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因为一条新闻我和老公吵得不可开交,这则新闻讲的是一个乘公交车上学的孩子因见义勇为被小偷狠狠地扇了几个耳光,车上三十多个人却无一人站出来给孩子援助。新闻的标题是《小偷打了谁的耳光?》。这则新闻刺痛了我的心,因为我也有一个孩子,我决定让孩子不要“见义勇为”。老公却不同意我的观点,说是正因为我这样的想法纵容了坏人。“遇到坏人动刀怎么办?我不能拿自己儿子的性命冒险。”我坚持己见。
我给放学回来的儿子讲这个事,聪明的孩子从中听出了门道,向我保证以后如果看到人偷东西他绝不吱声。随后,他又有了疑惑,问:“如果偷的是你和我爸的东西呢?”
“那得告诉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会帮你。”
“如果你们不在身边,偷我的东西呢?”儿子又有了新问题。
“随他去偷吧!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了。”我的话让老公皱了皱眉头,他反驳我:“别听你妈的!你可以向身边的大人求救帮忙。”
“满车的大人不也没人帮忙吗?”儿子不无担忧地问。
“打电话报警。报警电话110,记住了!”老公加了一句。
“太好了!给我配个手机最好了。”儿子向往着说。
那晚,我们一家人模拟了好几次公共汽车上的场景,但没找到最佳方案。
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是我们争论的真正目的。我们一起商量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处理?我们最后给了孩子一个一致性原则:要勇敢,也要智慧,未成年孩子见义勇为的前提是先保护好自己。于是我们主张孩子要见义“智为”,而不是见义“勇”为。
由于儿子对实施的具体做法有些茫然,我便为儿子找来很多有关机智少年与坏人作斗争的故事书,然后和他一起读。读到关键的时候,我将书移开,问儿子如果是他会怎么样做?再一步步引导孩子走近精彩的答案。有的故事情节很落伍,我就给儿子讲那时的背景,再与他结合当前的情况具体分析。更多的案例分析来自新闻,时代性很强。儿子很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有时他还会主动找问题考我,我们一起研究处理方案,彼此给对方出难题,寻找最佳办法。我想这些对儿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公交车可能是小偷们作案最佳场所,巧合的一幕发生了。节日里的乘客特别多,大家拥挤地站在一起,一名青年男子神不知鬼不觉地解开了一位乘客裤子后口袋上的纽扣。我和儿子几乎同时看到了,顿时我觉得呼吸急促起来,原来经历这种场面竟然如此地让人紧张。儿子将眼神转向我,似乎在向我讨办法,我强装镇静,很怕贼发现我们的异常,怎么办?我想象着那只粗壮有力的大手握拳砸向我,又仿佛听到自己眼镜片破碎的声音……刹那间我有些理解了新闻里那辆车上三十多人的沉默心理,而且我相信刚刚看到小偷作案的人不止我们母子俩,但大家却保持着无视的状态。
“妈妈!那个字念什么?”儿子的声音打破凝结的空气,他的小手指向车厢内的一条标语,继续问,“小心什么手?提手旁加个‘八’字?”孩子的声音很响亮。
“扒手。”我的声音有些胆怯。
“什么叫扒手?”孩子继续问。
“就是贼,偷别人口袋里的钱或东西的人。”另外一个声音替我解释。紧接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就这个话题议论起来,包括那个刚才差点被偷的乘客也扭着身子参与进来。他不知道,刚刚有一只手在舆论声里从他的口袋上撤了回去。儿子若无其事地接着问我:“妈妈,那是什么止吸烟呢?”“禁止。”我的声音大了许多。
“哦,今天我认识了两个生字。”儿子自言自语地说得挺来劲,一副求知欲很强的样子。我有些怀疑儿子的问字行为是否有意为之。
车子刚刚停稳,那个扒手急匆匆地跳下车去。车里的人对着儿子竖起了大拇指。儿子有些得意地问我:“这叫不叫‘见义智为’?是不是就是阻止坏人做坏事,还不让他察觉到?不遭到坏人的报复?”
望着孩子天真烂漫、单纯可爱的笑脸,我为他的机智勇敢而骄傲,为孩子领会了“见义智为”的真谛,并灵活运用而欣慰。
(编辑/曹雯)
我给放学回来的儿子讲这个事,聪明的孩子从中听出了门道,向我保证以后如果看到人偷东西他绝不吱声。随后,他又有了疑惑,问:“如果偷的是你和我爸的东西呢?”
“那得告诉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会帮你。”
“如果你们不在身边,偷我的东西呢?”儿子又有了新问题。
“随他去偷吧!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了。”我的话让老公皱了皱眉头,他反驳我:“别听你妈的!你可以向身边的大人求救帮忙。”
“满车的大人不也没人帮忙吗?”儿子不无担忧地问。
“打电话报警。报警电话110,记住了!”老公加了一句。
“太好了!给我配个手机最好了。”儿子向往着说。
那晚,我们一家人模拟了好几次公共汽车上的场景,但没找到最佳方案。
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是我们争论的真正目的。我们一起商量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处理?我们最后给了孩子一个一致性原则:要勇敢,也要智慧,未成年孩子见义勇为的前提是先保护好自己。于是我们主张孩子要见义“智为”,而不是见义“勇”为。
由于儿子对实施的具体做法有些茫然,我便为儿子找来很多有关机智少年与坏人作斗争的故事书,然后和他一起读。读到关键的时候,我将书移开,问儿子如果是他会怎么样做?再一步步引导孩子走近精彩的答案。有的故事情节很落伍,我就给儿子讲那时的背景,再与他结合当前的情况具体分析。更多的案例分析来自新闻,时代性很强。儿子很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有时他还会主动找问题考我,我们一起研究处理方案,彼此给对方出难题,寻找最佳办法。我想这些对儿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公交车可能是小偷们作案最佳场所,巧合的一幕发生了。节日里的乘客特别多,大家拥挤地站在一起,一名青年男子神不知鬼不觉地解开了一位乘客裤子后口袋上的纽扣。我和儿子几乎同时看到了,顿时我觉得呼吸急促起来,原来经历这种场面竟然如此地让人紧张。儿子将眼神转向我,似乎在向我讨办法,我强装镇静,很怕贼发现我们的异常,怎么办?我想象着那只粗壮有力的大手握拳砸向我,又仿佛听到自己眼镜片破碎的声音……刹那间我有些理解了新闻里那辆车上三十多人的沉默心理,而且我相信刚刚看到小偷作案的人不止我们母子俩,但大家却保持着无视的状态。
“妈妈!那个字念什么?”儿子的声音打破凝结的空气,他的小手指向车厢内的一条标语,继续问,“小心什么手?提手旁加个‘八’字?”孩子的声音很响亮。
“扒手。”我的声音有些胆怯。
“什么叫扒手?”孩子继续问。
“就是贼,偷别人口袋里的钱或东西的人。”另外一个声音替我解释。紧接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就这个话题议论起来,包括那个刚才差点被偷的乘客也扭着身子参与进来。他不知道,刚刚有一只手在舆论声里从他的口袋上撤了回去。儿子若无其事地接着问我:“妈妈,那是什么止吸烟呢?”“禁止。”我的声音大了许多。
“哦,今天我认识了两个生字。”儿子自言自语地说得挺来劲,一副求知欲很强的样子。我有些怀疑儿子的问字行为是否有意为之。
车子刚刚停稳,那个扒手急匆匆地跳下车去。车里的人对着儿子竖起了大拇指。儿子有些得意地问我:“这叫不叫‘见义智为’?是不是就是阻止坏人做坏事,还不让他察觉到?不遭到坏人的报复?”
望着孩子天真烂漫、单纯可爱的笑脸,我为他的机智勇敢而骄傲,为孩子领会了“见义智为”的真谛,并灵活运用而欣慰。
(编辑/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