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岁的深圳女孩姜馨贺和11岁的妹妹姜二嫚,是国内诗坛崭露头角的“00后”诗人,双双荣获第25届全国鲁藜诗歌奖,作品入选《中国诗歌选》《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国年度诗歌》等多个全国性诗歌选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曾做过相关报道。姜馨贺诗作近日还受到国际文坛关注,部分作品在德国斯图加特市全市所有车站和公交车、电车上展示。2018年7月,姐妹俩合作出版了诗集《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据说姐妹俩都是从两岁左右开始写诗,让人忍不住好奇:是什么样的家教理念与家庭氛围,给她们提供了成为诗人的土壤呢?
有心:跟随孩子一起飞
姜馨贺的诗歌处女作诞生于她1岁7个月大的时候:小白鸭,歪歪歪。这是爸爸姜普元帮她记录下来的。作为一名曾任新华社记者多年的“60后”文青,姜普元虽已下海经商多年,但骨子里的诗人气质没有丢。
2003年春,大女儿姜馨贺还没出生,姜普元就摆好了荣登“父座”的架势。他买了个崭新的大本子,在扉页上郑重写下“育儿日记”四个大字。他信心满满,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新生命的白纸上精心勾画。
然而,孩子的成长却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自负和无知。有一天,他带3岁的姜馨贺去剧场看演出。中场休息的时候,姜馨贺吃糖,不小心把糖掉地上了,就撅着屁股到处找。剧场光线暗,找了半天没找到。姜普元說:“不要找了,都脏了,不能吃了!”女儿直起腰,认真地说:“我不是要吃,我是要找到它扔进垃圾桶!”那一刻,姜爸爸深感羞愧。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姜普元逐渐领悟,女儿教给他的东西,比他教给女儿的多得多!于是,他悄悄把“育儿日记”更名为“成长笔记”,决心怀着一颗谦卑之心追随女儿成长的足迹。
深圳莲花山的草地上,姜普元和女儿一起捉蝴蝶。“爸爸,小蝴蝶好捉,大蝴蝶不好捉!”“为什么呢?”“因为呀,大蝴蝶经历了太多往事。”小姜馨贺天真的话语让姜爸爸惊喜不已。回到家,他赶紧一字不差地记下了这句话。再翻看笔记,发现在此之前,这样的“惊人之语”已经不知不觉记了不少。他把它们专门摘录出来,激动地想:这不就是诗吗?
从那以后,姜爸爸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女儿,鼓励和赞扬她无意间说出的充满诗意的语言。年幼的姜馨贺是个小“话篓子”,经常说起来滔滔不绝,但姜普元一次也不忍心打断孩子。她说“各墙”,说“挑半”,姜普元莫名其妙,弄了半天才明白,她是在说“吝啬”和“挑衅”。他把孩子类似的错误当作一个令人欣赏的美丽过程。
爸爸的鼓励让姜馨贺很快形成了一种“诗性思维”,“写”诗的热情也一发而不可收。“我又有灵感了!”成了她的口头禅。女儿随时随地“口授”,爸爸随时随地记录。汽车加油票背面,报刊书籍的空白处,甚至餐巾纸上……都成了姜普元帮女儿记录灵感的地方。有时正开着车,也要把车停下把女儿的诗记下来,否则他怕自己会忘记,或者记走了样儿。
姜普元特别重视孩子的体验、感受以及思维,而不是一味进行知识灌输,这为孩子的有感而发创造了条件。小姜馨贺总是小区里最后撤离游乐场的孩子,也是海滩、山林、果园、菜园和农场里的常客。童心未泯的姜普元热衷于和女儿做各种“不靠谱”的事:父女俩曾用大半夜时间搭建了一个树屋,过了一把当“原始人”的瘾;曾徜徉于夜深人静的动物园里,看动物们迎来与白天迥然不同的生活;曾打着手电筒到正在拆除的城中村探险,发现一只孤独的猫,静静地守在人去楼空的旧居;先后养过猫、狗、兔子、鸽子、鸡、鸭、仓鼠、青蛙、蜥蜴等各种宠物。当小猫走丢以后,姜馨贺用诗表达内心的思念:咪咪/你去哪儿啦/你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带走了你所有的东西/唯独留下了/你的叫声。(《我的咪咪不见了》)
姜馨贺有一段时间吃东西很慢,姜妈妈忍不住责备了几句,她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姜普元用眼神制止了妻子,再把女儿抱在怀里,亲切地问她:“是不是因为饭很好吃,所以才吃这么慢的?”姜馨贺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我慢慢吃饭/我慢慢吃水果/我慢慢喝牛奶/我是想慢慢长大/很慢很慢很慢很慢/因为你说过/我长大了/你就老了/你两边都有白发了/我不喜欢你的白发(《我慢慢吃饭》)他和妻子听了都热泪盈眶。
2007年12月,小女儿姜二嫚出生了。二嫚的性格活泼张扬,跟文静内敛的姐姐迥然不同。她是看着姐姐写诗长大的,自然深受姐姐影响。“爸爸,我也有灵感了!”终于有一天,2岁半的二嫚毫不含糊地说,“我已经看了好久,姐姐因为写诗很受宠,如果说这就是诗,那我也能写!”姐妹俩常常你一首我一首地比赛写诗,由爸爸做她们的“诗歌秘书”,记录、点评。父女三人忙得不亦乐乎,家里更添欢乐。
2010年,姜普元从大量的成长笔记中整理出一本属于大女儿姜馨贺的诗集《蟋原》,在全国首届青少年原创文稿拍卖会上成功拍卖,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以绘本形式出版。同年,姜馨贺的诗入选《深圳三十年新诗选》。当时,她刚上小学一年级。
每次翻开四十本厚厚的成长笔记,逝去的日子便一幕幕呈现在眼前。这是女儿的成长,也是父亲的成长,更是父女间情感的诗意记录,令姜普元心潮起伏。他不禁在心里大声呼唤:好孩子,请带上我吧,让我和你们一起飞!
共情: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上学后不久,姜馨贺发现语文课本跟自己一向看的书大不相同,她不能理解为什么一篇课文里通篇在讲快乐,但读了以后却一点也感受不到快乐。当老师还要求她背诵时,她终于爆发了:“我不想去上学了!”姜普元和妻子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勇敢地包容了大女儿的特立独行,让她在家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想写的诗,同时他们也花费更大的精力研究孩子的成长。
姜普元本人并不反对学校教育,只是他认为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孩子们有选择的权利。就在姜馨贺休学回家,放言“要读遍天下好书”的时候,二嫚则很乐意跟其他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去上学。
二嫚8岁那年,参加拍摄一个视频《不是一头牛,而是一群牛》。开拍没多久,她就不对劲了,先是故意不好好说话,接着出怪声,最后成心捣乱,搞得大家都没法拍了。姜普元强忍着怒火把她叫到门外,问她:“你知道错了吗?”“知道。”“为什么这样?”她不吱声。“怎么办吧,你说?”又是沉默。“那就罚站吧!”姜普元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很快,二嫚的眼泪开始往下掉。姜普元蹲了下来,虽然蹲得很困难——8岁的孩子,不高不矮,你站着,她矮一大截;你蹲着,她又高一大截。姜普元就这么半蹲半站,面向女儿:“告诉我,孩子……”他语气缓和了许多。“爸爸,我想起小黑了……”二嫚开始呜呜地哭。
有心:跟随孩子一起飞
姜馨贺的诗歌处女作诞生于她1岁7个月大的时候:小白鸭,歪歪歪。这是爸爸姜普元帮她记录下来的。作为一名曾任新华社记者多年的“60后”文青,姜普元虽已下海经商多年,但骨子里的诗人气质没有丢。
2003年春,大女儿姜馨贺还没出生,姜普元就摆好了荣登“父座”的架势。他买了个崭新的大本子,在扉页上郑重写下“育儿日记”四个大字。他信心满满,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新生命的白纸上精心勾画。
然而,孩子的成长却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自负和无知。有一天,他带3岁的姜馨贺去剧场看演出。中场休息的时候,姜馨贺吃糖,不小心把糖掉地上了,就撅着屁股到处找。剧场光线暗,找了半天没找到。姜普元說:“不要找了,都脏了,不能吃了!”女儿直起腰,认真地说:“我不是要吃,我是要找到它扔进垃圾桶!”那一刻,姜爸爸深感羞愧。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姜普元逐渐领悟,女儿教给他的东西,比他教给女儿的多得多!于是,他悄悄把“育儿日记”更名为“成长笔记”,决心怀着一颗谦卑之心追随女儿成长的足迹。
深圳莲花山的草地上,姜普元和女儿一起捉蝴蝶。“爸爸,小蝴蝶好捉,大蝴蝶不好捉!”“为什么呢?”“因为呀,大蝴蝶经历了太多往事。”小姜馨贺天真的话语让姜爸爸惊喜不已。回到家,他赶紧一字不差地记下了这句话。再翻看笔记,发现在此之前,这样的“惊人之语”已经不知不觉记了不少。他把它们专门摘录出来,激动地想:这不就是诗吗?
从那以后,姜爸爸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女儿,鼓励和赞扬她无意间说出的充满诗意的语言。年幼的姜馨贺是个小“话篓子”,经常说起来滔滔不绝,但姜普元一次也不忍心打断孩子。她说“各墙”,说“挑半”,姜普元莫名其妙,弄了半天才明白,她是在说“吝啬”和“挑衅”。他把孩子类似的错误当作一个令人欣赏的美丽过程。
爸爸的鼓励让姜馨贺很快形成了一种“诗性思维”,“写”诗的热情也一发而不可收。“我又有灵感了!”成了她的口头禅。女儿随时随地“口授”,爸爸随时随地记录。汽车加油票背面,报刊书籍的空白处,甚至餐巾纸上……都成了姜普元帮女儿记录灵感的地方。有时正开着车,也要把车停下把女儿的诗记下来,否则他怕自己会忘记,或者记走了样儿。
姜普元特别重视孩子的体验、感受以及思维,而不是一味进行知识灌输,这为孩子的有感而发创造了条件。小姜馨贺总是小区里最后撤离游乐场的孩子,也是海滩、山林、果园、菜园和农场里的常客。童心未泯的姜普元热衷于和女儿做各种“不靠谱”的事:父女俩曾用大半夜时间搭建了一个树屋,过了一把当“原始人”的瘾;曾徜徉于夜深人静的动物园里,看动物们迎来与白天迥然不同的生活;曾打着手电筒到正在拆除的城中村探险,发现一只孤独的猫,静静地守在人去楼空的旧居;先后养过猫、狗、兔子、鸽子、鸡、鸭、仓鼠、青蛙、蜥蜴等各种宠物。当小猫走丢以后,姜馨贺用诗表达内心的思念:咪咪/你去哪儿啦/你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带走了你所有的东西/唯独留下了/你的叫声。(《我的咪咪不见了》)
姜馨贺有一段时间吃东西很慢,姜妈妈忍不住责备了几句,她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姜普元用眼神制止了妻子,再把女儿抱在怀里,亲切地问她:“是不是因为饭很好吃,所以才吃这么慢的?”姜馨贺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我慢慢吃饭/我慢慢吃水果/我慢慢喝牛奶/我是想慢慢长大/很慢很慢很慢很慢/因为你说过/我长大了/你就老了/你两边都有白发了/我不喜欢你的白发(《我慢慢吃饭》)他和妻子听了都热泪盈眶。
2007年12月,小女儿姜二嫚出生了。二嫚的性格活泼张扬,跟文静内敛的姐姐迥然不同。她是看着姐姐写诗长大的,自然深受姐姐影响。“爸爸,我也有灵感了!”终于有一天,2岁半的二嫚毫不含糊地说,“我已经看了好久,姐姐因为写诗很受宠,如果说这就是诗,那我也能写!”姐妹俩常常你一首我一首地比赛写诗,由爸爸做她们的“诗歌秘书”,记录、点评。父女三人忙得不亦乐乎,家里更添欢乐。
2010年,姜普元从大量的成长笔记中整理出一本属于大女儿姜馨贺的诗集《蟋原》,在全国首届青少年原创文稿拍卖会上成功拍卖,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以绘本形式出版。同年,姜馨贺的诗入选《深圳三十年新诗选》。当时,她刚上小学一年级。
每次翻开四十本厚厚的成长笔记,逝去的日子便一幕幕呈现在眼前。这是女儿的成长,也是父亲的成长,更是父女间情感的诗意记录,令姜普元心潮起伏。他不禁在心里大声呼唤:好孩子,请带上我吧,让我和你们一起飞!
共情: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上学后不久,姜馨贺发现语文课本跟自己一向看的书大不相同,她不能理解为什么一篇课文里通篇在讲快乐,但读了以后却一点也感受不到快乐。当老师还要求她背诵时,她终于爆发了:“我不想去上学了!”姜普元和妻子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勇敢地包容了大女儿的特立独行,让她在家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想写的诗,同时他们也花费更大的精力研究孩子的成长。
姜普元本人并不反对学校教育,只是他认为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孩子们有选择的权利。就在姜馨贺休学回家,放言“要读遍天下好书”的时候,二嫚则很乐意跟其他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去上学。
二嫚8岁那年,参加拍摄一个视频《不是一头牛,而是一群牛》。开拍没多久,她就不对劲了,先是故意不好好说话,接着出怪声,最后成心捣乱,搞得大家都没法拍了。姜普元强忍着怒火把她叫到门外,问她:“你知道错了吗?”“知道。”“为什么这样?”她不吱声。“怎么办吧,你说?”又是沉默。“那就罚站吧!”姜普元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很快,二嫚的眼泪开始往下掉。姜普元蹲了下来,虽然蹲得很困难——8岁的孩子,不高不矮,你站着,她矮一大截;你蹲着,她又高一大截。姜普元就这么半蹲半站,面向女儿:“告诉我,孩子……”他语气缓和了许多。“爸爸,我想起小黑了……”二嫚开始呜呜地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