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在反思中发展自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104740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的不断深入,作为参与教研活动的一名一线教师,我深感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了学校与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主动意识、过程意识及成长意识。对课程改革而言,它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对学校而言,它是保证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对教师而言,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该明白,再优秀的教师的课,成功总与遗憾结伴而行。即使在掌声和鲜花的背后,我们争做一个完美教育者的梦想也会再次破裂。试想,既然课堂教学的遗憾无法避免,那我们能做的毫无疑问就是使一次次课堂教学的遗憾不再重复。要实现这一点,我认为在教学中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要有效开展教学反思,就必须更新教师观念。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我发现一旦教师熟悉教材,就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一个政治教师一般要教2—3个班才满工作量,一个教案要讲几遍,但多次重复的工作易产生单调、枯燥的感觉,从而失去批判与反省的思考热情,教学活动与教学情境完全僵化。因而有责任感的政治教师要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走进校本教研,解读新课程,转变个人教育理念,以激情演绎、以理性驾驭教学。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政治教学中开展课前反思的几点体会。
  教学前反思指教师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分析,并作为调整性的预测,具有前瞻性。也就是说教师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课前预测,课堂中会出现哪些问题或情况,看哪些还需要调整或补充,教学效果会如何。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师教学策略。
  一、对学生主体的反思
  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要尊重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兴趣差异。现代课堂教学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师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来思考教学方式,通过如实了解学生需要、学生思想来选取学生熟悉有兴趣同时和教学又有衔接的问题,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体验。如:在教学《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一课,讲解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我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小品:《代沟》。
  人物:小西(高二学生),小西的妈妈(工人),小西的奶奶(退休工人)。
  情节:三代人一起逛商店买衣服,奶奶主张买省钱的,妈妈主张买物美价廉的,小西主张买休闲的、品牌的。三人各抒己见。
  学生评论:同一个家庭中的三代人,其消费观念之所以存在明显的差别,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过采用这种教学设计,学生在直观形象的事例中激发了思维火花,这样课堂也鲜活起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教材的反思
  教师课前教学设计必须研究教材,优化教材教学事例,与时俱进。政治学科时政性强,教师选择教学事例要尊重学生实际,选用精确性、时政性强的事例。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合理的情境中掌握观点,在现实的事例中运用观点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我引用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通过互联网与网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民意、问政于民的视频,作为开题的引入,便于学生更深切地理解和体会我党始终坚持的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三、对教学策略的反思
  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研究教学策略,解决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场景调控等问题。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法,进而构建师生平等的新型教学模式。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政治教学中,我们不仅应要求学生知之,而且应提高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之成为“好之者”、“乐之者”。例如,在讲授《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时,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多媒体展现情境(生活原型)—学生讨论发言(体验感悟)—教师引导(理论教学)—学生运用知识(回归生活)。
  情境一:自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外开放以来,数十万中国学生漂洋过海,到国外学习。但二十多年来,中国留学生学业完成回国的人数连一半都不到(显示数字)。
  情境二:展现近两年国家总体发展成就,以及北京、上海、天津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相继建立了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展示国家及各地区为归国人员提供的优惠条件。
  情境三:展示数据,近一两年,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办的企业是过去十几年的总和。
  结合观看的视频讨论(自由发言):
  1.为什么早期的大多数留学生不想回国?难道仅仅是思想方面的原因吗?
  2.近期,留学生归国创业成了热潮,形成“海归派”,是什么原因?
  3.你认为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哪些条件?
  针对这三个设问,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情境的体验与感受,这样以学生的直接生成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让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而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感悟人生,使教学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总之,一个经常并自觉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在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逐步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上海教育科研,2002.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吴效峰.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4.
  [4]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虽然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依然有很多课堂是只见老师不见学生,只是讲堂不是学堂,教师单打独唱,累得不轻。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觉得听课枯燥乏味无趣,上完课就忘记。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呢?  试想,如果每一位老师都像魔术师刘谦的话,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无法将注意力从老师身上移开。仔细研究刘谦的魔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刘谦吸引眼球的秘密:  第一,打破传统模式,拉近与观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让无数教师平静的心湖荡起了波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就自己做名师的梦想,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不断探索,大胆尝试,勤于总结,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在教改中的一些感悟。  一、解放学生,培养创造的主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逐渐取代了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重视分数的弊端在人们心目中依然根深蒂固。今天,人们过多关注
摘 要: 纵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领悟不够深刻,对课程改革要求掌握不够全面,在组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深刻的理解,找准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改进,以创新作为切入点,全面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成效。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手段 课前预习 探究合作 分层模式    新课程改革主要着力于教学
衣服用布料,房子用木料,说话、写文章也要有材料,即词汇。词汇是我们语言学习材料,是语言三大要素之一,犹如大厦之砖瓦,铺路之基石。语言没有它,就离岸缺水的鱼,没了屏障,也失去了意义。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词汇障碍,没有一定的词汇,想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语言学家Wilkins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
摘 要: 作者以自己在本校七年级任教时,对七年级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为缘起,通过对初中学生阅读特点分析及归因分析,从选择合理的阅读内容、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数学阅读策略的指导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变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学生数学阅读现状的实践策略,并根据实践研究对本课题的成效和反思作了梳理。  关键词: 数学阅读现状剖析 阅读习惯阅读对策    一、学生数学阅读现状剖析  1.学生
一、教学实例  夹着教科书走进课堂,我的心有一些激动和忐忑,不知道今天的这堂改革课的效果怎样。作为统计课老师,我授课的对象是电子商务专业高职四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商业法规、基础会计等大量的专业课,为《统计学原理》的学习奠定了专业基础。但是由于统计专业课程抽象,再加上我大多是以一言堂为主,学生很容易就感到枯燥乏味,缺少听课的兴趣。我看着教室那些恹恹欲睡的眼神,时常感到愧疚。怎样调动他们
摘 要: 语文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包括“语文知识”,它的覆盖面还有很多没有被发掘出来。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除了要准确而且科学地解读教材,还要结合语文课程建设来重新加以建构。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文本 解读能力    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好几年了,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新课标也在使用的过程中。一线的语文教师,对于新课标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原来备课是围着教参转,仔细琢磨教参的意图,领会教参描述的课文的重点,最后
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学生头脑灵活,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快,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得更为明显。早在2007年全国政协委员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就显示,当代学生们的价值观念,主流健康、积极向上,但明显显示出多元化趋势,且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对于价值取向的日趋多元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  一、价值观的多元化是时代
国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陈胜吴广的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在社会价值观念上实现的突破是极具颠覆性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阅读《史记·陈涉世家》,可依据历史背景,思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可结合作品描述,感受主人公的个性和灵魂;可透析敘事语言,琢磨《史记》特有的史家手笔……  要把每一个阅读者带入当时的情境,去感受当时的危机、奋起与风云变幻,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总以文章的情节为
摘 要: 形式主义最早起源于俄国,作为一个美学及文学理论学派别,形式主义致力于研究文学材料与其潜能实现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通过运用形式主义的蒙太奇手法,从叙事模式、叙事渠道、叙事主题三方面对《上帝也疯狂》进行评论。  关键词: 《上帝也疯狂》 形式主义 蒙太奇  作为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第一个主要流派,俄国形式主义于20世纪20年代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的两个学术团体中产生,对该学派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