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纸片低温干燥法保存丝状真菌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engsh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待保存菌株接种在PDA培养基平板中央,在菌落周围放置直径3~5 mm的圆形无菌滤纸片,待真菌菌丝(孢子)长满滤纸片后,将其取出放入无菌培养皿中,放置在底部盛有变色硅胶的干燥器中干燥3~5 d。将干燥后的带菌滤纸片再转入底部装有无菌变色硅胶的无菌离心管中,用封口膜封口,放入透明冷冻盒内-20℃保存。通过对保存周期为2~7年的15种真菌菌种共计260个菌株的存活情况及部分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检测,发现保存的菌种存活率高,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不易退化。因此,滤纸片低温干燥法保存丝状真菌菌种,具有对设备要求简单、占用空间小、保存容量大、保存时间长、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其他文献
<正>一、引言小数除法是小学“数的运算”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小数除法可以按照整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运算,即可以将被除数中不够除的部分,借助十进制的转换思想,将高一级的计数单位转换成低一级的计数单位,从而继续往下除;另一方面,小数除法也可以运用分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运算,从而建立不同数系的除法运算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的运算的理解[1]。因此,
期刊
<正>“在外部市场,既学到了加油新技能,又能为企业创效。这个新的工作平台,我很喜欢。”在广东石油分公司工作不久的河南油田油服中心员工孙建说起新的岗位,信心满满。孙建是河南油田输送到广东石油分公司的第二批员工之一。通过开拓外部市场为员工拓展新岗位,是河南油田优化用工的举措之一。经历50年的发展,河南油田资源潜力日益萎缩,原油产量持续下滑,“油少人多”的矛盾日益突出,优化用工压力很大。
期刊
定岗定编既能保持企业人力资源在合理区间内实现合理增长与优化配置,又能确保人力资源建设能够提质增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终保障人力资源高效运作,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对企业实行员工定岗定编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为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要想进一步促进海洋旅游的发展和进步,就要把海洋资源和文化因素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之上构建更加丰富多样的新型旅游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效益。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梳理和优化,将其价值挖掘出来,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完善海洋文化体系。该文以青岛为例,分析了青岛海洋文化的特点,进一步梳理了海洋文化旅游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市场环境,实现立体开发的设计思路,重视人才培养,寻
<正>一、插图想象,感知情节的画面结构1.引入故事。师:我们今天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齐读课题。(生齐读,师出示文中两幅插图)谁来描述第一幅插图?注意加上时间、环境。生:大年夜,下着雪,天很冷,一个小女孩从家里出来时还穿着一双大拖鞋,可是突然一辆马车驶了过来,她吓坏了,在跑的过程中鞋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到,还有一只被一个男孩抢走了,说等他将来有了孩子,可以用那只拖鞋当摇篮。
期刊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得益于童话资源的现代转换,神话资源的价值不止于题材、文体和文类的拓展,还具有资源取径的方法论意义。神话资源楔入儿童文学的现代化,源自两者文体的“家族相似”及新文学的整体推进。依循先类同再界分的逻辑,儿童文学先驱们有效统摄两者的关系,但限于儿童观或神话观的制囿,其化用神话资源时难免陷入“泛化”或“窄化”的窠臼。神话童话化是一种文体互涉的形态,它有效地归并了神话的“述”与“作”传统,
<正>"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除法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小兔吃萝卜"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比较两个数量的关系,引出"倍"这一概念,联系学生已有认知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倍"的含义,再从除法角度理解"倍"的本质,即: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一个数量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量
期刊
教师可采取分布式教学指导方式,即设置推介课、推进课、推广课,并遵循“每课一目标”,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落实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让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借助线段图等辅助图进行教学,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以“
<正>教师要上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必须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不断完善,反复打磨、反思的过程。在上公开课之前,我进行了多次试课,深深感受到"磨课"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次次地颠覆、一次次地重整,心灵备受煎熬;"磨课"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一次次的试教试讲中反思,在一次次的更新中收获。在"磨课"的这一段日子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