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我国农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正确理解和认识农村健康教育的作用,不断加强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对加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健康 困难和问题 建议
农民的健康问题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紧密相连,是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大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增强农民防病保健意识,不仅是解决农村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基本措施,更是提高公民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我国农村健康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农民受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距拉大。
由于长期形成的城市—农村“二元结构”,农民的健康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农村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面临巨大挑战。高强指出: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在农村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又加重了中国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难度。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劳动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在农村也不断增加,成为威胁农民健康的主要病种。中国农村出现了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严重疾病并存的状况。
2.农村卫生资源严重短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卫生服务水平低下。
由于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占全国人口总数71%的农村人口仅拥有全国卫生资源的20%,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卫生服务水平低下。以乡(镇)卫生院为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0%,无专业学历者多达36%。在贫困地区只有15%的乡(镇)卫生院能开展阑尾炎手术,有的甚至不能开展最简单的清创缝合手术。
3.农民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
农村有句话:“不怕穷,就怕病。”由于农民对医疗费用承受能力较差,疾病往往成为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而贫困又使疾病难以医治。据民政部统计: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二,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政府用于农村卫生的投资和事业费比例偏低。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改造及设备更新难以进行,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必要的经费投入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地方的农村卫生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乡村医疗队伍也不太适应农村的医疗需求,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二是体制改革滞后、运行机制不活。农村卫生机构布局不尽合理,资源总体不足和局部浪费的问题并存;乡(镇)卫生院上划县级政府管理工作尚未完成,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三是农村健康教育力量薄弱,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只有卫生系统的健康教育机构从事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机构只延伸到县,乡、镇不设健康教育机构。在各级健康教育机构中,有关农村健康教育的业务不多,人员少。同时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多数未受过专业教育,素质有待提高,基本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也很少开展,仅停留在宣传模式上。
二、开展农村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预防疾病能力的建议
1.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农村健康教育是科技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和科普工作计划,在地方财政和科普经费中设立专项教育经费,专门支持农村健康教育工作。
2.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健康教育。
建立健康教育知识宣传专栏,通过横幅、展板、讲座、义诊、咨询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法向广大居民宣传卫生科普知识,以重点人群的传染病基本预防知识宣传为主,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多种渠道,利用散发宣传单、宣传画、小册子和举办讲座、开展咨询、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通过卫生下乡、卫生进社区、进农村、进课堂等形式,大力宣传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性,使群众初步了解饮食常识、生活常识、疾病常识等内容,破除迷信,改变不良习俗,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与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知识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
开展适合学生成长特点的健康知识培训,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向家长宣传健康知识,着力倡导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提高城乡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
4.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对农民进行健康检查。
健康检查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健康体检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恢复健康、拥有健康、促进健康,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的开支,更好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使我们保持健康状态。很多人将健康体检视为可有可无,还有的人自恃身体好,对体检不以为然,其实健康体检是对身体健康状况的一次清查。现在很多人因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而看不起病,或者小病就自己治,大病才到医院去,这样往往错过了治疗的最好时机。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可消除农民“有病才进医院”的认识上的误区。应进一步强化农民对健康知识的认识,积极开展农民健康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各级专业机构和相关部门应针对农民的需求,结合卫生下乡、疾病调查等一切有利时机,利用口头教育、专题讲座、健康咨询、文字材料、橱窗、板报、展览、广播、电视等方式,开展有效的农村健康教育工作。
5.建立健康档案。
责任医生走家入户,为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有了健康档案,谁有病没病,有什么病,责任医生一看档案便一目了然。以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完善为抓手,动态掌握居民身体的健康状况,以及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水平的变化,实现连续性的健康和疾病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
[2]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
[3]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
关键词: 农村健康 困难和问题 建议
农民的健康问题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紧密相连,是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大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增强农民防病保健意识,不仅是解决农村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基本措施,更是提高公民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我国农村健康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农民受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距拉大。
由于长期形成的城市—农村“二元结构”,农民的健康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农村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面临巨大挑战。高强指出: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在农村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又加重了中国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难度。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劳动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在农村也不断增加,成为威胁农民健康的主要病种。中国农村出现了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严重疾病并存的状况。
2.农村卫生资源严重短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卫生服务水平低下。
由于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占全国人口总数71%的农村人口仅拥有全国卫生资源的20%,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卫生服务水平低下。以乡(镇)卫生院为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0%,无专业学历者多达36%。在贫困地区只有15%的乡(镇)卫生院能开展阑尾炎手术,有的甚至不能开展最简单的清创缝合手术。
3.农民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
农村有句话:“不怕穷,就怕病。”由于农民对医疗费用承受能力较差,疾病往往成为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而贫困又使疾病难以医治。据民政部统计: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二,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政府用于农村卫生的投资和事业费比例偏低。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改造及设备更新难以进行,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必要的经费投入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地方的农村卫生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乡村医疗队伍也不太适应农村的医疗需求,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二是体制改革滞后、运行机制不活。农村卫生机构布局不尽合理,资源总体不足和局部浪费的问题并存;乡(镇)卫生院上划县级政府管理工作尚未完成,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三是农村健康教育力量薄弱,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只有卫生系统的健康教育机构从事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机构只延伸到县,乡、镇不设健康教育机构。在各级健康教育机构中,有关农村健康教育的业务不多,人员少。同时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多数未受过专业教育,素质有待提高,基本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也很少开展,仅停留在宣传模式上。
二、开展农村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预防疾病能力的建议
1.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农村健康教育是科技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和科普工作计划,在地方财政和科普经费中设立专项教育经费,专门支持农村健康教育工作。
2.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健康教育。
建立健康教育知识宣传专栏,通过横幅、展板、讲座、义诊、咨询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法向广大居民宣传卫生科普知识,以重点人群的传染病基本预防知识宣传为主,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多种渠道,利用散发宣传单、宣传画、小册子和举办讲座、开展咨询、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通过卫生下乡、卫生进社区、进农村、进课堂等形式,大力宣传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性,使群众初步了解饮食常识、生活常识、疾病常识等内容,破除迷信,改变不良习俗,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与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知识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
开展适合学生成长特点的健康知识培训,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向家长宣传健康知识,着力倡导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提高城乡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
4.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对农民进行健康检查。
健康检查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健康体检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恢复健康、拥有健康、促进健康,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的开支,更好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使我们保持健康状态。很多人将健康体检视为可有可无,还有的人自恃身体好,对体检不以为然,其实健康体检是对身体健康状况的一次清查。现在很多人因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而看不起病,或者小病就自己治,大病才到医院去,这样往往错过了治疗的最好时机。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可消除农民“有病才进医院”的认识上的误区。应进一步强化农民对健康知识的认识,积极开展农民健康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各级专业机构和相关部门应针对农民的需求,结合卫生下乡、疾病调查等一切有利时机,利用口头教育、专题讲座、健康咨询、文字材料、橱窗、板报、展览、广播、电视等方式,开展有效的农村健康教育工作。
5.建立健康档案。
责任医生走家入户,为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有了健康档案,谁有病没病,有什么病,责任医生一看档案便一目了然。以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完善为抓手,动态掌握居民身体的健康状况,以及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水平的变化,实现连续性的健康和疾病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
[2]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
[3]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