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对策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振兴过程中,金融支持必不可少。文章对农村金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 服务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一、当前农村的金融现状
  第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银行市场类型单一化。随着金融改革的发展及大型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调整,在乡镇一级农户较为集中的地方,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仅限于农信社、邮政银行等机构,而在现阶段,能够快速提供信贷支持业务的仅有农信社一家行社。
  第二,农村金融产品缺乏创新,金融服务不足。现阶段主要服务于农户的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的金融产品服务有存、贷、汇等,贷款产品类型主要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由于农户提供的抵押物有限,导致农户需要大额资金发展相关产业时受到掣肘。
  第三,农村金融环境建设不完善[1]。一方面,由于受客观条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单一化,金融知识无法深入到每家每户,大部分农村客户金融知识严重匮乏,很多客户对金融服务理解不透,对自身权益了解不够,使得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资金被所谓的民间高息欺诈。例如,大部分农村居民不知道存贷款利息的计算、贷款的基本操作流程、逾期还款的不良影响等。另一方面,金融知识的匮乏、金融風险防范意识的缺乏,使得很多农户依赖物理网点,对互联网金融等新渠道存有戒备心理,导致一些金融创新结果不能有效运用到农村市场。
  二、农村金融现状的原因
  (一)农村经济的低效性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撤离
  目前,我国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银行业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2007年以来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由重规模逐渐转向重效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持续4年的县域大撤离。虽然在2007年9月农业银行开始在8个省开始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试点,重回农村金融市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苦撑整个农村金融市场。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与农村贷款特点有关。农业贷款成本过高,农业项目获利周期长、利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对自然灾害,如干旱、雨涝、病虫害等难以有效防范;农民小额贷款业务笔数多、数额小,农户居住分散,管理起来战线长、难度大,所以很多商业银行都不愿意涉足农业贷款。2017年,全国成年人在银行有贷款的比例为39.78%,农村地区为35.86%,接近4个百分点的差距。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局限性引发产品服务单一性
  全国农信社绝大部分的省份都实行二级法人体制,视省区大小不同,有的省份有数十个法人机构,而有的省份有数百个法人机构。如,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属于二级法人体制,辖内84个法人机构[2]。县级法人分散经营,难以发挥规模优势,削弱了竞争优势。县级法人虽然“五脏俱全”,但管理成本高,创新能力弱,尤其是各自独立经营,无法统筹解决一些限制发展的包袱和风险问题。县级法人受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在产品创新、业务拓展、科技开发、宏观政策把握等方面效率低,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这些短板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在产品创新上限制较多。
  (三)服务地域、群体决定了农村金融环境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城乡差距导致农村支付环境、信用环境等不甚理想。客户群体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型业务接受难度较大,对相关金融产品及服务理解不足。普遍金融知识贫乏,风险识别能力较低,这也使农村地区成为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高发区域。
  三、农村金融创新方向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农村金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2-2017年,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日益丰富,直接融资、农村保险持续发展,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扶持政策不断加强。2017年,全国使用电子支付成年人比例为76.9%,农村地区比例为66.51%。为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农村金融机构应从以下方面加快创新力度和进度。
  (一)提升服务群体金融知识
  由于历史等原因,农村金融服务群体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尤其是金融基础知识基本一片空白。农信社可从调动农村客户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学习环境入手,不再坐等客户自行成长。一是充分利用宣传手段[3]。在乡镇、乡村等地方进行宣传,从思想上先让客户或潜在客户对金融知识从感知上形成一定的认识。二是农信社采取授课的方式。可直接将金融课堂开到乡镇、村,甚至村民小组,面对面进行基础知识传授,手把手教使用存折、卡、密码、POS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如,贵州省农村信用社(简称“贵州农信”)倡导体验式金融知识普及,2014年打造“金融夜校”以来,累计开办39万场次,培训受益人数1 113万人次,秉承让老百姓“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用得好”的宗旨,从存款业务、电子汇兑、反洗钱、黔农e贷业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金融卡、非法集资及诚实守信等方面进行引导与学习,提升农民金融意识,相关电子机具使用率提升较大,充分享受到电子银行带来的方便快捷。
  (二)利用科技提升服务内涵
  从当前农村经济状况来看,市场绩效考核大背景下,金融机构在乡镇增设网点动力不够,更不可能向乡镇以下延伸实体网点,目前最贴合实际的创新方式就是利用科技提升服务内涵。一是解决服务方式单一问题。ATM机、实体营业网点基本仅在乡镇,为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应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POS机布放等多方面入手,解决农户业务办理难的问题。二是解决服务手段落后问题。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服务还停留在传统模式,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新形势及时更新服务手段,要及时对传统落后服务进行更新换代。如,贵州农信2014年在全省推广“诚者信合村村通”工程,以布放在行政村的POS机终端为载体,向客户提供账户查询、助农取款、刷卡消费、转账汇款、自助缴费和代收代付等功能,截至2018年末,安装POS机13 245台,办理业务3 045笔,交易金额329亿元;2016年推出黔农e贷以来,累计线上发放贷款38.6万笔,金额达到219亿元,让36.9万客户足不出户享受7×24小时服务。
  (三)走出网点扩大服务空间
  传统的金融服务都停留营业厅内,而对农村市场来说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金融机构应该摒弃守着门厅的旧思路,树立走出去的服务意识。贵州农信自2006年开始设立了北京、上海、深圳等13个农民工服务中心,专门为外出务工农民工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结合信用工程工作,建立外出农民工信息档案60万户,评定信用等级55万户。2016年起又设立了“助农脱贫流动服务站”,截至2018年年末共计有1 431个,配备流动服务终端1 018个,开展流动服务5.9万次,办理业务137万笔,走出了一条具有农信特色的服务外延之路。
  参考文献:
  [1]高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 2013(3):109- 111.
  [2]曹万鑫.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学, 2018(23):74- 75.
  [3]周琪.对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的调查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12):68- 69.
其他文献
[摘 要]充分地发挥企业工会的思想教育职能,是保证企业健康和谐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充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企业 工会 思想政治教育 职能  中图分类号:F272;D64 文献标志码:A  中国的企业在经济的危机之中抓住了机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快速的发展之中,企业工会要充分有效地发挥其组织管理的作用,切实地保证工人们的切身利益,通过进行
<正>~~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进度进一步加强,当今国际社会工程建设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获取更大的发展优势,纷纷加强了对项目的管理和程序优化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文章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国际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和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性应对策略,以满足企业国际工程开发建设的国际化需要。  [关键词] 国际工程 项目核算管理 管理科学 
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在体制、结构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健全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支持体系、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农村文化建设评
2019年,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周年,也是“中巴经济走廊”实现远景规划6周年。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的六大经济走廊中,中巴经济走廊是旗舰项目,中国国有企业积极响应
[摘 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老虎”贪腐固然值得高度警惕,“苍蝇”贪婪蚕食群众利益也不应掉以轻心。文章旨在以国有企业基层单位为蓝本,通过阐述“微腐败”的定义和主要表现形式,分析总结其危害影响及作用,并据此提出治理“微腐败”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 微腐败 治理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志码:A  一、微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点  在国有企业的基层单位,“微腐败”的主要特
一、“农庄公司”的必要性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城从事非农性劳动成了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而进城人员大都是农户家中文化程度最高、最年富力强的劳动力。青壮年劳
[摘 要]想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保证社会劳动关系的稳定性,而和谐企业的建设,也需要稳定和谐的员工关系。和谐的员工关系不仅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最终效益。和谐员工关系的建立离不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为了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需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和谐员工关系建设进行结合。文章首先阐述了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的原则,进而分析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