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出事理性说明文的逻辑味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huan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题呈现】
  2017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及相关论述题如下:
  理性思维(12分)
  你的朋友是否曾经就某个问题来征求你的意见?如果是的话,你也许已经通过逻辑的方式来帮助他理解问题了。也许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你这样做其实就是在用理性思维的技能帮助朋友。理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和作出判断时使用推理和逻辑。下面就来谈谈一些理性思维的技巧。
  类比与对比
  当你想要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时,就需要用到类比和对比的技能。类比是指找出相似性,即共同特征。对比是指找出不同点。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事物能帮助你发现一些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
  应用概念
  应用概念技能就是要用有关某一情况的知识来理解另一种相似的情况。如果你能把原来的知识活用到另一种情况,这表明你已经真正理解了这个概念。在考试时,即使题目和原来课堂上讲的不完全一样,你也可以用这个技巧来应对自如。
  理解图标
  教科书中的图表、照片和地图能帮助你理解课文,这些插图形象地显示了某些过程、位置或者想法。理解图表技能可以帮助你从这些视觉元素中学到知识。要理解一张插图,必须多花一些时间仔细看插图和附带的所有文字信息。插图的说明含有图中的重要概念。图注指出了图中的关键部分。而图例则说明了图中各种符号的含义。
  因果推断
  如果一个事件能导致另一个事件发生,那么就说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果推断技能就是要判断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例如,如果你发现皮肤上起了一个红肿块并且发痒,你就可能推理出这是被蚊子叮咬的。蚊子叮咬是因,肿块是果。
  但是有一点很重要——不能光凭两个事件一起发生,就判断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科学家会通过实验或者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因果关系是否存在。
  归纳
  归纳是指根据局部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能。要作出正确的归纳,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就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你在买葡萄时就可以试着使用归纳技能。先拿几颗葡萄来尝一尝,如果都很甜,就能归纳出所有的葡萄都是甜的——这时就可以放心地买上一大串了。
  作出判断
  作出判断就是评估某件事情的好坏对错的技能。例如,在你决定吃健康食品或在公园里捡起一张废纸时,就用到了判断。作出判断前,需要全面地考虑到事情的正面与反面,并明确自己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标准。
  (选自美国初中理科教材《科学探索者·环境科学》)
  [链接材料一]
  理性思维是人类大腦对感性认识进行整合、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去粗取精,抓住事物的关键和内部联系,从而更加深刻、正确地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
  [链接材料二]
  师:范进中举后,哪些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生7:范进中举之后,胡屠夫、张乡绅、众乡邻等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巴结范进,前倨后恭,是社会上趋炎附势、庸俗势利小人的代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的本性是造成他们“变”的根本原因。
  师:范进中举后,周围人物的言行发生了变化,前后对比鲜明,形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生8:哦!我明白了!《儒林外史》写其他人物时,也用了对比手法,也是为了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范进中举》教学片段)
  13.阅读“链接材料二”,同学们回答问题时,用到了哪些理性思维技巧?请作分析。(4分)
  【考点搜索】
  阅读材料《理性思维》非文学类作品,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求考生能综合比较、分析、归纳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结论。这类题考查考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要求考生结合文本与链接材料提出自己看法,并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在论述中能自圆其说的考生能取得较高的分数。
  【答题误区】
  一、文体不明
  阅读材料是事理性说明文,而试题要求写议论性文字,这看似出人意料,却又没有违和感,为什么?因为逻辑性是事理性说明文与议论性文字共有的。所以,对于这篇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以及论述题的解答,考生如果没有遵循两者之间的义理,而是太注重程序性知识,比如说明中心、对象、特征、顺序以及方法等等,就会犯表述牵强、切题偏颇的大错。
  二、论点错误
  考生在回答“哪些理性思维技巧”时就是提出了袖珍议论文的论点。论点要鲜明,前提是准确。考生好不容易辨识了需要写议论性文字答题后,通常论点会出错误,尤其是有想法的学生,因为他们自己去想答案了,脱离了阅读的文本。
  三、无理无据
  “请作分析”考查考生对论点的论述能力。当前的语文教材多按主题来编排单元,淡化文体知识,教学侧重义理。此外,中考对作文的要求也是“文体自选”,因而很多考生文体意识淡薄。作文与阅读是相连的,反映在阅读上,考生很少会考虑参照文体体式答题。论述过程要由议论方法支撑,理是讲道理,据为摆事实,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没有章法,缺乏服人力度。
  【答题指引】
  一、文体明确
  针对这一论述题,考生须从义理角度感受逻辑性,答题时要切换到议论文模式。所以,考生要明确议论文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如:议论文是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来论证观点;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议论文以理服人,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二、观点精准
  考生答题是戴着镣铐跳舞,论述题看起来自由,其实背后都有严格的动作规定:答题依据必须参照考题提供的阅读文本。该题的“理性思维技巧”并非泛指,而是特指前半部分选自美国初中理科教材《科学探索者·环境科学》里的材料,所以有关“理性思维技巧”的观点应锁定归纳、类比和对比、因果推断、应用概念等。   三、贴近链接
  解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论述题,要求考生具有“纵横捭阖”的能力。这是建立在链接材料的平台上的。一般情况下,考生对联系或引用材料的度的把握不大,这时候细读揣摩题目要求是敲门砖。这一试题指向性明确:“链接材料二”。这是题目要求的一个部分,其在题目的整体要求中担任怎样的分工?“请作分析”要求考生围绕观点论述,那么链接材料就是作为事实论据,提供摆事实的论证方法的。
  四、论证严密
  如何在观点、事实论据的基础上有逻辑地讲道理?结合“链接材料二”、观点的概念以及《范进中举》小说的文体特征来说理是途径。比如生7对胡屠夫、张乡绅、众乡邻等人的表现进行了归纳,这是指根据局部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能。因为小说中的人物一般均是典型个案,他们反映的应该是普遍阶层的群体众生相,从文中三类人身上可以推断出社会上存在许多趋炎附势的小人。
  【参考答案】
  同学们的回答综合运用了多种理性思维的技巧。例如:(1)使用了“归纳”的理性思维技巧。如:生7将胡屠夫、张乡绅、众乡邻等人的表现进行归纳,进而推断出当时社会上存在许多趋炎附势的小人。(2)使用了“类比和对比”的理性思维技巧。如:生7将胡屠夫、张乡绅、众乡邻等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了对比,找到了相似點。(3)使用了“因果推断”的理性思维技巧。如:生7从众人前倨后恭的表现,推断出他们态度变化的原因。(4)使用了“应用概念”的理性思维技巧。如:生8将老师课堂上总结的知识,进行了灵活的迁移。(4分,答出两种技巧并分析合理给4分。学生回答涉及其他理性思维技巧及例子,分析合理即给分)
  【备考策略】
  一、确定论点
  论点依据题目要求,结合阅读文本的内容综合概括而确定。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指示型,即文本中的一个现成的句子表达的观点;另一种是包孕型,即融会在行文之中,须经过全文浏览归纳后才能得出。指示型论点出现在文本标题、开头点题、中间过渡以及卒章显志处;包孕型论点可以通过提纲挈领拎出来,也可以追根溯源推导出来。备考时,考生须对此有一定的了解。
  二、辨析论据
  论据一是来自阅读文本,二是源于考生的课外拓展。它分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名人轶事、历史事实、新闻现象与统计数字等;理论论据包括经典著作、权威言论,以及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公式等。另外,考生常常会混淆记叙文的叙述与议论文的事实论据,其实两者容易区别:前者详尽、形象,以情感人;后者围绕论点简明扼要,以理服人。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区别。
  三、品味论述
  解答非连续性文本论述题用到的袖珍议论文,篇幅极短,结构极简,常采用提出论点、摆事实、讲道理模式,或者采用分论点的阐述方式。要让摆事实与讲道理严密结合,显现逻辑性,教师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学生可看点哲学、历史书,多接触新闻热点评论,多思考身边的日常现象。
  (责任编辑:陆姹妮)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及问题导学水平,对学生学习有不可忽视的效用:妙在这一问,可激活学生思维,凸显课堂闪光点;反之,败在这一问,往往会误导学生思维活动,甚至影响课堂全局。  笔者在暑期远程研修活动中,观摩了一节山东省优课《邓稼先》(录像课),这节课的问题导学,可谓“喜忧参半”。  一、喜在何处:妙在这一问  喜的是教师的导学思路令人耳目一新。教师主要通过两个具有先导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
期刊
本文以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利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语文作业本》(以下简称《作业本》)中的学习任务,灵活设置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参与度与思维活跃度。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选文是多种类型的散文。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明确了该单元学习的目标:“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
期刊
摘 要: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一直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按理说考生对此应该驾轻就熟,但众多考生在答题时却因遗漏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或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点混为一谈而造成不应有的失分。要想规避这两种失分现象,唯有正其本,清其源,抓住小说的根本要素,明辨相关概念的内涵。  关键词:高考试题;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点;形象特点  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对小说一直比较青睐,而人物形象分析又是命题者无法割舍的一个
期刊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才子,在现代作家中,他的旧体诗词堪称一绝。他以诗人的气质遭遇乱世,以诗人的情怀突围苦闷。在郁达夫的散文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巧妙化用古典诗词的佳句和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可以说,郁达夫的散文具有民族特有的审美特性,充满着“诗情和画意”,
期刊
斯特林堡的短篇小说《半张纸》,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不过是在“半张纸”上记叙了一段普通人的生活。然而,多次阅读揣摩之后,斯特林堡巧妙的艺术构思从情节之“轻”中慢慢浮现。  一、他是谁  他是谁?是“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是爱丽丝的丈夫,是银行的旧职员。此外,斯特林堡没有向我们透露更多的信息。斯特林堡将他的一切剥离,最大可能地剪除了他与现实世界的身份关联。  他,指代的模糊
期刊
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储备?构建怎样的知识网络?拥有怎样的知识视域?我想这是每一个从事或者即将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你的知识储备丰富了,知识结构优化了,知识视域拓宽了,你的语文教学才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然而,我们当前的教师队伍,在知识储备与知识更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人生忧。以语言学科知识来说,尽管大学中文专业都开设语言学等相关课程,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
期刊
如果一所学校拥有杰出的教师,这就是一所杰出的学校。没有杰出的教师,这所学校就缺少杰出的关键因素。这从来都与方案无关,而与人有关。因为方案只有把教师身上最好的东西发挥出来的时候才算是答案。  ——托德·威特克尔  就是这段写在第一件事前的提示语,让我思潮微涌,触动了我心中沉静多年的一隅,引发购买此书一睹为快的冲动。  捧着这本书,做好啃艰涩理论的心理准备,计划每天一定要拿下10页的阅读任务,然而,这
期刊
笔者在教学韩愈的《原毁》一文时,学生提出困惑:文中“强者必悦于言,懦者必悦于色”,“强者”“懦者”,到底何“悦”之有呢?难道是“强者”“懦者”在韩愈的小测试中获得了身心的放松?好像未必——韩愈的此番测试并非愉悦身心的小游戏。难道是“强者”“懦者”在对“某士”的评价中窥到了大唐振兴的希望,并因此做起了中唐复兴梦?这样理解,好像又太过缥缈牵强。难道是“强者”“懦者”在对“某非良士”的微小问题的关注中“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在个人职业地位获得中的重要性使得教育补习服务也成为中国家庭的一种生活必需。影子教育的盛行反映了家庭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孩子的教育中。除了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影响,影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还反映了身处主流教育的学生获得教育资源与选择教育资源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学业成就获得,学生奔走在学校教育和影子教育之间。
  针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多数将视角放在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业成绩等结构性因素与影子教育的相关性上,对其作用的机制并未深入展开。其忽视了影子教育决策是一
摘 要:近两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将“叙事”手法(特色)作为考查内容,这一知识点对考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因此造成失分严重。这类试题的备考,可采用如下策略:纵向打通体裁壁垒,提升迁移能力;横向强化教材梳理,激活知识联系;提升临场应试素养,强化审题能力。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备考策略  2016年、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均对诗歌“叙事”手法(特色)進行了考查。一般意义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