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回忆录的出处及其他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林同志在《迟来的新书》(载《读书》今年第九期)中提到,不清楚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雅舍忆旧》中《忆老舍》、《忆冰心》、《忆沈从文》三文的出处。此三文都作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最初都曾在台湾报刊上发表,如《忆冰心》就刊于《传记文学》第十三卷第六期。后来均收入梁实秋先生的回忆文集《看云集》,此书一九七四年四月由台北志文出版社初版,同年七月香港文艺书屋出版了港一版。书中共收回忆周作人、胡适、冰心、老舍、沈从文、杨今甫(杨振声)、张道藩、夏济安、左舜生和陈通伯(陈西滢)的文章十篇,文情并茂,且颇具史料价值。《雅舍忆旧》所收三文就是从中选出的。
  谷林同志还对《雅舍忆旧》中未收沈从文先生致梁实秋信感到惋惜,此信不长,照录如下:
  
  实秋先生:
  韦丛芜兄译有一《英国文学史》(拜伦时代?),据闻有数处不确处,你曾为改正过,他自己巳改正了数点,很希望得见到你所指出的误处,因此书行将连同另一部分付印,若能得你将可商酌处参考,实极感谢。他想你把那书(经你指出的)寄给他,他的住处是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泰辰里七号。若这事并不十分麻烦你,我想得到这书的他一定非常高兴。
  从文顿首
  金甫、一多先生好
  
  另外,谷林同志文中说与闻一多来往密切的“四子”中有一子是“孙大雨子渐”,孙大雨先生原名孙铭传,字守拙,早年在《晨报副镌》、《新月》等刊上发表诗作署名子潜,非子渐,一九三○年留美归国后始用孙大雨笔名发表著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善文
其他文献
郑爽事件让明星偷逃税问题又一次回到公众视野,这次风暴来得更加猛烈。网友谴责之声一直持续:“以郑爽为代表以身试法的艺人们,‘艺’字你配吗?”“道德底线踩了,法律底线也踩了,有你的郑爽!”4月2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明星逃税怎能屡禁不止》,其中写道:“极度拜金主义、无视职业操守和法律底线的行为,定会遭到社会唾弃。”“偷税逃税于法不容,一旦查实必须付出代价。”同日,北京市广电局启动调查程序,约
应该怎样来看待新时期小说的这种现象呢?  五年前,一位青年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知青们送别的场面:    火车拉响了汽笛,他不顾一切地朴出车窗,她也从送行的人群里冲了出来,紧紧拉住他的手,眼眶里一颗颗闪烁的泪花簌簌地滚下来。……(《青鸟》)    现在的年轻作家却另有写法:    车窗里靠站台一面的窗子已经挤满了各校的知青,都探出身去说笑哭泣。另一面的窗子朝南,冬日的阳光斜射进来,冷清清地照在北边儿众多
《马氏文通》与中国现代语言学之文化心态    我国传统的语文研究注重汉语人文价值的阐释与开发。它那以实用和体验为两翼的研究范式,一方面使小学成为经学附庸而无法达到“为语言而研究语言”的近代科学目标,一方面却使传统的汉语研究同中国文化的研究血肉交融在一起,成为数千年学术史中的一门显学。传统语文研究以人的感受去拥抱汉语的精神,运用辩证的两端来具象化,用简单的比喻来表述自己的语感和体验,从内容与形式的有
莫应丰的长篇新作《桃源梦》叙述了一个人性嬗变的故事。它的悲剧性结局从一个十分直接的角度证明了这样一种看法:“当‘文明的’道德占压倒性优势的时候,个人生活的健康与活力可能受损,而这种牺牲个人、伤害个人以激进文明的制度,如果升达某一个高度,无疑将反转过来,有害于原来的目的。”(弗洛依德《爱情心理学》)  这部小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紧张、忐忑不安和带有恐惧感的阅读效果,这一效果所带来的明确结
岁月不居,重庆朝天门码头下长江嘉陵江汇合处,四十多年来浩浩荡荡地流逝了多少水!对于当年教育和引导我们年轻人的《新华日报》的记忆,依然很鲜明地萦绕在心头。  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变后,覆盖在重庆上空的白色惨雾更浓重了。我那时曾在一篇短文里这样写道:“浓雾充塞了山国,锁着江流,压着山峦,塞着人们的嘴,好象连呼吸也感到不自由。”这是一个沉闷和压抑的低潮时期,也是一个寻觅和追求的理智时期。当时重庆有九家大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晋灵公设计准备除掉赵盾。在危急中,亏了灵公一位名叫灵辄的甲士突然倒戈,赵盾才得以幸免于难。对此,《左传》中有如下文字;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引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这里交待了赵盾当年救活灵辄的一个片断。在这段话中,“存”字作什么讲
梁启超用来衡量历史上经济思想的一个标准,是从亚当·斯密开始的、系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在梁启超看来,从亚当·斯密开始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是真正的科学,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伟大力量。他由衷地赞叹说:“吾著生计学史至斯密时代,使吾生一种异感。吾乃始惊学问左右世界之力如此宏大,吾乃始惊二百年来欧美各国以富力霸天下,举环球九万里为白种人一大玛杰。而推其波助其澜者,乃在一眇眇之学士”(见《分类饮冰室文集全编》
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但人们却时常可以见到一位着长衫马褂的老先生,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在校园内昂然前行,这便是辜鸿铭。辜氏在当时的学术文化界有如一只怪鸟。他在课堂上高谈孔孟之道,以清王朝的遗老自居,却又是个精研西文的语言天才(他精通英、德、法、希腊、拉丁等九种语言),讲起外语来如珠走玉盘。连以英文见长的林语堂,在谈及辜氏时亦不能不承认:“无论才思及英文文字的风格,至今无出其右者。”
读康德《导论》有感    如果把哲学史上的浩瀚的著作比作一个群星起落的苍穹,那么康德的《导论》就是其中一颗长久引人注目的星星。《导论》虽为阐释《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观点而作,但其意义却远不止此。在《导论》中,作者不仅出色地批判和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成果,而且也扼要地阐述并发挥了自己的哲学见解,正如作者本人所宣称的,《导论》是哲学革命的“纲要”。  康德的著作和思想素以艰深晦涩著称,但读者一旦掌握了《导
中国现代文学成为历史已经有近四十年了,而王观泉所著《“天火”在中国燃烧》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现代传播的经验教训的第一本著作。这也许是因为很久以来,我们经常只是从政治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尽管也有些现代文学史零星地回顾和记载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情况,但这些记述还远未深入到理论分析的程度,还很少从文学过程本身着眼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在各个时期和具体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