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的情境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讨虚实结合的情境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选取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虚实结合情境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法。通过实训技能考试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评价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结果显示,虚实结合情境教学的教学方式不仅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学生的实操效率和成绩,节约了实训耗材,还可以训练学生的临床护理思维,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操训练;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护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C-0044-04
  《内科护理学》是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护生临床职业能力,主要研究内科相关疾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发生、发展规律,运用护理程序诊断和处理病人的健康问题,以达到促进和保持病人健康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并能在实践中培养关心、爱护、尊重病人和重视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虚拟仿真实训和实操训练相结合,采用虚实融合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接受知识”为主,教师在讲解完某一疾病的概述、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以后,会带着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找出护理问题,执行护理措施。经文献检索可见,近几年国内不少护理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地解决护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采取了诸如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万晓燕在教学过程中启用了工作过程模式[1],王梦玉等采取了学生标准化病人与高仿真模拟人相结合的方法[2],周艳丽等采用了PBL结合案例教学法[3],孔令瑜等采用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4],彭徐云等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5]。以上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提出与实施,均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尝试将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尝试。但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情境教学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的领域,则很少有教师使用。
  
   二、运用虚实结合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虚拟仿真技术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一个虚拟系统,模仿真实工作流程和场景。在这个虚拟环境中,实验者可以有效借助与实际环境相同的设备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使实验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6]目前,虚拟实验仿真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护理实践教学中。如心肺听诊模型、虚拟生理、药理实验系统、虚拟静脉穿刺系统,各种穿刺模拟系统、虚拟手术室、急救综合模拟人、虚拟医院等。学生在虚拟环境下,模拟临床护理各项技能操作,既实现了在护患矛盾日益紧张环境中的自主探究,又锻炼了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为下一步进入临床在真实病人身上的见习和实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安排中,内科护理学是在基础护理技術这门课程之后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掌握了基础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而这门课程的开设,正是将前期学过的医学基础知识以及常用护理技能进行融会贯通、灵活综合运用的过程。尤其是教师带领学生讲授完理论知识进入案例分析环节,提出护理问题,执行护理措施时,学生就会发现,要想完整地护理好一个病人,只进行一项护理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往往需要多项操作、多人配合才能完成,需要准备大量耗材,反复多次训练,而且这个过程还需要注意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这个过程,对于仅处在学习阶段的护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很多同学会有畏难情绪,面对护理问题时不知所措,护理措施也不能得以有效实施。如果能在学生实操训练之前,应用具有训练学生护理思维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自主探究,反复训练,直至全员达标,然后再进行实操训练,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虚实结合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在《内科护理学》的实践教学中采用虚拟仿真实训和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情境教学法,可有效解决以上突出问题。现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护理为例,将虚拟仿真实训和实操训练有机结合。
   (一)研究方法
   1.对象。选取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2015级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4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4个班;1、2班为对照组(100人),3、4班为实验组(100人)。样本在人数、年龄、性别、已学课程平均成绩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教学实施。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采用马秀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内科护理学》(第2版)教材,在相同的课程标准指导下,完成教学;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病人的护理这一节内容授课时,评价方法与授课教师均相同。
   (1)实验组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内科护理学虚拟仿真平台与高仿真模拟人实操训练结合的情境教学法,授课地点选择模拟ICU实训室,导入环节以两个不同程度哮喘发作的视频案例引入,引导学生从两个视频案例中找出病人的发病诱因和典型的临床表现。学生从真实的案例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提出学习疑问,明确本节课堂的学习任务,完成哮喘急性发作轻度和重度病人的入院、住院至病情稳定护理的全过程。课堂中使用了内科护理学习系统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病人的护理这一节包含案例库、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急救护理四个模块,其中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中设置了肺部的解剖3D动画、发病机制3D动画、机制讲解微课;在临床表现模块,模拟搭建了现代化医院的虚拟抢救室环境,抢救室设备齐全,病人表现逼真,护士可以在室内进行相关护理操作;在急救护理模块,设置了吸入给药、心电监护、吸氧、血气分析、静脉给药、后续补液、病情观察等7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护理操作。以上这些模块均可以实现人机对话和交互功能,并具有纠错提醒和数据反馈功能。学生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熟练掌握了重症哮喘急性发作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以后,再在高仿真模拟人身上以小组配合的形式进行实操训练,将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中设置的相关护理操作。如吸入给药、心电监护、吸氧、血气分析、静脉给药、病情观察和心理护理等措施进行有效实施。师生共同点评,指出操作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孕育着传统文化的重大变革,诞生了改变和重构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的网络文化。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教师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师德建
当前,不少高校的学生公寓或多个学校学生集中居住的城市区域,特别是近来新兴的“大学城”,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社区化管理实践,具有较明显的社区功能。从社区功能性划分的角度出发
生活方式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人生哲学指导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个性化的生活模式。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