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例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胃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si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的15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达到pCR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pCR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来分析pCR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21例(13.2%)患者达到pCR,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0~70(中位数56)岁;组织学分型:分化型11例,未分化型10例。治疗前临床TNM分期Ⅱ期6例,Ⅲ期15例。术前5例行mFOLFOX6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化疗,6例行SOX方案(替吉奥胶囊、奥沙利铂)化疗,4例行XELOX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化疗,2例行EOX方案(表阿霉素、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4例行DOX方案(多西他赛、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术前化疗周期中位数4(2~5)周期,术前化疗效疗效评估:2例完全缓解(CR)、18例部分缓解(PR)、1例疾病稳定(SD)。21例患者均接受胃癌D2根治术,其中4例行近端胃癌根治术,3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13例行全胃切除术,1例行全胃联合胰体尾脾切除术,均为R0切除。术后出现肺部感染、腹腔出血与感染、吻合口瘘及胃瘫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化疗周期中位数2(0~5)周期。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9.3(22.7~56.9)月,无患者失访。3例患者死亡,分别为肝转移、肺转移和脑转移各1例;肝转移和腹腔淋巴结转移各1例患者仍存活。全组3年OS为90.2%(95%CI:0.773~1.000),3年RFS为90.5%(95%CI:0.780~1.000)。14例未完成预定的化疗周期,其3年OS为85.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RR= 0.063,95%CI:0.005~0.743,P= 0.028)和无术后并发症(RR= 0.065,95%CI:0.006~0.689,P=0.023)是影响本组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

结论

新辅助化疗后达到pCR的进展期胃癌病例较少,但总体预后较好,年龄轻和术后并发症多提示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高。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肝细胞核因子3β(Foxa2)在前列腺癌组织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明确的48例前列腺癌组织和1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Foxa2蛋白在其表达水平,然后结合临床分期、Gleason评分、有无远处转移、术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Foxa2蛋白表达水平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弱阳性(+)、阳性(++)、
目的探讨脂氧素A4(LXA4)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I/R)诱发肾损伤中的内源性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ham组)、肾缺血再灌注组(I/R组)、LXA4预处理组(LXA4组)和脂氧素A4受体(ALXR)抑制剂Boc-2预处理组(Boc-2组)。采用切除右肾后短暂夹闭左肾肾动脉的方法建立肾I/R损伤模型。Sham组仅切除右肾;I
目的观察脑缺血急性期半暗带区Notch1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缺血后细胞凋亡的关系,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寻找可能的靶点。方法采用线栓中动脉闭塞(MCAO)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MCAO+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MCAO+Notch1抑制剂组(DAPT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法检测No
胃癌一旦出现腹膜转移,难以通过手术切除,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9月。近年来,胃癌腹膜转移转化治疗一直备受关注。大量临床实践结果显示,针对胃癌腹膜转移患者,术前新辅助腹腔内联合全身性化疗(NIPS)的效果较之传统单纯全身性化疗明显为优。静脉与腹腔内分别给予紫杉醇并口服替吉奥的NIPS方案,对于胃癌腹膜转移并伴恶性腹水的临床疗效均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肯定。本文对胃癌腹膜转移患者转化性治疗过程中的
有30%~40%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在初诊时即失去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故化疗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总体预后欠佳。近年来,多项二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针对此类患者,转化治疗前景可观。转化治疗即通过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结合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使初始不可切除的肿瘤转化为可根治性切除,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短肠综合征患者由于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机体营养需要,从而导致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营养支持治疗是短肠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深刻认识短肠综合征患者的代谢改变,并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和肠道康复治疗将挽救许多短肠综合征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甚至使部分患者完全摆脱肠外营养,回归正常生活。
随着术后常规持续使用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受体患者长期生存率得以不断提高。但器官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也随之增加,成为导致器官移植术后死亡的第二大因素。新发胃肠道肿瘤是肝、肾移植术后常见新发肿瘤,诊断时多属于进展期,预后差。移植术后受者新发肿瘤呈现更高发展趋势,可能与免疫抑制剂直接或间接作用、癌前病变以及移植物和受体患者存活时间等因素有关。术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可使受体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抑
小肠梗阻是普通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果延误诊断和手术时机,治疗方式不当,将导致致命性并发症。因此如何快速精准地检查确诊,及时果断地进行治疗,是当今胃肠外科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根据当今实验室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理念的进步,对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策略进行总结与分析。同时根据笔者所在单位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原发性腹茧症、原发性假性肠梗阻等特殊类型的小肠梗阻多年诊
期刊
目的探讨乙酰辅酶A合成酶2(ACS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比较组织芯片上74例结直肠癌组织与40例正常结直肠上皮组织标本中ACSS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同时应用RNA干扰技术下调肠癌细胞系中ACSS2的表达,检测ACSS2-siRNA(ACSS2-siA和ACSS2-siB,分别为实验组A和实验组B)干扰后结直肠癌细胞株Lo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