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秀松的革命精神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yedi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俞秀松是浙江诸暨人,1916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5月在杭州参加五四运动,后主编《浙江新潮》。1920年5月,俞秀松在上海参加陈独秀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先后参与发起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第一任书记。俞秀松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俞秀松在建党建团方面的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发起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建立的。1920年4月,受共产国际派遣,维经斯基和妻子库兹涅佐娃及杨明斋等人一起来到中国。他们的任务是了解五四运动后中国国内的情况,与中国的进步力量建立联系。他们先到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到上海会见陈独秀。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改造问题。在此期间,俞秀松受陈独秀委派,担任维经斯基的向导和助手,成为他们之间的联络人。在维经斯基等人的帮助下,陈独秀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加快了建党步伐。陈独秀与李汉俊一起,首先吸收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共同酝酿建党问题。陈独秀与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就建党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召开会议,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当时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其成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陈独秀担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之后,为筹建中国共产党作了许多宣传和组织工作。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实际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俞秀松不仅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5个主要发起人之一,而且还是陈独秀的主要助手,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不久施存统就去了日本,陈公培去了法国,特别是在陈独秀离开上海之后,俞秀松作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主要骨干,承担着上海党组织的日常工作及与其他地区早期党组织的联系工作。正如俞秀松在《自传》中所说:“陈独秀被委派负责四大城市(上海除外)成立我们的组织。我作为上海的领导成员之一,实际上是一个人承担了上海的工作。”
  二是创建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第一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认识到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性,将培训青年干部作为首要任务。五四运动后,一些进步青年到上海找到《新青年》编辑部,要求陈独秀等人给他们指点和帮助,寻求实现新的理想的道路。面对这种情况,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决定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陈独秀指派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中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负责筹建工作。1920年8月22日,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上海社會主义青年团成立,俞秀松任书记。当时,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团员共有8名,分别是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金家凤、袁振英和叶天底。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最初由俞秀松、施存统等4人组成的主席团共同领导。到1921年1月,团员人数增加,建立了执行委员会,俞秀松任执行委员会书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时,国内还没有社会主义的青年团组织,俞秀松领导下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还起着国内团的发起组的作用。到1921年初,全国各地共有团员1000多人,成立临时团中央的条件已经成熟。同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成立,俞秀松因为在建团工作中的贡献,担任了临时团中央书记。1922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决定俞秀松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委会书记。
  三是参与全国第一份专门对产业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通俗周刊《劳动界》的编辑工作。1920年8月,陈独秀和李汉俊等人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后,决定创办《劳动界》周刊。《劳动界》周刊是全国第一份专门对产业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通俗周刊。俞秀松参与了《劳动界》周刊的编辑工作。此后,俞秀松还和陈独秀等人一起创办了《上海店员周刊》,后经过讨论,决定将刊名定为《上海伙友》。《上海伙友》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扶持和俞秀松的努力下,培养了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反帝反封建的编辑人员。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俞秀松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俞秀松少年时期就意志坚定、积极进取。他早年在《愚公移山论》一文中写道:“自古成大业者,虽难而不惧。何也?盖其志坚耳。愚公移山一事,以残年余力而欲移山,其志可谓不坚乎……中国少年岂不及愚公之毅力,若人人有愚公之毅力,则中国何患不强乎?”他在《进取思想论》一文中写道:“思想者,事实之胚胎也。故愈取愈多,愈思愈灵,自然之理耳。若无进取之思想,无论一国一家一身,未有不败也。”成年后,俞秀松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贯穿其革命生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参加五四爱国运动,领导杭州学生与反动当局斗争,成为五四时期杭州学生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并创办浙江最早传播社会主义的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五四运动爆发后,俞秀松作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学生运动,迅速成为杭州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19年5月12日,杭州学生3000多人举行示威游行活动。俞秀松和宣中华等人被推选为学生代表,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1919年10月10日,俞秀松、施存统、宣中华等进步青年以“一师校友会”的名义,正式出版了以宣传新思想、批评旧思想为主旨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十日刊》。此后不久,该刊刊名改为《浙江新潮》。同时,浙江新潮社成立,俞秀松被推举为负责人。尽管《浙江新潮》只出了3期就被反动当局查禁,但这份刊物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受到了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的高度评价。   二是在上海期间投身工人运动,担任上海职工运动委员会的负责人,并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与《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工作,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俞秀松到上海从事革命活动。4月,他到上海厚生铁厂和工人一起劳动,了解工人的生活情况。5月,他参加了陈独秀发起组织的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1921年1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职工运动委员会,这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俞秀松担任职工运动委员会的负责人。与此同时,俞秀松参与《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工作,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
  三是在新疆工作期间,与盛世才为代表的反动当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时还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反帝战线》杂志并任主编。1935年6月,俞秀松受苏联共产党派遣到新疆,先后担任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秘书长、新疆学院院长、省立一中校长等职务,负责对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的统战工作。俞秀松承受多方压力,坚决查处盛世才岳父邱宗浚违法乱纪、谋财害命的案件,整顿了社会风气,受到了新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俞秀松在新疆期间还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1935年9月,俞秀松参与创办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机关刊物《反帝战线》并担任主编。在他的努力下,《反帝战线》成为新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37年12月,俞秀松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他在狱中对妻子说:“坐牢是革命者的家常便饭。要革命就不怕杀头。革命者是杀不完的。为革命献身是光荣的。”在他被押往苏联的前一刻,他还勉励妻子说:“你要革命到底,不能屈服。相信黨,相信我们的革命事业总有一天会胜利的。”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从青年时代起,俞秀松就有了将来“要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南西北人”的志愿,情愿做个“举世唾骂”的革命家。1917年,俞秀松在浙江一师读书期间,与施存统、宣中华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经常在一起谈论怎样救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920年初,俞秀松和施存统等同学满怀“实验我的思想生活,想传播到全人类,使他们共同来享受这甘美、快乐、博爱、互助、自由……的新生活”的希望,加入北京工读互助团。工读互助团的实践失败后,俞秀松和施存统等人一起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1922年,俞秀松到福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队,在军队中工作近一年时间。1924年,他又返回浙江从事革命工作。一年后,俞秀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直至1935年6月,受苏联共产党委派,俞秀松到新疆开展统战工作。俞秀松一生辗转浙江、上海、北京、福建、新疆等地从事革命工作,从未忘记自己“要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南西北人”的志愿,始终践行着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初心。
  五四运动之后,俞秀松转变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确立了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信念,投身于工人运动,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20年4月,俞秀松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在上海厚生铁厂做工。在此期间,他与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密切交往,摆脱了“利己”观念的影响,开始认识到“利他”的重要性:“我们活在社会上,决不是我一个人或少数人能够单独生活的。我要利己,同时不能不利他;利他就为利己。我现在的思想,根本是出发于此,所以我虽主张人生是快乐,不过因为大多数人都受苦痛,我不能独享这种快乐,暂时不能不牺牲我底快乐,去救这班大多数受苦痛的人。”他开始从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上海职工运动委员会。俞秀松担任这个委员会的负责人。此后,他又领导上海职工运动委员会,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新疆工作期间,俞秀松身兼数职,但坚持兼职不兼薪,生活节俭,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廉洁奉公。俞秀松在新疆工作期间,因革命工作需要,先后担任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秘书长、新疆学院院长、省立一中校长、《反帝战线》杂志主编等职务,但是他坚持只在新疆学院领120元的工资。在生活上,俞秀松非常俭朴,不喝酒、不抽烟,对生活困难的人却十分慷慨,尽全力帮助他们。当时任新疆省政府主席李溶任命俞秀松兼任省教育厅厅长一职时,遭到他的拒绝。他说:“要想做官,我早已回浙江省当教育厅厅长了。杭州有一些老朋友已经请我好几次,我都回绝了。”其实早在1923年,俞秀松就在给父母亲的信中写道:“做官是现在人所最羡慕最希望的,其实做官是现在最容易的事,然而中国的国事便断送在这般人的手中!我将要率同我们最神圣最勇敢的赤卫军扫除这般祸国殃民的国妖!做官?我永不曾有这个念头!”
  俞秀松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祖国强盛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其他文献
主体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是一个身心结合的行动过程。评课者的主体行为包括描课、比课和议课。为了提高评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评课者的主体行为应当具备两个条件:观课要专注和评课有主题。为了保证评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评课者的主体行为应当遵守两个原则:平等议课原则和差异比课原则。
劳动作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本活动,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中学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需要基于时代特征厘清教育目标,围绕劳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依托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实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从而有效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恨本目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准确把握学情,找到教育价值实现的起点;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育价值实现的方向;梳理教学设计,夯实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
思想政治课是增强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平台。教师要结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精选精用“学习强国”中的宝贵资源,选用历史现实成就,坚定道路自信;选用经典理论论述,增强理论自信;对比中西发展道路,坚定制度之信;选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民族归属感与凝聚力产生的整体意识,历经长期发展逐渐深人人心,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稳定的重要民族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在民族认同与民族团结基础上,需要通过对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需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加深民族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一环。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据此,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针对各个必修模块提供了议题设计提示,在“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则给出了具体的议题设计示例。为了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设计思路、适应新课标要求、提高教学实施水平,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编辑部在首届大赛基础上,举办“第二届全国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
中国故事是滋养青少年生命成长的阳光雨露,也是思想政治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精选故事、巧讲故事、活用故事,引领学生成长方向,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承担铸魂育人使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助力学生绽放生命精彩。
2021年7月11日是第32个世界人口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人口基金、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举办了宣传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宗明、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彭炯出席活动并致辞。李斌指出,党带领全体人民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人口发展道路,使得人民健康水平实现巨大跨越,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历史性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声乐是音乐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时代、新背景、新要求下,国家对声乐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具备良好的声乐表演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和守住国家艺术传承的坚定意识。将思政元素融入声乐教学,能够充分实现思政育人作用与声乐专业课程育才作用的结合,培养德才兼备且具有高度政治素养的声乐人才。此外,将思政元素融入声乐教学,能催生更多高质量的声乐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声乐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国内学界针对声乐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引导和政治意识培养等相关内容的研究越来越多,为丰富
2019年9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颁授共和国勋章。  颁奖词这样描述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北平(今北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