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ily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面部皮肤炎症,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临床和基础的研究提示该病主要与遗传、免疫及神经血管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外界中如微生物、紫外线等诱发因素可以诱发并加重疾病,这些发病因素可以单独也可以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本文就近期有关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的疾病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 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 ORF5及其突变型基因进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为进一步研究ORF5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将MERS-CoV野生ORF5基因序列(KT036372),截短ORF5(ORF5△)基因序列(KT036373)以及融合ORF5(ORF5+)基因序列(KT036374)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EGFP-N1中,构建目的 基因与EGFP融合表达质粒.采用定点突变技术在ORF5与EGFP之间添加终止密码或移码突变,并将ORF5、ORF5△、ORF5+蛋白126
目的 观察以滑车上血管及眶上血管为蒂的额部扩张皮瓣带蒂转移修复肿瘤治疗后下睑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9年9月,本科收治的17例眶下区肿瘤治疗后下睑外翻畸形患者,一期:在额部滑车上血管及眶上血管供区置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予以充分扩张;二期:切除眶下区病损组织,松解周围组织使下睑恢复至正常解剖形态,再将额部扩张皮瓣带蒂转移修复病损切除后的创面;三期:3周后皮瓣予以断蒂,修复二期遗留病损切除后的创面.结果 17例患者均未发生皮瓣淤血、坏死,修复后下睑形态良好,外翻畸形矫正,眼睑闭合完
目的 探讨精准脉冲光(delicate pulse light,DPL)联合果酸(alpha hydroxy acids,AHAs)治疗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erythromelanosis follicularis faciei et colli,EFF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42例EFF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4例,采用DPL联合不同浓度的果酸治疗,治疗时先行果酸治疗,间隔2周后行DPL治疗,果酸及DPL序贯治疗,分别治疗4次;对照组18例,给予DPL治疗,每次治疗间隔4周,共4次.结果
目的 评价环孢素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值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30例成人特应性皮炎患者,根据其SCORAD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血清中SOD、MDA的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者口服环孢素治疗后,SCO-RAD评分明显下降,治疗前血清中SOD较正常对照组下降,MDA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0.05).特应性皮炎患者治疗前后SOD、MDA
目的 评价含青刺果油、马齿苋提取物的润肤剂辅助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中度亚急性头面部婴儿湿疹患儿采用病例自身对照,治疗组(左侧)皮损外涂含青刺果油、马齿苋提取物的润肤剂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对照组(右侧)皮损单独外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于第3、7、14天记录皮疹变化及EASI评分,比较两侧的评分、痊愈率、有效率,以及停止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4周及8周后双侧的EASI评分、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第3、7、14、42、70天,两组的EASI评分平均值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
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基于光动力学效应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光敏剂通过外敷或静脉等途径富集于病变组织处并被病灶组织选择性吸收,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发生光动力学反应,产生可杀灭病变组织的自由基(单线态氧及氧自由基),而正常组织细胞则不受损伤.光动力疗法已成为皮肤科临床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可应用于多种肿瘤及非肿瘤性皮肤病的治疗,尤其对于尖锐湿疣、扁平疣、中重度痤疮等非肿瘤性皮肤病疗效肯定.
目的 探讨皮肤Rosai-Dorfman病(cutaneous Rosai-Dorfman disease,CRDD)的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CRDD的诊断率.方法 收集40例CRDD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不同分型皮损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表现,总结不同皮损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治疗和预后.结果 40例患者中女25例(62.50%),男15例(37.50%);26例为单发(65.00%),14例为多发(35.00%);32例行单处组织病理检查,8例行2处组织病理检查,共48处皮
本维莫德乳膏是我国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1类新药,对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包括抗炎、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角化、减少真皮血管新生等具有调节作用,在轻中度寻常性银屑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为了科学有效地使用本维莫德乳膏治疗轻、中度斑块型银屑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组召集相关专家制定本指导意见,以本维莫德的药理作用机制、治疗银屑病的临床试验结果以及针对毒副作用的动物实验结果为依据,目的 为规范、合理、安全地使用本维莫德乳膏治疗银屑病.
患者男,24岁,左手中指指腹肤色结节3年.皮肤科情况:左手中指第二指腹侧可见一0.7 cm×0.6 cm大小肤色结节,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表面无破溃、糜烂.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及皮下组织内可见一界限清楚、无包膜的肿瘤.肿瘤由束状、编织状排列的短梭形、卵圆形和星形肿瘤细胞组成,其间有较多分支状的小到中等的薄壁血管.肿瘤组织内可见大量黏液样物质沉积,散在肥大细胞.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CD34(弥漫+)、CD68(灶状+),S-100(-),Ki-67(2%+).诊断:浅表
患者女,31岁.皮肤、毛发色素脱失31年,右耳廓内、耳前、颈部红斑5年,糜烂伴疼痛1年.皮损皮肤镜下可见树枝样毛细血管扩张,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散在分布的基底样细胞肿瘤团块,周边细胞成栅栏状排列,并可见收缩间隙(右耳前);真皮内基底样细胞呈巢状嵌入致密的真皮胶原纤维之间(右颈部).诊断:眼皮肤白化病伴结节型基底细胞癌及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采用外科手术扩大切除后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