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分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教师广泛采用。采用这种学习方式的课堂人人参与、组组互动、合作竞争,不时会有智慧、思维碰撞的火花闪现。那么,怎样才能发挥语文课堂分组教学的优势,实现语文教学效果最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搭配,合作互补
分组学习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分组,使组员能够做到合理搭配、合作互补。我的做法是把程度不同的几个人安排在一组,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以4—6人为宜,前后为邻,做到优差结合,男女搭配。这些组员当中,应有语文素养高的,反应敏捷的,也应有语文能力一般,反应稍慢的。有活泼开朗,大胆发表意见的学生,也应有较为内向,但沉着稳重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取长补短,扩大教育能量,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另外,每组还应挑选一名语文素养较高,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长再根据本组成员水平高低和基础好坏进行归类,以便为将来受领任务做好准备,让任务难易与学生水平高低相适应。
二、明确任务,各司其职
分组活动前,教师应认真准备,精心设计讨论任务。任务要求不能过高,要求过高,学生活动时就会无所适从,花了时间也不见得有成效。任务要求也不能过低,过低了,学生讨论的态度就不一定会端正。有很多同学就会浑水摸鱼,乘机嘻嘻哈哈地说小话,讨论别的事情,这样的讨论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在设计分组活动任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设计的任务要求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作为小组组长,在接到小组活动任务后,应进一步明确组员任务分工,组织讨论发言,纪录和总结小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体。为此,我们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记录卡,记录卡格式如下:
只有教师、小组长、组员都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任务,各司其职,小组活动才能卓有实效地开展下去。
三、抓准契机,适时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不少教师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课堂上要始终贯穿学生讨论活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整堂课上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殊不知,这种刻意地追求热闹的课堂形式是不足取的,由于担心时间不够用而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浅尝即止的讨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对讨论进行取舍。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抓住讨论的契机,真正需要的讨论要力求透彻到位,没有必要的讨论坚决摒弃。
其次,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基础。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组员间的讨论合作,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教学目标。
四、引进竞争,搞活课堂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间段。这一阶段的初中生求知欲强,好胜心重。基于初中生的这种特点,在分组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小组参与的富有竞争性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氛围。如分组朗读、背诵竞赛、戏剧、辩论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等。各组学生在积极参与,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养成努力向上,乐于创造,勇于求新的良好品质。
五、监控过程,做好首席
新课程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这不等于说学生就是课堂上的唯一,课堂就是无度开放的。教师引领者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要做“平等中的首席”。
在学生分组讨论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名旁观者,他必须经常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和督促,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通过观察、提问等获得反馈信息,随时解决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当学生讨论陷入困境,裹足不前时,教师应该适时点拨,不断提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教师应及时表扬和肯定;当组内学生的意见不被别人认可和重视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安慰和鼓励;当有的小组过于随意、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引导,以保证讨论尽快达到预期目标;当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后,教师应及时点评,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力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分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了更多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取长补短,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过程的美好,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責任编辑 吕 行)
一、合理搭配,合作互补
分组学习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分组,使组员能够做到合理搭配、合作互补。我的做法是把程度不同的几个人安排在一组,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以4—6人为宜,前后为邻,做到优差结合,男女搭配。这些组员当中,应有语文素养高的,反应敏捷的,也应有语文能力一般,反应稍慢的。有活泼开朗,大胆发表意见的学生,也应有较为内向,但沉着稳重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取长补短,扩大教育能量,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另外,每组还应挑选一名语文素养较高,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长再根据本组成员水平高低和基础好坏进行归类,以便为将来受领任务做好准备,让任务难易与学生水平高低相适应。
二、明确任务,各司其职
分组活动前,教师应认真准备,精心设计讨论任务。任务要求不能过高,要求过高,学生活动时就会无所适从,花了时间也不见得有成效。任务要求也不能过低,过低了,学生讨论的态度就不一定会端正。有很多同学就会浑水摸鱼,乘机嘻嘻哈哈地说小话,讨论别的事情,这样的讨论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在设计分组活动任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设计的任务要求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作为小组组长,在接到小组活动任务后,应进一步明确组员任务分工,组织讨论发言,纪录和总结小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体。为此,我们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记录卡,记录卡格式如下:
只有教师、小组长、组员都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任务,各司其职,小组活动才能卓有实效地开展下去。
三、抓准契机,适时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不少教师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课堂上要始终贯穿学生讨论活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整堂课上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殊不知,这种刻意地追求热闹的课堂形式是不足取的,由于担心时间不够用而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浅尝即止的讨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对讨论进行取舍。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抓住讨论的契机,真正需要的讨论要力求透彻到位,没有必要的讨论坚决摒弃。
其次,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基础。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组员间的讨论合作,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教学目标。
四、引进竞争,搞活课堂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间段。这一阶段的初中生求知欲强,好胜心重。基于初中生的这种特点,在分组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小组参与的富有竞争性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氛围。如分组朗读、背诵竞赛、戏剧、辩论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等。各组学生在积极参与,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养成努力向上,乐于创造,勇于求新的良好品质。
五、监控过程,做好首席
新课程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这不等于说学生就是课堂上的唯一,课堂就是无度开放的。教师引领者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要做“平等中的首席”。
在学生分组讨论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名旁观者,他必须经常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和督促,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通过观察、提问等获得反馈信息,随时解决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当学生讨论陷入困境,裹足不前时,教师应该适时点拨,不断提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教师应及时表扬和肯定;当组内学生的意见不被别人认可和重视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安慰和鼓励;当有的小组过于随意、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引导,以保证讨论尽快达到预期目标;当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后,教师应及时点评,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力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分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了更多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取长补短,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过程的美好,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責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