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这必将给学艺术的学生带来变化。艺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对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计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一、 艺术创新教育的内涵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淘汰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它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
二、艺术创新教育的内容
艺术创新教育的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解放思想和创新激情。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也指出,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思维是产生于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产生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浸沉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本护照”中的“事业心与开拓精神”或彼德·圣吉“五项修炼”中的“自我超越”境界。
三、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一)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
淡化专业界限,实行专业交叉与整合我们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对原有专业进行梳理,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整合优化现有专业,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积极发现市场热点,实行专业间的交叉,积极创建新专业。
(二) 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复合型的人才知识结构是新世纪的需求,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应充分体现这个需求。首先要形成较宽的课程平台。艺术课程、人文课程、工科课程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能够在较宽的课程面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是专业课程设置应强调系统性、互通性,强调专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便于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相邻专业知识。第三是加大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最后,课程体系各阶段教学重点突出。我们在课程体系上实行纵向三段、横向两块的课程体系设置方式。纵向三段是指一年级大基础培养;二、三年级分专业培养;四年级面向市场培养三个层次分明的阶段;横向两块是把课程模块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两大块,实行并行设置,呈现由低到高渐进发展的两条线。在这两块中强调理论课程注重联系实践,实践课注重验证理论。
(三)鼓励学生选修第二学位,实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增强综合竞争力
我们利用学校的二学位机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主修一个学位外,还可以利用小学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另一个学位的课程,取得第二学位,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将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四)建立系统的课程链条,增强课程的系统性
学校应加强主干课程建设,可以设立以主干课程为主的课程环节,每个课程环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课程链条,完成知识的系统培养。在课程环节的组成上以一门主干课程为中心,若干基础课程、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为辅助,形成以一个主干知识点作统帅,其它知识点作支撑的课程模式。
(五)加强实践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行艺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架起艺术和技术重新统一的桥梁,填补艺术创作和物质生产、体力劳动和精神价值之间的鸿沟”,“它所培养的新型艺术师应该集艺术家和舞蹈或者音乐大师于一身,既有艺术家独立的创作才能又有大师娴熟的技艺”,这些教育思想在今日仍然适用。重视实验教学,建立多个实验室,以艺术实践和各种专业技能实践为主,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艺术实践中去。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艺术产业与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已是刻不容缓。艺术需要全面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这就决定艺术教育必须与基础教育紧密配合,并拓宽学科视野的广度向培养具有思想张力的创造型人才的目标进发,使艺术教育更好的适应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 徐迅.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教学主线[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2(1).
一、 艺术创新教育的内涵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淘汰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它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
二、艺术创新教育的内容
艺术创新教育的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解放思想和创新激情。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也指出,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思维是产生于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产生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浸沉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本护照”中的“事业心与开拓精神”或彼德·圣吉“五项修炼”中的“自我超越”境界。
三、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一)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
淡化专业界限,实行专业交叉与整合我们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对原有专业进行梳理,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整合优化现有专业,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积极发现市场热点,实行专业间的交叉,积极创建新专业。
(二) 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复合型的人才知识结构是新世纪的需求,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应充分体现这个需求。首先要形成较宽的课程平台。艺术课程、人文课程、工科课程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能够在较宽的课程面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是专业课程设置应强调系统性、互通性,强调专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便于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相邻专业知识。第三是加大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最后,课程体系各阶段教学重点突出。我们在课程体系上实行纵向三段、横向两块的课程体系设置方式。纵向三段是指一年级大基础培养;二、三年级分专业培养;四年级面向市场培养三个层次分明的阶段;横向两块是把课程模块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两大块,实行并行设置,呈现由低到高渐进发展的两条线。在这两块中强调理论课程注重联系实践,实践课注重验证理论。
(三)鼓励学生选修第二学位,实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增强综合竞争力
我们利用学校的二学位机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主修一个学位外,还可以利用小学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另一个学位的课程,取得第二学位,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将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四)建立系统的课程链条,增强课程的系统性
学校应加强主干课程建设,可以设立以主干课程为主的课程环节,每个课程环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课程链条,完成知识的系统培养。在课程环节的组成上以一门主干课程为中心,若干基础课程、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为辅助,形成以一个主干知识点作统帅,其它知识点作支撑的课程模式。
(五)加强实践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行艺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架起艺术和技术重新统一的桥梁,填补艺术创作和物质生产、体力劳动和精神价值之间的鸿沟”,“它所培养的新型艺术师应该集艺术家和舞蹈或者音乐大师于一身,既有艺术家独立的创作才能又有大师娴熟的技艺”,这些教育思想在今日仍然适用。重视实验教学,建立多个实验室,以艺术实践和各种专业技能实践为主,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艺术实践中去。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艺术产业与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已是刻不容缓。艺术需要全面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这就决定艺术教育必须与基础教育紧密配合,并拓宽学科视野的广度向培养具有思想张力的创造型人才的目标进发,使艺术教育更好的适应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 徐迅.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教学主线[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