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熙:立起天地间德行的“大墙”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nib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维熙,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作家出版社原社長、总编辑。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远去的白帆》《风泪眼》,长篇小说《北国草》《走向混沌》等。其早年作品师法孙犁,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79年开始,《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十几部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的发表为其赢得了“大墙文学之父”的美誉。2019年10月29日,从维熙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人物解读角度一:性情中人,书、酒为友
  素材呈现:
  从维熙的一生颇为传奇,当过教师、报社记者、矿工,也做过编辑。在八十余载岁月中,他烟酒不离手,活得洒脱。从维熙有一个独特的书房。书房不大,沿墙全是书柜。东面墙书柜中都是文史类、文集、工具书等书籍;西面墙书柜中自己的作品占了多数;北面的书柜则是木门。从先生笑着说:“里面不光是书,还放了好多酒,玻璃门就不好看了。其实,酒与读书、写作还是关系密切的。”记者想起从先生关于酒的宏论:酒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酒是有情物。
  化用例段:
  著名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先生,盛赞从维熙先生人品和才华都如酒品般爽利优秀。他说:“从老有好的身体能够随心畅饮是人生一件幸福事,人在得意的时候需有朋友把酒言欢,失意的时候酒是一剂排忧的良药。”对于从维熙“以酒魂写人魂”,李敬泽认为:“一个在大墙中梦想着酒,渴望着酒的人,他来写酒,他来写人间万象,一定是和我们这些衣冠楚楚、两眼锃亮,永远不会喝醉的人写的是不一样的。”
  素材链接:
  王徽之(子猷)弃官后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就起身徘徊,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又返回了。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
  人物解读角度二:脾气“轴”,不轻易折服
  素材呈现:
  从维熙历经磨难,因而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人们赞誉其“有着硬汉风格”。他也很有主见,从不随风倒,熟悉他的人甚至说他的脾气有点“轴”。从维熙的表弟张玉振表示,他曾多次就一些社会时事与表哥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其“大墙文学系列”作品起初没有出版社敢发表,这些出版社都劝他删改其中的一些内容,但他秉持正直,不为所动。
  化用例段:
  所谓“不平则鸣”,从维熙常常不顾及自己的利益安危,将心里对社会的看法大胆地说出来。从维熙说:“一个作家的心胸应该开阔,为人应该正直,不从私利着眼,笔杆才能硬。”而他正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笔下,很少能见到由自己个人的得失而产生的愤怒,对国家的爱才是他敢于直言的原因。
  素材链接:
  小泽征尔是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最后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人物解读角度三:从未更改心底的善
  素材呈现:
  1963年,从维熙在北京南郊团河农场参加劳改时与潘汉年有过一次交集。出于对潘汉年的敬仰,他做了一个被他认为“十分出格”的行动:“那是夏日采摘蜜桃的日子,组里成员都装运桃去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值班房,负责过秤等待汽车来拉走桃筐。就在这一瞬间,我看见那位钓鱼老者正在树下发呆。这时我突发奇想,让那位比我心灵还要苦涩的前辈,也尝尝生活的甘甜。我从桃筐里遴选了两个熟透了的桃,先是想给他扔过去,但怕损伤了蜜桃的形状。想来想去,忽然计上心头,我从值班室找来一个塑料盒子,再把两个桃放进盒子——我想如同放河灯那般,让两个蜜桃漂浮到小河对岸。”
  然而对岸老者的反应却是,“似乎看穿了我的用心,先是对我连连晃动他头上的草帽,然后便夹起钓鱼竿匆匆离开了河沟对岸。”
  化用例段:
  六十年代初,从维熙与潘汉年在北京南郊团河农场有过一次邂逅。在从维熙笔下那么一个简单的情节描写,充满了书生意气与文人式的表达,有着孩子气的天真,但读者在读了之后定会心受震动,很容易产生流泪的冲动。仅是一河之隔,两位大文人却失去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那条河之大、之冰冷,真是让现在的人难以想象。
  素材链接:
  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高考范文:
  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
  □浙江一考生
  我们是一群为“生活”写作的作家,虽然完稿部分不长,但已收获不少读者。这些读者中有关心爱护之人,亦有批评指责之士。我认为,作家不应独处象牙塔内,而应俯身倾听读者的声音,同时坚持书写“有我”之书。两种方式并不矛盾,均是对读者的尊重。
  作家一定要俯身倾听读者的呼声。我不是看透世事的仙人道者,也不是文学写作规则的制定者,我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因为年轻,所以缺少生活的经验,而身边不乏年长于我的读者。正如韩愈所言:“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活这部大作的走向存在无限可能,未来也许是成功,也许是失败。只有善于听取年长者的建议,我们才更有可能避开荆棘。我也不能忽视同辈或者年轻于我的读者,不同思维的碰撞,常能予我以启发。
  但我的“作品”最重要的还是坚持“有我”。
  “有我”才不至于平淡无奇。一部优秀的作品,内容不能索然无味,更不能东拼西凑。作家从维熙早年的作品有着浓重的“荷花淀派”的风格,这些作品不能不说优秀,但因为模仿的痕迹重而最终“泯然众矣”,直至他写出“大墙文学系列”这些呕心沥血之作,世人才注意到他的惊人才华。由此可见,“我”的生活需要“我”的观点,“我”的追求。只有坚定了内心追逐的方向,才不至于被牵着鼻子走而沦为碌碌无为之人。正值青春年华,我的作品需要激情洋溢的勇气,而非假装年少老成的通达。
  “有我”才能为读者提供有厚度而非空有长度的作品。真正优秀的作品,带给读者的是永恒留存的意义与哲思。我的人生之作也应当学习之,实践之。只有在生活中坚持自己的正确想法,不盲目听从,才有可能诞生一些闪光点,为他人提供借鉴价值。我并非圣贤,写不出什么传世名篇,但平凡之人亦可学习圣贤的精神,如同星辰,照亮身边人的去路,为他们提供一些精神滋养。“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有一颗向往写出名著的心,才更有可能写出更好的生活之作。
  对待读者,好似与他们在森林中结伴而行,不必完全由他们指路,只需倾听他们的意见,并坚定正确的自我认知。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方可成就自己的生活大作,亦为他人的作品送去思索与亮点。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科技是近几年高考备考的热点话题之一。我们能通过考生对科技的态度,洞悉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面对科技,新时代青年的态度应该是主动接受,努力让自己走到科技前沿。此外,科技一词本身带有极强的思辨色彩,有利有弊。这也是高考作文考察的关键要素。  【角度指引】  角度一:科技与生活  从敲响二十一世纪的大门到现在,短短20年间,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我们就不能躺在家里
因了种种原因,我在七岁时去了外婆家生活。外婆家的巷子很奇怪:家家户户的门楼,直接连着路,推开门就是路。过了路,是属于各家各户的一小片地。  那一小片地,是各家各户的脸面。庄户人的勤懒、精笨,心气儿的高低,都淋漓地体现在那一小片地里。稍微留意,就会发现那一小片地与人真是绝配:种了各种蔬菜,哪怕一种只有两三株的,多是极殷勤的啥都想给自己拾掇的人;成片只种一种蔬菜的,做事大气不拘小节;地头有花地里有菜的
5月22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如期闭幕。这场文明之约,不仅印证了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可能性,更为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了人文基础,凝聚起发展共识。  回顾过去一周里文明碰撞的美妙瞬间,既可共赏多元文化之美,也能共谋文明发展之道。在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上,观众可以饱览亚洲47国以及希腊、埃及两个文明古国的451件组文物;在持续一周的亚洲美食节上,食客能够领略绚丽多彩的亚
2020年的春节对于每个中国家庭都不寻常。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张防控的背后,一张张稚嫩的脸上,一双双懵懂的眼睛正努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与这段特殊的时光相处。  “流感突起,肺炎逼至,想父亲安康?……您于院中应多加留意,谨防传染。吾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这是一个14岁女孩孙婉清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父亲写的家书。  对于很多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每天忙碌之余,莫大的安慰就是看看微
一条大河波浪宽。  面对着这条横亘于面前的天堑,坐在四轮机器里的现代人苦笑着抱怨:唉,又要耽搁我们路途上的时间。  圣人伫立岸边,他透过眼前的汤汤流水想到了光阴的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凡人和圣人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因光阴流逝而深深感慨。但凡人和圣人又是有所不同的:凡人只会抱怨和叹息,而圣人明白时间寶贵,会投入积极的行动,让时光转化成财富。所以,我们不仅仅知道孔子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近几年高考新材料作文考查中,辩证思维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如何迅速把握所给材料之间的辩证关系成文,一直是我们备考的重难点。今天我们就“主持人大赛”中那些让人击节赞叹的思维高光时刻为大家做精彩呈现和恰当分析,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升格自己的作文。  文稿一  如果回望做一个总结的话,你会发现,《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出现最多的职业和身份,可能就是科学家和医生了。我们今天也会关注他们。他们有着相同,也有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截至2015年12月1日,已有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留英学生吴芃因每天坚持在推特上发布英国的疫情数据增长图表,成为英国网红,受到英国下议院议员等人关注,以及众多英国民众的称赞。  孤身在外的中国留学生吴芃,很清楚英国政府需要采取强制措施隔离民众,民众也必须了解疫情的走向。于是从英国仅有11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时开始,吴芃每天发布疫情数据,鼓励英国民众积极应对,赢得了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和社交媒体用户的称赞。  吴芃表现出的“先见之明
成语故事:力挽狂澜  追根溯源  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清·秋瑾《失题》:“中流砥柱;力挽狂澜;具天才;立大业;拯斯民于衽席;奠国运如磐石;非大英雄无以任之。”  文本解读:唐·韩愈《进学解》:“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河流,引导它们向东流入大海;尽管狂涛已经泛滥,但是还要努力将其挽回。”  清·秋瑾《失题》:“作为国家的中流砥柱,要努力挽救国不将国的混乱局面,具有天才
2020年5月29日,四川成都率先试水“地摊经济”后,江苏南京、四川彭州等多地陆续出台指导意见,为“地摊经济”“松绑”。  6月1日上午,李克强在山东考察时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市场、企业、个体工商户活起来,生存下去,再发展起来,国家才能更好!有6亿人的月均收入不到1000元,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况且疫情的影响,很多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