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地形因子尺度依赖性及其对水土流失评价的影响研究r——以江西省崇义县为例

来源 :中国水土保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ui8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坡长因子(L)和坡度因子(S)是CSLE模型等区域土壤侵蚀模型中的重要因子.利用不同比例尺地形数据计算的地形因子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对水土流失评价结果产生影响.以山地特征明显的崇义县为例,利用1:1万、1:5万和ASTER GDEM 30 m空间分辨率的地形数据分别计算L、S和土壤侵蚀模数,探讨山区条件下地形因子的尺度依赖性及其对水土流失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地形因子具有明显的地形数据尺度依赖性.从地形因子平均值来看,L因子1:1万>1:5万>ASTER,S因子1:5万>ASTER>1:1万.从地形因子离差系数来看,L因子ASTER>1:5万>1:1万,S因子1:1万>ASTER>1:5万.②从L因子空间分布范围看,在1.0~1.5和≥2.5分级范围内的面积占比均表现为1:5万>ASTER>1:1万,在1.5~2.0分级范围内的面积占比1:1万>1:5万>ASTER.从S因子空间分布范围看,1:1万地形数据低值区的面积占比高,1:5万地形数据高值区的面积占比高,ASTER地形数据在各分级范围内分布较为均匀.③基于不同尺度的地形数据,以CSLE模型计算的水土流失面积差异明显,表现为1:5万>ASTER>1:1万.
其他文献
作为全球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保障全体人民粮食充足及其质量安全对中国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水稻是世界人口食用率最高的粮食作物,它不仅是大众日常主食,还能作为饲料、燃料等有用材料,具有极高的农业价值,因此,优化水稻品种、增加水稻产量、保持水稻生产稳定性成为中国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期刊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深化发展,素质教育快速成为各中小学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开始广泛推行于校园中.体育教学作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身体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还深刻影响其心理发展方向,由此,农村中小学应重视体育教学在培养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现实作用,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推进其体育教学的优化发展.对此,本文将结合李建英、孟林盛编著的《中国农村学校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研究》,分析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现状,从创新视角探究益于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路径,助力提高农村中小学
期刊
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农村、农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工业革命将传统农业文明引渡到工业文明当中,在工业与农业二元分布的经济社会,“三农”建设问题成了现代经济整体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在落后的旧社会时期,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农业发展问题,故而即便江山易改,在朝代更替的历史规律中统治者对农业改革的关注也一如既往.现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西方工业革命席卷全球,在工业文明主导的今天,农村地区发展如何应对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规律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关于“三农”建设的
期刊
应用安徽省茶种植区45个气象站点1981−2017年气象资料和1998−2017年茶叶产量资料,选取霜冻害发生综合频率、坡向敏感性指数、茶园面积和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4个因子,利用加权指数求和法构建了茶树霜冻害风险指数,借助ANUSPLIN插值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展了安徽省茶树霜冻害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安徽省茶树春霜冻害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区域面积为118×104hm2、337×104hm2和353×104<
近年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我国涉农高校学生基于丰富信息获取渠道条件下,可接触更多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思想、理论文化,涉农高校学生思政素养与精神信仰将会因此受到一定影响.此情环境下,涉农高校应意识到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从自身思政教学最新进展情况出发,顺应时代变化特征推动其思政课程发展向课程思政方向转变,为三观塑造、思政道德品质等处于初级形成阶段的学生创建良好思政教育环境,让涉农高校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对此,本文将结合刘春晓编著的《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研究》,详析涉农高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现
期刊
基于5℃界限温度指标,利用羌塘自然保护区附近站点1971−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牧草青草期及其水热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预估了在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排放情景下,未来80a(2021−2100年)牧草青草期的变化,以期了解和预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近49a自然保护区平均每10a牧草青草期开始日提早2.81d,终止日推迟2.74d,天数延长5
基于松嫩平原地区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观测数据,应用统计方法对模型模拟的未来30a(2021−2050年)温度、降水、辐射的逐日数据进行偏差订正,同时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计算≥10℃积温,分析研究区域相对于基准时段,未来30a农业气候资源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30a松嫩平原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4~8℃,较基准时段升高2.5~2.8℃,且北部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南部地区;此外,大部分地区≥10℃积温介于3000~3700℃·d,两种情景下分别增
以甘肃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涡动相关仪(EC)和大孔径闪烁仪(LAS)的同步观测数据为基础,借助通量足迹模型,分析生长季和非生长季通量源区的分布与变化特征,比较了源区在不同风向下,足迹权重比的变化对二者观测值之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非生长季盛行西北风,在生长季则盛行东风,EC和LAS源区的空间分布与盛行风向一致,二者在非生长季源区的面积均大于生长季。(2)大气稳定条件下EC和LAS的源区面积普遍大于不稳定条件下。随着源区贡献率的增加(由50%增至90%),EC和LAS源区的重叠面积和足迹权重比
从不同地域鲜食葡萄的生长特性和生理机制出发,基于气候因子对鲜食葡萄区域分布的影响,从时间和空间尺度收集影响其种植分布的气候因子,结合鲜食葡萄种植园区分布信息,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四川省鲜食葡萄的潜在空间分布及气候特征,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刀切法筛选出影响四川省鲜食葡萄潜在分布的4个主要环境变量(累计贡献百分率达89.8%)为≥10℃活动积温、气温年较差、年日照时数和年降水量,80%鲜食葡萄潜在分布面积的各影响变量指标范围分别为4145~6283℃·d、6.8~9.0℃、924~1314
以水利水电工程沟道型、平地型弃渣场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调研弃渣场稳定评估工作内容和方法,合理界定了水利水电工程弃渣场稳定评估费用构成.依据典型弃渣场稳定评估费用调研及测算成果,分析沟道型、平地型弃渣场稳定评估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归纳总结提出了沟道型、平地型弃渣场稳定评估费用基价及调整系数,对确定弃渣场稳定评估合理的取费标准,为相关单位管理、成本计算及合同签订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