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必须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显得尤其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大学生必需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意识与能力
作者简介:李玉宏,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201-02
近几十年,批判性思维教学在西方国家受到高度重视。众多的大学,甚至一些中小学纷纷设置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来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使这项工作制度化。在学术界,围绕批判性思维问题也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美国学者提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将决定生活质量及美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未来,美国政府为美国大学确定的一个总目标是要优先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提出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具有批判性思维、有效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大学生的比例有显著性增加。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对批判性思维教学的重视程度。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6年初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作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提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为此,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努力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大批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必须是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只有具备了一大批这样的人才,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繁荣才有一个可靠的保证。在市场经济中,竞争越来越激烈,个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必须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而批判性素质是现代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素质。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中重视学生批判性素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长期以来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只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我反省能力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相当薄弱,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有效的训练,结果是:一方面,不少学生习惯把从报刊、书籍、网络、电视、电影看到的东西当做是不变的科学真理、规律、定论和确切无疑的事实;而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就不加以深入分析和探究,缺乏独立思考精神,人云亦云。多拉豪威尔指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推动未来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要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批批合格人才,在高等学校中加强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西方研究学者把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形式分为三类:(1)设置单独的批判性思维教程;(2)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各类学科教育相结合;(3)通过隐性课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我国,目前各高校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都纷纷削减了总学时,在这种情况下,单独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可以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各类学科教育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这一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学习,使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强调自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要求用彻底唯物辨证论的观点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事物和人的认识绝对化。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有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要求,但这一点过去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因而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迫切需要注重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指在严格逻辑思维的前提下,对个人所认识到的知识、理论等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独到判断,从而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过程。它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批判性思维在开发智力、锻炼思维、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和首要的是要使他们具有批判性意识或精神。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封建社会的历史相当漫长,一方面,我们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另一方面,落后的封建糟粕也不少。由于汉朝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统天下,再加上宋朝朱熹对儒学的强化,儒学沦落为绝对化的教条,成为控制人们意志的工具。形成的一整套纲常礼教束缚中国人的手脚,禁锢着人们思想火花的迸发。几千年来,中国人恪守忠孝节义、纲常礼教,思想越发保守封闭,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顺从教条,长辈意志,长官意志。久而久之,凝聚为一种顽固、僵化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左右着人们的日常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生产方式。虽然现在是21世纪,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年代,思维更加解放,人们的思想意识越发活跃,但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太多,批判性意识不浓厚,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和创造性,阻碍改革开放事业。而市场经济要求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力。所以本文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要的和最关键的是让他们具有批判性精神和意识。有了批判性意识和精神,才有可能形成批判性能力。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和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真理观。要让学生明白,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真理和绝对的权威。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任何知识、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要养成敢于否定、敢于批判,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和精神。
第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开放性意识的培养。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思想也要不断更新发展。只有形成开放性的意识,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一个人如果思想教条与僵化,他就会墨守成规,甚至为旧事物辩护。个体只有形成思想开放的态度,才愿意多视角、多方位、系统地看待遇到的事物,并全力去澄清思想中产生的疑问。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首先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思考问题,拓宽他们想象的空间。 第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独立思考意识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经常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不要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人云亦云。
第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会促使学生勇于思考,勇于探索,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要求。现在有的学生受到各种消极的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个人主义突出,这必然影响到他们在实践中思考和探索的勇气,影响其批判性思维的发挥。因而,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当务之急。
第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坚持性和耐性。批判性思维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开展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有挫折也会有失败,更有压力和反对,没有任何人、任何社会愿意被批判、被否定。只有努力坚持才会有结果。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第六,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性与好奇心。作为一种内部驱动力,探究性与好奇心促使个体去发现、去探索,进行新的尝试。因而,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性与好奇心的培养不容忽视。
批判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训练,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理论联合实际,在课堂上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对现有理论、事物、现象进行分析,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理论、事物、现象作出独立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测和假设。然后,通过演绎方法证实或者否认提出的新假设或者推测。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还要注重社会实践,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参考文献:
[1]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楚渔.传统思维模式导致中国落后: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宋晋秀.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品质的教育理念.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9.
[4]黄朝阳.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研究.2010.
[5]顾明远.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人民教育.1997.
[6]华中师范学院教科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7]刘春杰.批判性思维和社会生活.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4.
[8]杜威.教育科学的资源;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意识与能力
作者简介:李玉宏,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201-02
近几十年,批判性思维教学在西方国家受到高度重视。众多的大学,甚至一些中小学纷纷设置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来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使这项工作制度化。在学术界,围绕批判性思维问题也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美国学者提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将决定生活质量及美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未来,美国政府为美国大学确定的一个总目标是要优先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提出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具有批判性思维、有效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大学生的比例有显著性增加。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对批判性思维教学的重视程度。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6年初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作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提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为此,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努力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大批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必须是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只有具备了一大批这样的人才,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繁荣才有一个可靠的保证。在市场经济中,竞争越来越激烈,个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必须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而批判性素质是现代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素质。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中重视学生批判性素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长期以来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只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我反省能力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相当薄弱,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有效的训练,结果是:一方面,不少学生习惯把从报刊、书籍、网络、电视、电影看到的东西当做是不变的科学真理、规律、定论和确切无疑的事实;而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就不加以深入分析和探究,缺乏独立思考精神,人云亦云。多拉豪威尔指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推动未来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要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批批合格人才,在高等学校中加强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西方研究学者把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形式分为三类:(1)设置单独的批判性思维教程;(2)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各类学科教育相结合;(3)通过隐性课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我国,目前各高校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都纷纷削减了总学时,在这种情况下,单独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可以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各类学科教育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这一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学习,使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强调自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要求用彻底唯物辨证论的观点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事物和人的认识绝对化。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有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要求,但这一点过去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因而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迫切需要注重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指在严格逻辑思维的前提下,对个人所认识到的知识、理论等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独到判断,从而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过程。它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批判性思维在开发智力、锻炼思维、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和首要的是要使他们具有批判性意识或精神。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封建社会的历史相当漫长,一方面,我们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另一方面,落后的封建糟粕也不少。由于汉朝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统天下,再加上宋朝朱熹对儒学的强化,儒学沦落为绝对化的教条,成为控制人们意志的工具。形成的一整套纲常礼教束缚中国人的手脚,禁锢着人们思想火花的迸发。几千年来,中国人恪守忠孝节义、纲常礼教,思想越发保守封闭,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顺从教条,长辈意志,长官意志。久而久之,凝聚为一种顽固、僵化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左右着人们的日常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生产方式。虽然现在是21世纪,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年代,思维更加解放,人们的思想意识越发活跃,但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太多,批判性意识不浓厚,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和创造性,阻碍改革开放事业。而市场经济要求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力。所以本文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要的和最关键的是让他们具有批判性精神和意识。有了批判性意识和精神,才有可能形成批判性能力。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和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真理观。要让学生明白,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真理和绝对的权威。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任何知识、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要养成敢于否定、敢于批判,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和精神。
第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开放性意识的培养。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思想也要不断更新发展。只有形成开放性的意识,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一个人如果思想教条与僵化,他就会墨守成规,甚至为旧事物辩护。个体只有形成思想开放的态度,才愿意多视角、多方位、系统地看待遇到的事物,并全力去澄清思想中产生的疑问。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首先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思考问题,拓宽他们想象的空间。 第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独立思考意识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经常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不要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人云亦云。
第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会促使学生勇于思考,勇于探索,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要求。现在有的学生受到各种消极的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个人主义突出,这必然影响到他们在实践中思考和探索的勇气,影响其批判性思维的发挥。因而,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当务之急。
第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坚持性和耐性。批判性思维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开展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有挫折也会有失败,更有压力和反对,没有任何人、任何社会愿意被批判、被否定。只有努力坚持才会有结果。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第六,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性与好奇心。作为一种内部驱动力,探究性与好奇心促使个体去发现、去探索,进行新的尝试。因而,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性与好奇心的培养不容忽视。
批判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训练,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理论联合实际,在课堂上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对现有理论、事物、现象进行分析,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理论、事物、现象作出独立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测和假设。然后,通过演绎方法证实或者否认提出的新假设或者推测。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还要注重社会实践,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参考文献:
[1]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楚渔.传统思维模式导致中国落后: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宋晋秀.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品质的教育理念.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9.
[4]黄朝阳.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研究.2010.
[5]顾明远.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人民教育.1997.
[6]华中师范学院教科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7]刘春杰.批判性思维和社会生活.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4.
[8]杜威.教育科学的资源;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