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道路选择、制度优势与共同体建设

来源 :思想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其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决议》表明,党在民族工作中始终重视对制度坚持、道路坚定和共同体坚固的坚守.结合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这三个基本坚守点也是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本质规定性的关键线索,为我们把握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方向.因为,唯有把握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选择依据、国家治理与民族事务治理的显著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线意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才能彰显出来,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方向才能明晰出来.也只有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思路格局才能打开,制度优化与效能转化的空间才能延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能动自觉才能提高.
其他文献
2012年,南京市雨花台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社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引领,并依托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成立社会组织党支部;2013年,雨花台区建成了全市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并设立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站、成立了孵化培育基地党支部等;2017年6月,经市委组织部批复,成立雨花台区社会组织党委.雨花台区社会组织党委自成立以来,以雨花公益众创空间(雨花台区社会组织党建服务中心)为载体,成立了69家党组织,覆盖300余家社会组织、近500名党
期刊
宋代的宗族重建不仅是随着经济变迁而自然发生的历史现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家学者主动设计的结果.儒家知识分子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制在宋代宗族重建中起了关键作用.在理论方面,张载、程颐最早对宗法制度进行系统研究,提倡复兴宗族;在实践方面,欧阳修、苏洵、司马光、朱熹、陆九渊等儒者通过家谱、家规、家礼、祠堂、义门等方式使宋代宗族治理制度化.宋代儒者的宗族治理是回应社会变迁而重建基层秩序的政治方案,展现出儒家思想与社会互动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儒家的宗法观念与治理实践造就了宋以后近世宗族制度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宗族重建
"田野考察"是人类学的重要构件之一,在以往的专业表述中甚至常与人类学本身相等同.其中之意,每每指向乡野、海外,代表蛮夷、土著或"待开化"的野蛮人.受此影响,在中外学界的普遍认知中,"到远方""去异地"便被视为人类学者的"通过仪式"与身份标签.如今,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冲击下,人类学田野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交映生辉的多元局面.从去时间的视角出发,不取单线进化之眼光,而将由古至今既有的田野类型视为开放并置的共时结构,便可将目前涌现的演变趋势概括为"上山—下乡—进城—入网—反身"的五维体系,亦即迈入
一、1月舆情综述rn1月涉及社会组织相关舆情整体保持稳定,偶有热点舆情事件发生,主要分布在以下领域:一是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成果显著.民政部召开2022年全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对全国281家先进社会组织进行表彰,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和广大社会组织积极传达会议精神,并将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树为榜样进行宣传,引发媒体转载及舆论关注;二是临近春节,又突发新疫情,各社会组织积极开展走访和服务保障等活动,并加强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相关事迹引发网民关注;三是广大社会组织掀起学习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期刊
在农村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下,农村兴起了新一轮资本下乡热潮,工商资本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基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乡村振兴原则,资本下乡不仅要实现自身的获利目标,也应当产生带动农民发展、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社会效益.当前存在两种地方政府角色错位现象,分别是政府主导和政府缺位,均不利于资本下乡背景下农民保持主体性,影响着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正确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治理资本下乡的能力是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的关键,可通过建立严格准入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激活村社组织机制,将工商资本嵌入
基于中国东南及西南的田野经验,王铭铭教授提出"中间圈"概念以概括相对于中心区域的边陲文化.关凯教授就这一概念及云南民族研究、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相关问题对王铭铭教授进行了访谈.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绝对贫困治理转向相对贫困治理,同时,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也在深度推进.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任务交叠,中国化的"协同治理"理论在"三农"问题治理中具有了新的运用场域,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形成了协同推进的逻辑关系和治理目标.在此,尝试将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置于"协同"的语境,从时序相交、场域叠加、制度同构、要素同质等四个视角,分析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逻辑理路,既直面乡村贫困治理转型中更精细化和个性化的问题,又解决乡村振兴中乡村发展、乡村建设
进入21世纪,多层面的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风险纷至沓来,它从全球化衍生而来,反映了人作为生命的个体在公共卫生领域对全球性因素的接受和消化过程.以传染病为代表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分支,不断刷新人类对公共卫生领域风险的认知,也对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再次予以现实的印证.厘清公共卫生领域系统性"风险",解读公共卫生领域风险社会的表征,对于中国在国际社会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有效应对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至关重要.对自反性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悖论、世界风险社会的亚政治等视角的阐释和分
在人类社会和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几乎各个时代的人们都怀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对更好生活和更好社会的追寻.在历史与现实的这种双向互动互义中,可以展现出我国民生建设持续不断的发展.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品质化民生建设,通过生存性民生需要与发展性民生需要、底线性民生需要与品质性民生需要、客观获得性民生需要与主观期待性民生需要、工具性民生需要与价值性民生需要的再平衡和再提升,在增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拓展公共服务空间的成长性和开放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日常生活舒适性、艺术审美品位和文化精神体验.正
伴随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资本与"空间定势"的内在关联不断凸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就已率先注意到空间不仅作为一种资本扩张手段被利用,且空间自身已经成为一种可生产剩余价值的稀缺资本,即一方面是资本空间化,另一方面是空间资本化.当代以列斐伏尔、哈维为代表的西方左翼学者从空间地理角度,对资本的空间化进行了更加充分的论证,强调空间作为一种"经济资本"有其自身的"商品属性",同时作为一种"政治资本"通过"权力渗透"属性使资本获取权力价值,较为完整地彰显了资本与空间互动的双重逻辑.对资本、空间双重互动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