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具备良好的人格修养。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在语文教学中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语文学科教学;结合与渗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0)0420150-01
在语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统一起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要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具备良好的人格修养,拥有健康的心理
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修养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的前提。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对其自身是重要的,而且教师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教师良好的人格修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师良好的人格修养,不仅时时感染和教育着学生,而且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而且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学会鼓励、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公正、学会激励、学会赏识、学会呵护;应保持乐观、开朗、热情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2 把好语文教学的三个关口,有意识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把好语文教学的三个关口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关键。
一是把好备课关。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教学目标、备教材、备教法、备教学环节,更要分析学情。围绕学生的情况和特点进行分析,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率、效果来备。
二是把好上课关。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师生交往。在调查中发现,1/3以上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放弃对这门功课的努力。而且,由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在课堂中的消极体验增多,即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下降。其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在一种质量低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产生的。如,许多逃学的孩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没有找到归属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他们几乎没有得到过教师的表扬与称赞,常常遭到冷落、忽略、讽刺、挖苦,甚至唾弃。于是,书包一扔,将自己抛入社会的洪流。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这其中,教师选择用自己的心去爱抚学生的心、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选择永远的执法官、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都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
三是把好课外应用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完成和实现。因此,课堂上每一个巧妙的设计,每一点言传身教,都离不开课外的实践应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巩固和实现。如,在语文课《两只小狮子》的教学中,我从课文中的“苦头”这个词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那些苦头,是怎样对待那些苦头的。有的学生说,遇到不会读的生字查字典;有的学生说,不会削铅笔,让妈妈削,等等。我并不忙于下结论,话锋一转,说:“课文里的小狮子也遇到了苦头,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对待苦头的?”我指导学生读课文,找出小狮子赶吃苦头、苦练本领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品读后让学生说一说这只狮子怎样吃苦头练习本领的,想一想小狮子在滚、扑、撕、咬的训练中有可能遇到那些苦头,议一议小狮子哪些地方让人感动,读一读,读出自己对小狮子的敬佩之情。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要掌握本领,到达成功的顶峰,必须吃苦头,付出汗水和心血。随后,我又指导学生反复品读狮子妈妈的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学生领悟到真正的狮子必须有生活的本领,勤劳、勇敢、会吃苦、不依靠父母。这时我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回到原来的话题:你们是不是能像小狮子那样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苦头?这样的教学水到渠成,最终使学生悟出:只有不怕苦、不怕累,刻苦学好本领,长大后才能独立生活,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只有将这种教育深入到生活中,与实际相联系,才会使之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获得永远的生命力,获得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强调:
1)在课文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语文将文、情、理合为一体综合性极强的特点,寻找其间蕴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让美德占据学生们的灵魂,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如在口语课“我会拼图”中,可以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各种拼图,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中产生自己动手拼一拼的愿望,这时可以创设“夸一夸自己的拼图”,“比一比谁的字最端正”等情境,让学生写下赞美拼图的话语,拼图完成后,组织一次展评,师生共同评议、欣赏。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益于健康活泼人格的形成,既加强了语文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又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了解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并且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如此,借助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生活教育化”的效果。由此可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很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学科教育毕竟不是心理教育课,而应该把心理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语文学科教学;结合与渗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0)0420150-01
在语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统一起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要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具备良好的人格修养,拥有健康的心理
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修养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的前提。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对其自身是重要的,而且教师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教师良好的人格修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师良好的人格修养,不仅时时感染和教育着学生,而且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而且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学会鼓励、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公正、学会激励、学会赏识、学会呵护;应保持乐观、开朗、热情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2 把好语文教学的三个关口,有意识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把好语文教学的三个关口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关键。
一是把好备课关。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教学目标、备教材、备教法、备教学环节,更要分析学情。围绕学生的情况和特点进行分析,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率、效果来备。
二是把好上课关。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师生交往。在调查中发现,1/3以上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放弃对这门功课的努力。而且,由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在课堂中的消极体验增多,即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下降。其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在一种质量低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产生的。如,许多逃学的孩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没有找到归属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他们几乎没有得到过教师的表扬与称赞,常常遭到冷落、忽略、讽刺、挖苦,甚至唾弃。于是,书包一扔,将自己抛入社会的洪流。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这其中,教师选择用自己的心去爱抚学生的心、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选择永远的执法官、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都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
三是把好课外应用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完成和实现。因此,课堂上每一个巧妙的设计,每一点言传身教,都离不开课外的实践应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巩固和实现。如,在语文课《两只小狮子》的教学中,我从课文中的“苦头”这个词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那些苦头,是怎样对待那些苦头的。有的学生说,遇到不会读的生字查字典;有的学生说,不会削铅笔,让妈妈削,等等。我并不忙于下结论,话锋一转,说:“课文里的小狮子也遇到了苦头,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对待苦头的?”我指导学生读课文,找出小狮子赶吃苦头、苦练本领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品读后让学生说一说这只狮子怎样吃苦头练习本领的,想一想小狮子在滚、扑、撕、咬的训练中有可能遇到那些苦头,议一议小狮子哪些地方让人感动,读一读,读出自己对小狮子的敬佩之情。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要掌握本领,到达成功的顶峰,必须吃苦头,付出汗水和心血。随后,我又指导学生反复品读狮子妈妈的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学生领悟到真正的狮子必须有生活的本领,勤劳、勇敢、会吃苦、不依靠父母。这时我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回到原来的话题:你们是不是能像小狮子那样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苦头?这样的教学水到渠成,最终使学生悟出:只有不怕苦、不怕累,刻苦学好本领,长大后才能独立生活,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只有将这种教育深入到生活中,与实际相联系,才会使之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获得永远的生命力,获得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强调:
1)在课文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语文将文、情、理合为一体综合性极强的特点,寻找其间蕴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让美德占据学生们的灵魂,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如在口语课“我会拼图”中,可以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各种拼图,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中产生自己动手拼一拼的愿望,这时可以创设“夸一夸自己的拼图”,“比一比谁的字最端正”等情境,让学生写下赞美拼图的话语,拼图完成后,组织一次展评,师生共同评议、欣赏。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益于健康活泼人格的形成,既加强了语文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又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了解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并且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如此,借助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生活教育化”的效果。由此可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很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学科教育毕竟不是心理教育课,而应该把心理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