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天成林芝松茸季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beil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一期里我们曾对林芝松茸的特性和松茸美食有过基本的介绍。这一次,我们的记者专门在松茸季来到林芝松茸的主要产区。跟随藏族同胞体验松茸的采摘过程。同时,记者还采访了专业人士,通过对林芝松茸和意大利阿尔巴白松露的有趣对比,让大家了解更多有关林芝松茸的知识以及东西方美食文化的异同。
  
  松茸季节——采摘初体验
  
  米林县雅鲁藏布大峡谷上游的林巴村,这里平均海拔3700米,居住的村民多为工布藏族、门巴族、珞巴族。据说这里也是松茸生长密集的地方。
  清晨,我们在村民安吉拉大叔和其孙女白玛措姆的带领下一起上山采摘珍贵的松茸,途中发现安吉拉大叔腰问挂着一把约60公分左右的藏刀,一问才知道这把长刀除了要披荆斩棘,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防熊!安吉拉大叔说这个季节熊的活动十分频繁,偶尔还会有小熊跑到村里来破坏甚至伤人,上山采摘松茸的村民都要结伴而行,还要配上藏刀防身,可见要品尝到美味的松茸非同一般啊。
  因为松茸是共生菌,对土质的要求也很严格,这里的松茸多长在青冈树下,一路上安吉拉大叔一边用刀斩断带刺的青冈树枝,一边开辟了一条崎岖小路,我们沿路而上,在被干黄的树叶掩盖的青冈树下翻找着弥足珍贵的“菌中之王”。途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窝藏香猪娃,据说藏香猪很喜欢松茸的味道,很久以前欧洲就有了训练猪来采摘松露的先例,本以为今天可以试一试,可这些小家伙们似乎受到了我们的惊吓,拥挤着聚在青冈树下,安吉拉说这些藏香猪都是散养的,他们吃的都是树林里的菌类,纯天然的,因此藏香猪在这里也是一大特色。
  在采摘的过程中,安吉拉大叔很是小心,他用手轻轻握住菌柄,左右轻轻旋转菌柄,使其与菌根分离开后,取出菇体,起身随手摘下松树上的松萝(松萝对环境质量要求很高并且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裹卷松茸的菇体,这样可以防止松茸开伞,而且能更好地保持松茸的新鲜品质。安吉拉将采下的松茸小心翼翼地横放至菇篮之中,菇体上再盖上枝叶,避免阳光照射影响松茸的鲜度。
  随后安吉拉又把采摘松茸时挖出的泥土回填好,他介绍说这个环节很重要,因为采摘松茸后菌菇的菌丝还残留在土壤中,回填不仅可以环保,而且由于菌丝没有被破坏,来年可以再生长出松茸,他一再提醒我们采摘后一定要回填土壤。
  我们采摘的地方海拔并不是很高,所以一上午的时间我们一行人共采摘了8株松茸,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兴奋了,体验了松茸采摘的辛苦,才会更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珍贵食材。
  中午我们来到了林巴村村长安阿家,安阿村长用藏族特有的酥油茶、酥油饼招待我们,当然还有煸烤藏香猪和松茸馅的大饺子。村长家有4口人,小儿子在外上学,平时就只有大儿子平措和母亲一起上山采摘松茸。每天他们7点左右出门,一直到中午12点多才下山,赶上前一天晚上下雨,第二天就会收获颇丰,能采上4斤左右,运气不好的时候忙了半天也就只能采上1—2斤。平措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跟我介绍说:松茸只有雨季才有,一般是在农历的5月到7月,今年的雨水少,雨季就要过去了,产量比去年明显少了很多,再过几日,松茸就要开伞了,那时候能采上上等的松茸就更不容易了。像村长这样的家庭平日还有畜牧业,到了松茸采摘期,平措和母亲采摘松茸的收入差不多有6000元,对于他们来说也算很满足了。
  村民们采摘下来的松茸要分类进行处理,已经开伞的价格偏低,一般自己留下来吃,未开伞卖相极好的“童子菇”则会送到派镇专门收购松茸的店里。这些小店都要到政府相关部门办理手续执照才有资格在附近的村子收购松茸,由于今年产量大大下降,每天收来的松茸也从10斤到40斤不等,他们经过二次筛选,按品质分好类,当晚就要运到林芝地区的其他渠道进行经销,从采摘到销售须在一天之内完成,这样才能保持松茸的新鲜及特有的味道。
  由于特有的地理环境及高原因素的影响,村民们需要补充大量的肉类、油类来维持体力,所以他们通常会用松茸来炖排骨或是焖午餐肉。在藏民家里烹饪松茸的时候通常会放一些花椒和一种叫做格尼的香料,这样是为了防止菇类中毒和去除松茸开伞后的小虫。
  
  美味天成——林芝松茸和阿尔巴白松露
  
  如果你上网搜索库内奥阿尔巴,屏幕上出现的是美食之都,这个意大利北部的城市以松露和葡萄酒冠称世界;而当你输入西藏林芝,出来尽是让人神往的美景,南迦巴瓦峰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堪为世界之最。但其实,林芝同样拥有世界最顶尖的食材,只不过,林芝松茸的名望还隐藏在深山密林中。
  松茸和白松露都是天然真菌类植物,它们的菌丝与树木的细根形成共生关系,它们长的很不一样,松茸是地上伞菇,松露是地下块菌,也就是采摘的人根本看不到松露。松露的品种多且差距很大,顶尖松露大家公认的是阿尔巴白松露,松茸品种外观差距不是很大但分级也不少,营养成分、口感、香味、纯净度要数林芝松茸最佳。
  有些松露品种可以通过植入松露菌丝到橡树苗中种植,不过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长出松露,也许会长达10年之久。阿尔巴白松露还不能人工种植。
  松茸到目前为止也不能人工种植,属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产量正在逐渐减少。日本在人工种植方面研究的最多,下的工夫很大,但目前还没有实质上的突破。
  松茸和白松露的生长环境都很特殊,要求很苛刻,如果某年的气候出现大的变动,那么这一年就有绝收的危险。阿尔巴白松露生长在丘陵地带,多在海拔600米以下避风潮湿的小山谷中,喜欢茂密的树林和青草,土质要石灰质的粘土,带点矽沙。
  林芝松茸则生长在海拔3500米左右的喜马拉雅和念青唐古拉高山带原始深林中,包括工布江达县巴松错、米林县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和波密县青多乡等。林芝松茸就生长在海拔较高的高山带原始森林中的青冈林下,在巴松错周边的山上则是两层林,上是高耸入云的松树,下是青冈林,松茸大都长在它们根系的周围,藏在棕色的腐叶之下,很难找寻。
  
  松露和松茸均属世界十大珍贵食材,被誉为餐桌上的宝石,也是弥足珍贵的礼品
  
  松露和松茸都是珍奇天然野生菌,均具有健体、养肠胃、防癌抗辐射等保健作用,它们的营养价值不相上下。据说松露是催情美食,而松茸则有美容、补肾壮阳之能效。
  阿尔巴白松露的味道和口感:香气迷人,极品带着蜂蜜、湿麦秆和大蒜的味道;爽脆、圆润,有着类似帕梅森干酪沙质般奇特的口感。
  林芝松茸的味道和口感:香气直接、单纯,散发着原始森林中湿润的松枝和古藤的清香,质地白嫩,口感爽脆、富有弹性,细致清野。
  松露在千年前就受到欧洲贵族和皇室的疯狂喜爱,作为珍贵的礼品他们互相馈赠。早在4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人在一块石板上记载了松露,埃及法老的盛宴中松露则是最顶级的招牌菜。
  同样是在千年前,松茸已成为日本贵族供奉天皇的贡品,二战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松茸是当时唯一存活的植物。因其顽强的生命力,日本人更加迷恋它。 至今在日本,吃松茸也是身份的象征,送松茸则表示至高的敬意。
  在西藏林芝松茸采摘和食用的历史也很长,我们跟巴松错错高村松茸采摘人江措聊天时他说:“我们这个村子有5000年历史了,祖祖辈辈都采松茸、吃松茸,现在吃的少了,不合得,要拿去卖。”
  中国90%以上的松茸出口给日本,因此中国人很少见到、吃到松茸,不过现在也有企业开始内销了,“藏炳轩林芝松茸”品牌的总裁杨强说“我们的理念是好东西要留给国人和家人分享。之前我们总是把最好的东西出口,把二等品留给自己,这点要向日本学习,他们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本国人民。”
  
  松露和松茸中的极品,价格都极其昂贵
  
  意大利的阿尔巴白松露是松露中的极品,产量极少,阿尔巴地区每年约产2000公斤左右,价格高达每公斤几万元人民币,去年在阿尔巴举行的年度拍卖会上,一棵重达900克的稀有白松露菌以10.5万欧元的高价被一位中国香港买家拍下。
  中国西藏林芝松茸是松茸中的极品,产量少而稀有,但与阿尔巴松露相比还算得上盛产。去年林芝松茸产量约有300吨,今年松茸的产量很不乐观,到了8月中旬,只有去年同期的20%,市场上松茸的价格不断的飞涨。经营松茸的商人们今年很纠结,他们说,今年松茸的品质相当好,但就是产量太少了,根本满足不了订单。烘干1公斤干鲜松茸要10公斤鲜松茸,那么1公斤干鲜松茸要超过2000元了。
  在日本,顶级松茸每公斤售价高达1万元人民币。如果有一天林芝松茸如阿尔巴松露一样稀少,它们俩的价格也会不相上下。但是我们还是期望在松茸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下,保持它的产量,让更多的人分享到这奇珍美味。
  
  松露和松茸同样少而难寻,松茸生长环境更加纯净
  
  阿尔巴白松露的产季在每年10月至次年1月,产季约为四个月。
  阿尔巴白松露的采摘:松露猎人习惯在黄昏时分,带上狗和电筒去采摘。为了防止他人跟踪发现松露宝穴,通常他们选择夜晚出动,之前他们多用雌猪,很容易找到松露,据说是因为松露能散发雄猪荷尔蒙的味道。但问题是一旦把松露找到,雌猪往往比人的动作快,一口吃掉。那一刻真使松露猎人们痛心疾首啊。后来就把狗训练出来一起去找松露。
  林芝鲜松茸产季在每年7月中旬至9月初,产季约为两个月。藏族同胞们清晨早早的就开始爬上山峰,餐风露宿的他们会带上藏刀结伴而行,因为在茂密的森林中经常会遇到狗熊等野兽,因此松茸的采摘不仅艰难而且危险。
  
  松露和松茸的产业推动和发展
  
  从1945年开始,“阿尔巴国际松露博览会”变成了这座城市一年一度的盛会,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并且现在在国际上取得了很高的知名度。“阿尔巴皮埃蒙区松露猎人联合会”成立几十年了。松露如此的享誉全球与他们不遗余力的推动是分不开的。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很重要,行业协会则承担了产业的保护、推广和发展的职责。
  阿尔巴白松露申请了原产地商标保护,联合会对此大力的保护和推广,并建立一系列的行业标准。
  今年7月29日“西藏林芝松茸美食文化节”在林芝工布江达县的巴松错开幕了,往后的每一年都会召开,也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分享林芝的美食美景。
  在林芝刚刚成立不久的“林芝松茸协会”,宗旨是对林芝松茸产业加以保护、推广和发展,林芝松茸在今年也已成功获批为林芝松茸地理商标,而协会要学要做的东西还很多,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徒步墨脱,如今已经是国内最经典的徒步线路之一。从墨扎公路自驾或各徒步路线到达墨脱县城后,很多游客都会选择在县城休整后就离开墨脱了,全然不知道其实在县城除了感受墨脱村的门巴风俗外,还可以去看看位于墨脱镇马拉山上的宁玛派寺仁钦崩。  墨脱,西藏秘境“白玛岗”。这处佛教徒心中“盛满莲花”的朝圣之地,也是徒步者脚程下“难于上青天”的天堑地壑。每年春秋两季,前往朝圣探险的游人不绝如缕。  在众多进出墨脱的路
转湖的缘由  在西藏有转山和转湖的风俗,信徒们在特定的日子,会不辞辛劳的转神山圣湖祈福。马年转神山冈仁波齐,羊年转神湖纳木错。羊年转纳木错的由来,据说开始于公元12世纪末,当时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史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云集到纳木错边上修习密宗要法,并开创环绕纳木错的修行之举。之后就由信徒传承下来。  所以每到藏历的羊年,藏区各地的信徒就会来到纳木错湖边,开始漫长的转湖,以寻求灵魂的洗涤。日久经年,居
在藏族先民描述开天辟地的古歌里,他们运用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将高山大地与牦牛联想在一起,《斯巴宰牛歌》寓意丰富,存在各种版本,都源自对万物成因的追问,传唱至今。  斯巴宰牛歌  斯巴宰牛儿时,  砍下牛头放哪里?  剥下牛皮铺哪里?  割下牛尾扔哪里?  斯巴宰牛儿时,  砍下牛头放高处,所以山峰高高耸;  剥下牛皮铺平处,所以大地平坦坦;  割下牛尾扔山阴,所以山林郁葱葱。  牦牛是藏族历史上重要的
邹克佳,上个世纪50 年代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中国外交官家庭。  文革中随父下放河南五七干校多年,当过农民做过工人。1978 年考入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外贸工作及投资工作,先后到过五大洲40多个国家。  2003年开始,他下定决心给自己放了长假,从那时起他一共去过4次西藏,目的是追求心灵的自由。  在老邹的记忆里,小时候的很多节假日都是和父亲在暗房度过的。父亲喜欢摄影,国庆夜晚的礼花,经常出
由冈仁波齐、纳木那尼、玛旁雍错和拉昂错两山两湖组成的地带,被藏胞称为“神山圣湖”之地,藏语名为“冈错”。自古以来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就被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苯教誉为神山、圣湖,佛教信徒和苯教徒更把它们看作是圣地和“世界中心”。  冈仁波齐,被众多教派认定为世界中心;纳木那尼峰,藏语称之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玛旁雍错,被教徒们视为“圣湖”;“拉昂错”,被称为“鬼湖”,是人们死后灵魂到达的天堂。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亦是呈现课程核心观点的载体。教师要以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和准确理解核心概念为路径,把握教材核心观点,并通过课堂实践,提升学科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观点;学科育人目标  核心观点是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最为重要或最为根本的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特指鲜明的价值导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在
【摘 要】以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为代表的网络教研新形式,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网络教研组织者在具体实施中,运用“基于活动主题,细化研讨方向”“提供学习资料,扫清理论障碍”“结合实践录像,进行微格分析”“设立研讨主持,把控交流方向”“及时总结提炼,促进专业发展”等策略,发挥网络延伸现场教研的作用,助力教师成长。  【关键词】名师网络工作室;网络教研;实施策略  教研活
在地铁里把乔治夏勒(George B. Schaller)的《西藏生灵》一口气看完。恰好这个世界最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藏羚羊的痴迷者,20年来他11次进入西藏的羌塘,在那里寻找藏羚羊和其他濒危动物的足迹。书中动人的笔触和美丽的图片几乎把我带到那个神秘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旅行,不是关在车里,而是任凭风吹日晒,慢慢地移步换景。”     一片广袤的僻壤,狂风激荡的原野,贫瘠的荒地上冰峰高耸,这就是藏北
当我们着手开始关于西藏农村变迁的采访工作时,正值拉萨河谷广大农村“春耕”仪式举行,西藏的泥土开始复苏,进入又一年对农作物的滋养孕育。在以大陆性干旱气候为主的西藏大部分地区,农业仍然在这里呈现出蓬勃的图景。在晚春的雨水与阳光中,不久之后,将是“5·12”大地震一周年,参加到西藏农业劳作的汉族就有众多勤劳可敬的四川人,他们把内地的蔬菜引种到这里,丰富了这里的农产品品种与田野图景。  我们是在后期编辑工
1944——1949 画家与边疆    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由于抗战的爆发,国民党迁都重庆,大量的文化人到了四川,离藏区非常接近。这时国家意识的抬头,促使文化人关注西藏这个边疆,他们去写生,回来在重庆、成都、上海办边疆画展。边疆概念成为1940年代艺术界的核心词之一。  著名艺术家张大千较早在青海接触到藏族。日本军队占领了北平,张大千从重庆去敦煌研究艺术,发现自己传统中国山水画的东西没法用来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