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哈佛大学一直流行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也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大半”。
教育是培养未来的创造性人才,未来的创造性人才就是现在学校中的学生,要使学生离开学校后能获得更多的东西,应该怎样改进我们的物理教学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问题能力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问题能力的强弱主要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与教学方法,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就必须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具有哪些特征?
1、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问题的挑战性与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密切相关。经验表明,问题越简单,学生的兴趣越低,问题太难,学生的兴趣也会降低,真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好奇心,能激发他们检验自己能力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挑战自我的愉悦。
2、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
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形象思维能力在创造性能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形象思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性,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直觉,诱发灵感,而直觉与灵感经验是创造的先行。
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越接近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到越亲切,越容易激发他们想学和乐学的动机,同时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灵感。
3、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开放的问题具有鲜明的功能——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按照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开放度与科学探究的程度相关,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大多都是开放的,综合性的。例如,学完平抛运动后,让学生归纳思考,你能设计哪些实验,测定我们教室中的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学生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利用天平和弹簧秤,结合公式G=mg,测出一个物体的重力和质量,就可以测出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
(2)利用直尺和秒表,结合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h=gt2/2,测出一个石块自由落体的高度和时间,就可以测出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
(3)利用直尺和秒表及游标卡尺,结合单摆周期公式,可以比较准确的测出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该题的结论具有开放性,通过对它的分析归纳,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4、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思维方法
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中心,必须努力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科学思维更加完善——既重视逻辑思维,也重视形象思维,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以及物理学的分析方法也是重要的,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中心,必须努力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初步掌握物理学的一般分析方法。
该题目的是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由于题目的阅读量大,隐含条件的逻辑推理相对麻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分解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又包含物理的极限思维方法和数学的数形结合的严密推导。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面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动脑思维,发现问题,寻找突破点,逐渐提高學生的问题能力。
其实,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不是需要培养,而是需要保护,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保护学生问题的天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扼杀学生的宝贵的问题意识,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无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往往认为“无知”而不予理睬,甚至还会加以斥责,殊不知,这样做会打击学生的问题意识,挫伤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使得学生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
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发现单摆的等时性等故事中,我们应该受到启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蕴藏着无数的科学规律,有待“奇谈怪论”和“无知”的问题去发掘,而老师的斥责和嘲笑可能不经意间扼杀了牛顿和伽利略。
总之,“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一场持久战,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显然是个缺陷。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必须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正像某教育专家所说,“如果学生没有问题,这本身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育就是教育出了问题。”
教育是培养未来的创造性人才,未来的创造性人才就是现在学校中的学生,要使学生离开学校后能获得更多的东西,应该怎样改进我们的物理教学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问题能力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问题能力的强弱主要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与教学方法,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就必须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具有哪些特征?
1、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问题的挑战性与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密切相关。经验表明,问题越简单,学生的兴趣越低,问题太难,学生的兴趣也会降低,真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好奇心,能激发他们检验自己能力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挑战自我的愉悦。
2、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
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形象思维能力在创造性能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形象思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性,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直觉,诱发灵感,而直觉与灵感经验是创造的先行。
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越接近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到越亲切,越容易激发他们想学和乐学的动机,同时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灵感。
3、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开放的问题具有鲜明的功能——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按照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开放度与科学探究的程度相关,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大多都是开放的,综合性的。例如,学完平抛运动后,让学生归纳思考,你能设计哪些实验,测定我们教室中的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学生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利用天平和弹簧秤,结合公式G=mg,测出一个物体的重力和质量,就可以测出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
(2)利用直尺和秒表,结合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h=gt2/2,测出一个石块自由落体的高度和时间,就可以测出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
(3)利用直尺和秒表及游标卡尺,结合单摆周期公式,可以比较准确的测出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该题的结论具有开放性,通过对它的分析归纳,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4、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思维方法
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中心,必须努力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科学思维更加完善——既重视逻辑思维,也重视形象思维,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以及物理学的分析方法也是重要的,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中心,必须努力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初步掌握物理学的一般分析方法。
该题目的是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由于题目的阅读量大,隐含条件的逻辑推理相对麻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分解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又包含物理的极限思维方法和数学的数形结合的严密推导。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面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动脑思维,发现问题,寻找突破点,逐渐提高學生的问题能力。
其实,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不是需要培养,而是需要保护,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保护学生问题的天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扼杀学生的宝贵的问题意识,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无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往往认为“无知”而不予理睬,甚至还会加以斥责,殊不知,这样做会打击学生的问题意识,挫伤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使得学生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
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发现单摆的等时性等故事中,我们应该受到启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蕴藏着无数的科学规律,有待“奇谈怪论”和“无知”的问题去发掘,而老师的斥责和嘲笑可能不经意间扼杀了牛顿和伽利略。
总之,“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一场持久战,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显然是个缺陷。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必须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正像某教育专家所说,“如果学生没有问题,这本身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育就是教育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