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微课堂:大时代中的微表达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h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人戏言,某人从古代穿越到现代,面对形形色色事物翻天覆地的大更新,茫然无措。当他来到校园,走近语文课堂时,说道,“总算有一个没有改变,我依然明白的事物了”。当然这只是个故事,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存在故事中的现象。这个故事一方面折射出语文教育、教学特质中普遍适应性与延续继承性的大优势,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新的滞后,与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脱节的现状。
  可见,在注重大数据、大统筹与信息化的今天,简单地固守三尺讲台却梦想春风化雨的理想,已经捉襟见肘。闭门造车只会空余一腔桃李梦,还要被人说一句,“亲,你out了”!
  面对大时代,语文教学需要微表达。
  何为微表达?这是一个与大数据相对而言的概念,如果说大数据着眼于宏观,规律。那么微表达就更注重微观、效率。具体实践于语文课堂,我们称之为“微课堂”。笔者结合耕耘一线具体经验,主要从微课堂存在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实践应用两个方面来谈。

一、微课堂存在的必要性、可行性


  科技飞驰的信息化时代,让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变得轻松,在质量和速度上得到双赢。作为知识传播地、能力培养所的校园,怎能不与时代齐步,以最符合时代脉搏的声音输送最适合社会的人才。于是,我们有了多媒体教学,iPad教室,网上组卷、网上批改作业等等,可见,我们已在校园硬件设施现代化方面不断紧跟大时代的步伐。然而校园软件思维改革却仍未达小康。从填鸭式教育中走出来的中国式课堂,并没有让老师们从课堂教学知识大容量的思维定式中醒过来,我们的课堂摆脱不了“高大上”。课堂中,我们一方面提醒自己要让学生多表达,注重思维导向,并不断在心理上暗示自我降低讲台的高度,教师的高度,不再以高高在上的知识传道者示人,另一方面又在心中盘算着本节课的多个教学知识点达成度是否完成,好心的想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学会更多技能,知识能力再上新台阶,于是乎,我们的课堂经常是矛盾的,前面学生讲,后面老师讲,让学本课堂变成新的形式化课堂,换汤不换药,前松后紧现象屡屡上演。老师们也在给予学生思维展示时间与自我课堂达成度的马拉松中筋疲力尽。
  其实,课堂达成度是效率,学生课堂思维导向是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是否真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呢?其实不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能力和效率本身就是共生共贏,如果学生的思维导向训练时间不可逆改,那么我们的课堂达成度是否可以化大为小,化整为微呢?微课堂应时而生。我们推荐的微课堂主要有两种模式:课堂讲授微专题化模式;网络微课远程教学模式。

二、微课堂的具体实践应用


  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着手“化整为零”,注重“时效”与“多维收益”地方。那么如何依托信息化时代即成成果,成就语文教学模式的微表达,让“微课堂”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华丽蜕变的关键突破口。
  1.课堂讲授微专题化模式
  即将大多数课以微专题形式呈现,或者说,明确本节课最主要学本目标。作为主要的课堂效率生成性评价。其他次要教学目标可据课堂具体情况而灵活达成。以高中教学为例,高三课堂主要采用大微专题课堂,例如“病句之关联词”微专题,“诗歌之概括题”微专题等等,一节课解决一个主要问题,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增强每个知识点的杀伤力。让学生学一项精一项。而不是遨游题海,溺水而亡。基础年级课堂我们主张部分微课堂,要求教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掌握,从而对于同类型文本进行侧重知识点式设置,争取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一个小微专题呈现,例如“拿来主义之驳论说理”微专题,“心连广宇之哲人哲思作文素材运用”微专题等等。在每一个专题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微专题,付诸课堂,让学生在走出简单的篇章教学,思维走向深刻。为课堂改革走出高大上,真正走向气质化学本课堂提供契机。
  2.网络微课远程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人与人的交往已经打破地域的限制,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已变成家常便饭,我们的课堂可利用资源也变得丰富多姿,但网络资源繁杂,优劣不一,而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之限,对于知识的辨别能力相对不足,面对如此深的“网络知识深渊”,误入“歧途”现象时有发生。专门为其量身打造的网络微课及时出现,解决难题。
  这些微课的针对问题型极强,且教授时间较短,利于学生学习以及对某个知识点的有效掌握。改变了教与学必须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随时随地可学,且选择多样,是寒、暑期能力提升的又一良方。同时教师自我录制微课,并形成相关体系,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多样化,提升学生兴趣,也可以避免同类知识反复陈述的弊端。而微课共享又可以博取众家之长,为教育教学的多维发展,深度渗透提供机缘。
  大数据,大在广度,微表达,微在深度。如果一味膜拜于“大”之魔力,很容易老虎啃天无从下手,对于知识学习只会样样略懂,样样稀松。学得多,忘得自然多。略懂皮毛,对于学生的“学”而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学知识的深吸收,实不可取。不如着眼细微,挖掘深度。而大与小本身就是一物降一物,微言现大义,面对学海无涯,微表达之微课堂,以时代脉搏为浪,以学生本我为蓝图,让学生找到无涯学海之舟,于惊涛骇浪中闲庭信步。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市四甲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人口老年化日趋严重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越来越多。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都较高[1]。近期研究表明,早期动脉溶栓联合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要求也愈加增高,在服装上,对其质量和样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服装设计是多数中职学校的重要课程,所以中职学校也更注重服装设计。本文主要讲
江苏省自2005年就开始了新课改教学,高中語文课程由此进入新的阶段。笔者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经典诗文的教学价值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并探讨如何实施经典诗文阅读。  一、学习经典诗文的价值  首先,学习经典诗文能提升语文能力。经典诗词是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学生只有认真学习经典诗词,才会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鉴赏中华语言艺术的精华,奠定深厚的语言底蕴。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使用
【正】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第33号元素砷是拉丁语arsenicum的译音,它是来自于古希腊、罗马对雌黄(As<sub>2</sub>S<sub>3</sub>)的称呼。西方的化学史家们一般都认为最早从化合
近年来,随着电力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但长期以来,值班人员在自动化、智能化的麻痹之下,应急处理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学习过程和学生体验,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的导入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为运用,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
2016年9月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终于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體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在此基础上,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