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畸形治疗后前牙不齐指数的变化

来源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牙列拥挤矫正后的稳定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由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完成治疗 2 年以上的患者,共 72 例资料完整的病例.分别对其头颅侧位片与牙(牙合)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上前牙不齐指数均值由治疗前的(11.5±5.02)mm 减小至治疗后的(2.01±1.39)mm,随访时增加至(3.46±1.69)mm.下前牙不齐指数均值由治疗前的(7.24±4.35)mm减小至(1.75±1.04)mm,随访时增加至(3.39±1.78)mm.治疗前后及治疗后至随访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多元逐步回归统计显示,随访时颌骨矢状向 (Wits) 和垂直向 (SGo/NMe) 的变化以及下切牙位置 (L1-AP)、下颌尖牙间宽度 (L3W) 的缩窄、全牙 Bolton 指数、性别因素均与随访时下前牙不齐指数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上前牙不齐指数在随访阶段的变化量大于下前牙;下前牙不齐指数在随访阶段的变化量与随访时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变化、下切牙的位置、下尖牙间宽度、全牙 Bolton 指数及性别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腓骨-(*母)长屈肌筋膜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02年8月~2003年8月完成游离腓骨-(*母)长屈肌筋膜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9例,分析上颌骨缺损的原因、范围、所采用腓骨瓣的设计、受区血管、游离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中4例为双侧上颌骨缺损,所采用的游离腓骨-(*母)长屈肌筋膜瓣中,腓骨长度4.5~11.5 cm(平均7.7 cm),肌筋膜瓣修复口内缺损面积为(7
目的探讨牙颌面专用CT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造影对关节盘移位及关节骨结构的诊断效果.方法对109例(119侧)TMJ行牙颌面专用CT关节造影检查,将关节盘移位分为5型,髁突骨质改变分为4型.结果① 119侧关节均有不同类型的关节盘移位,其中84侧仅有关节盘前移位;另35例则为关节盘旋转移位和侧向移位.②骨关节病的发生率:男性、女性分别为60.0%和61
目的研究影响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部分临床因素.方法随机选择经过固定正畸治疗,有清晰可辨的矫治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者 96 例.以改良根吸收分级法评估每名患者矫治前后全口牙齿根吸收情况.通过多元方差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正畸后平均根吸收值 ( root resorption after treatment ,RRAT ) 与性别、年龄、减数与否、部位、疗程和治疗前平均根吸收值(root resorp
期刊
目的观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我国艾滋病患儿CD8+T细胞活化标志分子CD38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与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对194例接受HAART的艾滋病患儿进行横断面研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 T细胞数,以及CD8+/ CD38+和CD8+/HLA-DR+T细胞比例,RT-PCR检测血浆HIV RNA载量。并检测52名健康儿童CD8+/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新生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鼠大脑差异表达蛋白质,为阐明CH致脑发育障碍发病机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方法制作CH仔鼠动物模型,于出生时称重后处死仔鼠,取大脑,提取大脑皮质总蛋白,Bradford法检测蛋白质浓度。应用双向电泳(2-DE)技术分析新生正常仔鼠与CH仔鼠大脑蛋白质差异表达情况。选择重复性、分辨率好且表达差异明显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RI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FT
目的在人牙乳头细胞中探讨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 binding factor α1,cbfa1)能否调控矿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体外培养人牙乳头细胞,转染pcDNA3-cbfa1重组质粒,稳定表达cbfa1后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和PCR等方法观察骨桥素(osteopontin,
目的建立血管瘤动物模型,进一步探讨血管瘤发生机制,筛选治疗方法.方法构建并鉴定Py MT基因,应用DNA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并植入母鼠输卵管.观察转基因小鼠表型.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法)检测目的基因整合情况.组织学检查转基因小鼠可疑血管瘤样新生物.结果目的基因经酶切、鉴定,证实大小无误.DNA显微注射,移植卵579枚,产仔62只.小鼠表型观察:62只小鼠中1只出现血管瘤样表型,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