过实践,积累了以下几点做法。 Mobi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的关健是创新思维。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小学教学中深入推进课改的需要。同时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创新型人才,振
我告诉你们我很能干,你们就会问我“怎么能干了?”我就来说说吧!rn我能干,是因为我在周末会帮妈妈打扫卫生.我左手拿簸箕,右手拿扫帚,在地上认真地扫了起来.所以我称自己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