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左宗棠的一场笔仗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guo3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克南京后的“欺君冒赏”


  攻克南京以后,洪秀全在此之前早已死亡的消息湘军一进城就知道。他们把洪秀全的尸体挖出来,焚烧,挫骨扬灰。那接下来要抓的人,李秀成,一定要抓住;洪仁玕,一定要抓住;比这两人还重要的就是幼天王,洪秀全的儿子,也一定要抓住。
  幼天王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本身没什么能力,书也读得一般,领导能力,具体做事情的能力,也不是很强,文化程度也不高,这些从他后来在湘军营中写的供词可以看出来。但是他的重要性,跟他的能力、才气无关,只要他这个人在,他就很重要。为什么这样讲呢?虽然攻破了南京,但是当时浙江、安徽、江西以及河南这些地方的太平军、捻军,还有几十万人。南京攻破以后,天王病死,这些人群龙无首。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大家推荐他为首领,以他的名号作号召,继续与清军作战,这个事业还可以继续下去。幼天王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所以他到底是死是活,这是在攻克南京的奏折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北京很想知道,幼天王的下落到底如何。
  幼天王当日的情况,我们看后来李秀成的供状可以知道。六月十六日湘军破城之后,晚上李秀成带着幼天王,由被炸药轰破的城墙缺口一冲而出。他们当时也就带了两三百人。冲出去之后,又陷入湘军的包围,李秀成就将自己的坐骑让给幼天王,两人分头往外冲,幼主在一些人的拥护下,骑着马就冲出了重围,李秀成反而落了单,最后一个人躲在山上,被老百姓发现,扭送到湘军那里。幼天王冲出去以后,做了一些乔装,譬如将头发烫成卷,伪装成洋人,一路上经过了江苏、安徽,最后被太平天国的一个高级将领黄文金接到了浙江湖州,在那儿停顿了下来。
  这是李秀成记载他怎么冲出去的,但是曾国藩在城破之后的奏折里,却是这样讲的:“据城内各贼供称……城破后,伪幼主积薪宫殿,举火自焚。”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仔细的人,按常理,他碰到这种需要认真鉴定的情况,不会这么断然,表现的态度不会这么肯定。毕竟这是一般的太平军士兵的供词,他们有很多连幼天王什么样子都没见过,而现在幼天王身边的人他没抓着,尸体也看不见。促使他在这个问题上大胆假设不去求证就上了奏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幼天王的存亡关系到湘军现在的名誉,以及实际的封赏。城破之后,北京立即就封了四个爵位给湘军,然后全军都会有按等级按功劳排列的奖赏。这些奖赏都已经在按部就班地发放。主要的任务完成了,“次第荡平”,“歼除元恶”。“次第荡平”就是将太平军占据的重要城市全部克复,“歼除元恶”就是将为首的人或者抓了或者杀了,或者他们自己因为各种原因死掉了。现在“次第荡平”是没有错,可是这个“歼除元恶”,是不是歼除净尽了呢?要说幼天王真是逃出去了,那么歼除元恶的任务就没完成,那发奖是不是要推迟一下呢?不然颁奖晚会开完了,又传出幼天王号召大众东山再起,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可是曾国藩要是實事求是,不去报告幼天王的下落,那么这些奖赏和荣誉就要等一阵才能真正地发放下来。可是这会儿的湘军最兴奋最紧张最刺激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既然能够进到南京城内,上到将领下到士兵,更多的想法就是能捞一点钱财,早一点享乐。这时候还要他们认真地去追剿,仔细地核查,就很难做到。所以曾国藩就犯了一次“欺君冒赏”的错误,他想侥幸过关。

左宗棠的发难


  可是天底下明眼人多啊,南京之外,就不止一个人收到线报,说幼天王从南京逃出了。只是情报比较多,一会说他出现在安徽,一会说他出现在江西,一会说他到了浙江,一会又说他到了广东。但是有一个人,比较认真地考察了各种情况,最后总结了一道确切的情报,向北京上了一道奏折,来指斥曾国藩,说他虚造军情,这个人就是左宗棠。他在七月六日上的奏折里面是这么讲的:据从南京逃出来的难民供称,伪幼天王六月十六日夜从南京逃出,六月二十一日到了东坝,然后二十六日由太平天国的忤逆黄文金迎入湖州。湖州在浙江境内,是左宗棠辖内,他的军队控制着浙江,所以他这个情报是十分准确的。唯一不太确定的就是,具体逃出的地点以及逃出的方式。但是有一点明确无疑,幼天王没死,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然后他又说:现在江苏、浙江两地,残余的太平军还有十多万人,万一他们打着幼天王的旗号,来号召其他的太平军将士,都往这个地方集中,或者重新开战,那么这危险就很大,对于巩固胜利果实也有危险。
  奏折一上去,曾国藩就受到了非常严厉的批评:说曾国藩前面所说斩杀净尽全不可信,令曾国藩速行查明真实的情况,到底逃出多少人,沿途防范的官兵应该负什么责任,受什么处罚,也让曾国藩一一报上来。
  曾国藩接到这个谕旨,再看看左宗棠写的奏折,脸上一下就挂不住了。关键的是,让曾国藩查明到底逃出多少人,这好办点,但让他处罚防范不力的官兵,就很难办。刚刚经过这么辛苦的战争,就要沿途的将士受到处罚,曾国藩绝对不愿意这样。士气受不了这个摧折,而且如果真的实行惩罚,进行更详细的调查的话,会调查出更多玩忽职守的事件。要是将这些情况都汇报上去,说不定前面颁下的一些奖赏都会被收回。所以他不能同意。但谕旨里指出的虚报幼天王烧死,防守不力,这都是事实。他要反驳这个命令,就只有用不讲理的方式,也就是湖南人经常用的一个词——霸蛮。
  我们先看着曾国藩是怎么霸蛮的。当然,他不能直接对着军机处、对着皇太后的懿旨去霸蛮,唯一可以针对的,就是左宗棠的奏折。只有使劲挑左宗棠奏折里面的毛病,小数字上的毛病,行文措辞上的毛病,才会稍微减轻一点自己心理上的自责。左宗棠说从南京逃出来的太平军至少有数百人,也有人说是数千人,曾国藩就抓住这句话挑毛病。他说从南京到广德,层层驻兵,处处设防,而且设防的这些人,像驻扎句容的刘铭传,驻溧水的王可陞,驻建平的李榕,驻东坝的郑魁武,都是“晓事不欺”之人,办事可靠,认真负责。他们给我的报告没有一个字讲到这一路上有数百太平军逃出来了,更没有数千人。现在左宗棠仅仅根据难民的话,就说有逃出数百甚至数千,绝不可信。针对幼天王逃出,谕旨说要惩罚沿途上的将领士兵这一条,曾国藩说,我军入南京后,终日巷战,从下午到夜里都是跟太平军巷战,先要将城内的太平军搜剿一空,所以没有人专门防守。既然没有专人负责的话,要惩罚防范不力的将士,就无从说起。他说,实在不行,你就处罚我。当然他知道朝廷对他一言一动都很慎重,他这么说,明显就是倚老卖老,摆老资格,耍无赖。

朝廷的态度


  经过曾、左这么一番辩论,皇帝又下了一道谕旨:“朝廷于有功诸臣,不欲苛求细故,该督(左宗棠)于洪幼逆之入浙,则据实入告,于其出境则派兵跟追,均属正办。所称‘此后公事仍与曾国藩和衷商办,不敢稍存意见’,尤得大臣之体,深堪嘉尚。朝廷所望于该督者,至大且远,该督其益加勉励,为一代名臣,以副厚望。”表面上,再没有点曾国藩的名,前面说的追究底下人的责任也不提了,这个事情就过去了。但是“朝廷于有功诸臣,不欲苛求细故”,说的就是曾国藩。曾国藩现在是功劳最大的人,有功诸臣里面的头把交椅,朝廷因为你有功,所以不去苛求这些小事情。——但其实幼天王这样的大事情,怎么能叫细故呢?所以圣旨里面这句话就是反着说:本来这么严重的一个错误,曾国藩是应该受到处罚,但是念你有功,算了,咱们下次再说。接下来洋洋洒洒一段,全是对左宗棠讲话,表扬左宗棠,称赞他“尤得大臣之体”,言外之意就是说,曾国藩不够有大臣之体。更厉害的是最后一句,对左宗棠成为一代名臣有厚望。从道光朝以来,数十年间,表扬大臣的圣旨不少,但是出现这样的句子,这是唯一一次。曾国藩一生还没有受过这种表扬,而这一次左宗棠跟他吵了一次架之后,反而受到这种表扬,尽管没有明着说曾国藩的不是,但是朝廷对曾国藩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摘自《湘军崛起》)
其他文献
从秘鲁的德奎利亚尔到埃及的加利、加纳的安南、韩国的潘基文,再到古特雷斯,联合国秘书长人选一般在各大洲间轮流出人担任。世界各大洲都有份,而且一般不超过两届。鲜为人知的是,这一“规矩”是中国人创立的,它源于1981年联合国秘书长选举……  曾长期由西方小国占据  从联合国成立直到1981年,共产生过4位秘书长。他们是挪威的赖伊、瑞典的哈马舍尔德、缅甸的吴丹、奥地利的瓦尔德海姆。其中,缅甸的吴丹是因哈马
随何率领使团来到六县,请求面见九江王英布。请谒递上去,已经过了三天,依然没有回音。  英布有他的打算,他打发掌管宫廷饮食的太宰去做接待,每日好酒好菜款待,就是不提见面的事。随何是机灵的人,看穿了英布的心事,他拖不起,等不得,决定打开天窗说亮话,直接对太宰挑明说道:“大王之所以不见我随何,一定是因为大王以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对局势的走向,尚未了解得清楚。为大王呈说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正是我到九江来
拿破仑为什么会获胜?我们如何解释?  第一,他的胜利来自他的年轻与健康。他有一个能忍受长途骑马而不知疲倦的身体。他能在任何时候入睡,也能在他愿意醒的时刻醒来;他有个能消化任何食物的胃,在食物缺乏时也毫无怨尤;他还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知道如何安排一切。  但是,他在27岁年富力强之时就爬上统帅地位,并挥舞着毫无限制的独裁权杖,这应归功于革命。只是由于平等的新思想逐渐传播,人们更加重视人的能力而不是
一士子跟随王阳明学习,他头回听到“良知”这个词,不知是何意,突然起来问道:“‘良知’是什么东西?是黑的?还是白的?”弟子们都哑然失笑,这士子惭愧得面红耳赤。阳明先生不紧不慢地说:“‘良知’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的,它的顏色正是红色。”一句话说得众弟子都笑起来,而士子稍一愣怔,明白过来宗师的意思,也搔搔头跟着大家笑起来。诚然,知道惭愧,就代表还有“良知”啊。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又一次点亮了国产动漫的高光时刻。哪吒父亲李靖的原型是唐初名将李靖。他是民间传说中的不败战神,而历史上真实的他,则是一个知进退,懂得把个人奋斗与历史进程、低调做人与高调做事完美结合的成功典型。高调做事  李靖是个有事业心的人, 当时的朝廷政要们,见李靖既 有凌云壮志,又脚踏实地,都对他颇加赏识,悉心指点。李靖的舅舅——隋朝大将韩擒虎,教会他一身武学兵法;主管人事的吏部尚书牛弘,
现阶段,日本置身于亚太地区权力、利益和观念的三元结构框架下,并陷入“安全美国、经济中国”的“二元依赖困境”中,如何将三者进行有机连接,制定符合本国角色定位、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对外政策是其外交的核心议题。具体到对华政策领域,一方面,日本以强化在经贸领域的中日合作,作为因应美国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B计划”;另一方面,安倍政府希冀借助制度制衡,在对华合作中既分享中国的经济红利,又在制度规则上对华形
港湾的锋芒甚至一度盖过了华为——李一男曾自负地宣称港湾在多个产品领域先后创造多项国内、业内第一……华为员工一直不服气,认为港湾之所以能迅速推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是由于李一男带走了华为的技术机密、挖走了华为的顶尖研发人才……华为设立了“打港办”,过去华为不关注的一些百万元小单,现在只要港湾参与竞标,华为都势在必得,甚至对客户采用零价格送设备的残酷手段    “如果不能打败它,就收购它吧。”  固执己
三大特征  国民党在孙中山逝世之后,派系便逐渐兴起。但是桂系和其他各派系相比,则另有其特征。  第一個特征,桂系不是在党内生成的。国民党内其他派系,都是在党内寄生长大的,党是他们的胞母,脱离了党,他们便无法生存了。桂系则不然。它发端于一个单独发展的地方武力。这武力发展的经过,事实上与山西的阎锡山,东北的张作霖,没地皮的冯玉祥,云南的唐继尧和龙云,湖南的唐生智,四川的刘湘、邓锡侯、杨森,乃至后来新疆
乾隆年间,江苏常熟有座“恬裕斋”藏书楼,楼主瞿进思学识渊博、文采出众,但他漠视功名,惟倾情读书、藏书,是远近闻名的“书痴”。他读书前要洗面更衣、净案焚香,在集市遇到心仪的典籍,必不惜重金买下。有一回,他在书摊见到一套宋版《两汉书》,摊主要换一套宅子。结果,瞿进思真的用祖宅换了回来,“一套宅换一套书”在当地传为奇谈。  《铁琴铜剑楼书目》记载:1765年6月的一天,“恬裕斋”楼下茶肆来了4位衣着华丽
历史上最有情怀的辞职信是谁写的?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写的。  陶渊明说起来是个“官三代”。他四十一岁归隐,写了辞职报告。这辞职报告很有名,流传到今天,即《归去来兮辞》。他说“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什么叫出岫、知还?这山有一山洞,这云自然而然就从山洞里钻出来了,鸟飞累了就知道回家。他觉得自己为官太累,虽然官不大,但也觉得官场上不好玩,四十一岁就告老回家了,回家以后还活了二十二年。六十三岁,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