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其次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此即教书育人德为先。只有这样,才能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发展学生的智能水平,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的实践,谈谈如何在《历史与社会》课渗透德育的体会。
一、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1.教材与德育
根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就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通过课堂教学知识的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德育穿插在学习之中。
2.教学与德育
《历史与社会》课与别的学科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与结合点,进行自然渗透,切忌长篇大论。
首先,求真忌假。《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涉及历史方面的内容,必须完全尊重史实,让学生学会辨别事物的真假,才能在生活中健康成长。其次,求实忌空。渗透德育要落到实处。现行的教材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如在家可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教育;在学校可进行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的教育;在社会上可进行公德和文明礼貌教育。再者,求正忌偏。在历史教学中特别重要的,是评价要一分为二。用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3.活动与德育
精心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同時在模拟的活动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德育。
二、 运用多种方法,拓展德育空间
初中《历史与社会》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个故事、一个人物都可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那么,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德育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适时接受德育教育呢?
1、故事教育法
因课堂时间有限,故事情节不能过于铺张,当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时,教师要适时的因势利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历史知识和思想教育相辅相成。比如讲《史记》可以先讲述司马迁“隐忍苟活”,为完成不朽著作,抛弃个人荣辱,发奋著书,终于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讲《本草纲目》可以先讲述寻遍千山觅草药,为祖国医学历尽辛劳的李时珍,在27年中,走遍大江南北,终于写下近200万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这些民族的精髓,似甘露滴入学生纯洁的心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激发他们在学习中树立勤奋好学、锲而不舍的精神。
2、形象直观教育法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鲜明的、生动形象的视觉情景能唤起人们的情感。教师平时应多积累一些历史方面的图片、挂图、资料等,教学时采用图片、挂图、录像、幻灯等,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与社会》课知识掌握得深刻透彻,而且更能激发他们的思想情感。
3、推敲语言、创造情境教育法
健全的人格,健康向上的思想意境,不能单靠空洞的说教来培养、历史知识本身叙述的就是十分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上的爱国运动和杰出人物的活动,构成了一幅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这就决定了《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应当通过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的事实,并用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讲述以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创造具体的形象情境,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
三、 优化课程实施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个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贯彻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贯彻课程理念是实施《历史与社会》的首要条件,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才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教师应该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就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对后进生,教师要更加关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实行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测试,按照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
2.改革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特色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1)突出“育人为本”的特点
《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体现了“以育人为本”而不是“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因此。我们要以课堂为主渠道,不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加强《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德育功能,教师除了更新观念外,还要改进教学方法,既要突出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配合教材渗透德育教育,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
(2)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
我们提倡创建更多的教学模式,以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3.改变观念,创设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这个“新”字,不仅是课堂形式要新,更重要的是如何开拓新思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做到这些,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创设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面带微笑,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有时,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难以回答的,有的学生掌握现代化工具的熟练程度甚至超过教师。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融会贯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1.教材与德育
根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就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通过课堂教学知识的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德育穿插在学习之中。
2.教学与德育
《历史与社会》课与别的学科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与结合点,进行自然渗透,切忌长篇大论。
首先,求真忌假。《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涉及历史方面的内容,必须完全尊重史实,让学生学会辨别事物的真假,才能在生活中健康成长。其次,求实忌空。渗透德育要落到实处。现行的教材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如在家可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教育;在学校可进行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的教育;在社会上可进行公德和文明礼貌教育。再者,求正忌偏。在历史教学中特别重要的,是评价要一分为二。用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3.活动与德育
精心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同時在模拟的活动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德育。
二、 运用多种方法,拓展德育空间
初中《历史与社会》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个故事、一个人物都可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那么,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德育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适时接受德育教育呢?
1、故事教育法
因课堂时间有限,故事情节不能过于铺张,当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时,教师要适时的因势利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历史知识和思想教育相辅相成。比如讲《史记》可以先讲述司马迁“隐忍苟活”,为完成不朽著作,抛弃个人荣辱,发奋著书,终于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讲《本草纲目》可以先讲述寻遍千山觅草药,为祖国医学历尽辛劳的李时珍,在27年中,走遍大江南北,终于写下近200万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这些民族的精髓,似甘露滴入学生纯洁的心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激发他们在学习中树立勤奋好学、锲而不舍的精神。
2、形象直观教育法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鲜明的、生动形象的视觉情景能唤起人们的情感。教师平时应多积累一些历史方面的图片、挂图、资料等,教学时采用图片、挂图、录像、幻灯等,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与社会》课知识掌握得深刻透彻,而且更能激发他们的思想情感。
3、推敲语言、创造情境教育法
健全的人格,健康向上的思想意境,不能单靠空洞的说教来培养、历史知识本身叙述的就是十分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上的爱国运动和杰出人物的活动,构成了一幅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这就决定了《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应当通过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的事实,并用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讲述以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创造具体的形象情境,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
三、 优化课程实施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个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贯彻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贯彻课程理念是实施《历史与社会》的首要条件,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才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教师应该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就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对后进生,教师要更加关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实行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测试,按照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
2.改革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特色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1)突出“育人为本”的特点
《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体现了“以育人为本”而不是“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因此。我们要以课堂为主渠道,不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加强《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德育功能,教师除了更新观念外,还要改进教学方法,既要突出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配合教材渗透德育教育,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
(2)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
我们提倡创建更多的教学模式,以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3.改变观念,创设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这个“新”字,不仅是课堂形式要新,更重要的是如何开拓新思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做到这些,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创设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面带微笑,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有时,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难以回答的,有的学生掌握现代化工具的熟练程度甚至超过教师。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融会贯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