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郝景芳的家在北京的五环外,一室一厅,被布置出了盎然春意,墙上挂着一大张浅绿色的画,她说这是路过一家壁纸店,请老板裁下来了这一块做成的。家具都是红木,欧式风格,让人想起她的散文集《时光里的欧洲》,那是她和丈夫的行迹,按照欧洲历史游历十国,一人写、一人拍。床头是一张郝景芳手绘的薰衣草花海中的结婚照。书房在宽敞的阳台上,虽然是理科出身,她的书架上却多是历史人文类的书籍。
写作是生活的一个出口
2001年,郝景芳在获得第四届“新概念”一等奖后没有选择文科加分,而是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一直到读博士期间转入经管学院,以经济学博士的身份毕业。
郝景芳也没有像同龄作家那样趁热打铁,赶上青春文学的热潮,而是在本科毕业后才写出自己最初的两本科幻小说,《流浪玛厄斯》和《回到卡戎》,在这两本书里,她构建了两百年后的火星与地球两个世界,它们拥有全然不同的政治、经济体系。
在这两个世界之间穿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洛盈的女孩和一个叫做伊格的男孩,两个不同背景的年轻人相互接触,两个世界的文化也开始碰撞。小说的主题就是这两个年轻人在火星与地球间所体会到的冲击与思考。
“其实这是我和同龄人的成长过程”,郝景芳说,“我从小似乎就经历了在这样的两个世界中穿行的过程。我会觉得小时候生长和居住的社会体系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小时候无论是分配方式还是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传统的、保守的、固定的。而我们长大后,进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模式,就是商业社会。”依照这一思路,郝景芳在小说中正是将时间维度上的两个时代,并行地放置在了不同空间的两个星球上。正如《流浪玛厄斯》的一篇书评中所说:“景芳干脆把两套体系分别扔在了两个星球上”。虽然套着科幻的外衣,却仍然是成长小说,只是它没有选择记录青春期的叛逆与情感萌动,而是描述了青年人针对社会环境变迁而产生的困惑。
雨果奖提名后的又一力作
2016年4月27日,第74届雨果奖提名在美国揭晓。作为科幻届最为重要的两个奖项之一,雨果奖提名得到了国内广大科幻迷的高度关注。略出人意料的是,被国内普遍看好的“三体”系列第二部《黑暗森林》无缘长篇小说奖提名,而郝景芳创作、刘宇昆翻译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则获短篇小说奖提名。
《北京折叠》的背景被设定在若干年后的北京城。那时,城市被分为3个空间,第一空间的权贵统治者,第二空间的中产白领,第三空间的底层劳动者,这3个空间的人虽然都生活在一个城市中,却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隔离。小说讲述了垃圾工老刀帮助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给第一空间的上层姑娘送情书的故事,全文以老刀的视角进行观察,讲述了不同空间之内人的生存状态的巨大差异。
可以看出,《北京折叠》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追求瑰丽前卫的科幻设定。虽然号称是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却致力于描写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灰色细节,并赋予其象征意味,更像是一个社会寓言。
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入围雨果奖,这也是中国原创科幻继刘慈欣之后,又一位作者站在了世界的舞台前面。然而,除了《北京折叠》,郝景芳另外一部近日出版的关于火星的科幻作品《流浪苍穹》,则被刘慈欣称赞为“充满美感和理性的作品”,这也是郝景芳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长篇科幻作品。
故事发生在若干年后,移民火星的人类爆发动了反叛地球的独立战争,战争的结果形成了两个互不来往的世界。一直到战后百年,地球和火星才开始交往。一群火星少年被送往地球,在那里学习、长大,当他们重返火星时,却发现自己的命运被两个互相猜忌的世界所裹挟席卷。巨大的差异带来割裂感和冲击感让他们无所适从,他们被各方指责,因此沉默,也因此而开始怀疑。苍穹下,这群年轻人开始一场负重的青春奔跑,为了寻找真正的归宿他们踏上了新的旅程……
郝景芳用细腻而优美的文字,构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以及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模式。火星出生却在地球长大的洛盈,和继承老师对火星的感情、却在地球长大的伊格,作者透过两个不同的视角,试图用理性的思辨来探究生命的意义,以及对于未来的可能和思考。郝景芳说,《流浪苍穹》更多是一种试图表达的信念,“一群无依无靠的少年,没有让他们信得过的现成的模式,也没有目力所及的值得皈依的其他模式,只有凭着自己无限摸索的困惑,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游走,在前生的记忆与现实间游走。他们很容易什么都不信,却很不容易相信什么。”《流浪苍穹》是对这种感觉的形容。
写作是生活的一个出口
2001年,郝景芳在获得第四届“新概念”一等奖后没有选择文科加分,而是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一直到读博士期间转入经管学院,以经济学博士的身份毕业。
郝景芳也没有像同龄作家那样趁热打铁,赶上青春文学的热潮,而是在本科毕业后才写出自己最初的两本科幻小说,《流浪玛厄斯》和《回到卡戎》,在这两本书里,她构建了两百年后的火星与地球两个世界,它们拥有全然不同的政治、经济体系。

在这两个世界之间穿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洛盈的女孩和一个叫做伊格的男孩,两个不同背景的年轻人相互接触,两个世界的文化也开始碰撞。小说的主题就是这两个年轻人在火星与地球间所体会到的冲击与思考。
“其实这是我和同龄人的成长过程”,郝景芳说,“我从小似乎就经历了在这样的两个世界中穿行的过程。我会觉得小时候生长和居住的社会体系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小时候无论是分配方式还是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传统的、保守的、固定的。而我们长大后,进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模式,就是商业社会。”依照这一思路,郝景芳在小说中正是将时间维度上的两个时代,并行地放置在了不同空间的两个星球上。正如《流浪玛厄斯》的一篇书评中所说:“景芳干脆把两套体系分别扔在了两个星球上”。虽然套着科幻的外衣,却仍然是成长小说,只是它没有选择记录青春期的叛逆与情感萌动,而是描述了青年人针对社会环境变迁而产生的困惑。
雨果奖提名后的又一力作
2016年4月27日,第74届雨果奖提名在美国揭晓。作为科幻届最为重要的两个奖项之一,雨果奖提名得到了国内广大科幻迷的高度关注。略出人意料的是,被国内普遍看好的“三体”系列第二部《黑暗森林》无缘长篇小说奖提名,而郝景芳创作、刘宇昆翻译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则获短篇小说奖提名。
《北京折叠》的背景被设定在若干年后的北京城。那时,城市被分为3个空间,第一空间的权贵统治者,第二空间的中产白领,第三空间的底层劳动者,这3个空间的人虽然都生活在一个城市中,却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隔离。小说讲述了垃圾工老刀帮助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给第一空间的上层姑娘送情书的故事,全文以老刀的视角进行观察,讲述了不同空间之内人的生存状态的巨大差异。
可以看出,《北京折叠》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追求瑰丽前卫的科幻设定。虽然号称是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却致力于描写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灰色细节,并赋予其象征意味,更像是一个社会寓言。
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入围雨果奖,这也是中国原创科幻继刘慈欣之后,又一位作者站在了世界的舞台前面。然而,除了《北京折叠》,郝景芳另外一部近日出版的关于火星的科幻作品《流浪苍穹》,则被刘慈欣称赞为“充满美感和理性的作品”,这也是郝景芳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长篇科幻作品。
故事发生在若干年后,移民火星的人类爆发动了反叛地球的独立战争,战争的结果形成了两个互不来往的世界。一直到战后百年,地球和火星才开始交往。一群火星少年被送往地球,在那里学习、长大,当他们重返火星时,却发现自己的命运被两个互相猜忌的世界所裹挟席卷。巨大的差异带来割裂感和冲击感让他们无所适从,他们被各方指责,因此沉默,也因此而开始怀疑。苍穹下,这群年轻人开始一场负重的青春奔跑,为了寻找真正的归宿他们踏上了新的旅程……
郝景芳用细腻而优美的文字,构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以及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模式。火星出生却在地球长大的洛盈,和继承老师对火星的感情、却在地球长大的伊格,作者透过两个不同的视角,试图用理性的思辨来探究生命的意义,以及对于未来的可能和思考。郝景芳说,《流浪苍穹》更多是一种试图表达的信念,“一群无依无靠的少年,没有让他们信得过的现成的模式,也没有目力所及的值得皈依的其他模式,只有凭着自己无限摸索的困惑,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游走,在前生的记忆与现实间游走。他们很容易什么都不信,却很不容易相信什么。”《流浪苍穹》是对这种感觉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