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倾听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an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佐藤学博士认为学校是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学习的“公共空间”,每个孩子的学习权和尊严都应该受到尊重,各种各样的思考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应该受到尊重,这就是学校的“公共性”原理。[1]3基于这个原理,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要求师生具备宽容品质,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展现尊重学生的姿态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监督者和评判者,具有“高高在上”的威严。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以学习引导者和陪伴者的姿态走到每一个学生的身边。一方面,教师要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聆听学生发言,用温暖的倾听姿态,传递出“我愿意倾听你说话”的信号,这样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带给学生温暖安定的力量。另一方面,教师要关照到教室中的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关注全体,以保证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都能得到及时回应。尊重学生,需要教师向学生传递“我相信你”“我支持你”的信号。
  使用尊重学生的语言
  教学语言体现教师内心抱持的教育理念。不同的语言表达折射出教师对学生尊重程度的差异。以4组教学语言对比为例。
  1.“你听懂了吗”与“我说清楚了没有”。
  为确认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会询问“大家听懂了吗?”这句话基于以下前提:我已经说清楚了,没有听明白是你的问题。由于害怕被否定和排斥,学生就算没听懂,也不敢真实表达。而教师询问“我说清楚了没有?”则是基于对学生的信任:相信学生都能听懂老师的话,只是因为老师表达不清晰才出现误差。
  2.“再说一遍”与“再听一遍”。
  班级吵闹时,学生会听不清楚发言,这时教师会要求发言者“再说一遍”。“再说一遍”的潜台词是:你说得不够洪亮或不够清楚,你需要再说一遍。这其实是把信息传递不畅的责任推给发言者。而当教师说“我们再听一遍”,则是在传递这样的信号:大家需要认真倾听,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事情。这让发言者不再感到孤立无援,维护了发言者的尊严。
  3.“教一教不会的同学”与“不会的同学向会的同学请教”。
  有的教师推行“一帮一”“小老师制”,让学优生指导学困生。这不仅可能助长学困生的“依赖”思想,也可能会让学优生感到“压力”。只有不断提醒“向会的同学请教”,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遇到困难时不应等待“救援”。面对求助,学优生获得更强烈的被需要感和被尊重感,同学间的互惠互助关系更加健康和牢固。
  4.“没有完成的同学暂停学习”和“请确认同伴已经完成学习”。
  为加快教学进度,教师往往会在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后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部分学生的学习被强制停止,长此以往,学习缺漏不断累积,最终导致“学困”。学习共同体希望通过协同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习进度,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
  学会以“串联”为目的的倾听
  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任务是“倾听”“串联”和“反刍”。佐藤學博士在观摩立多贺初中的课例后指出,为使儿童发言获得更加能动的关联,教师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倾听:同教科书内容的关联;同其他儿童发言的关联;同其先前发言的关联[1]97。下面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石潭记》课堂教学实录探讨教师的“串联”:
  老师:作者情绪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甲:作者看到小石潭想到了官场黑暗,从而产生悲伤的情绪。同时,寂寥的环境也导致他情绪变化。
  老师:你认为作者感到悲伤的原因既有对自身经历的感伤,也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学生乙:寂寥的环境会使他情绪发生变化,虽然作者有同游者,但也许同游者不能与他有思想上的交流,他才感到孤独。
  老师:你在上一位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更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感伤的原因——缺乏“共鸣者”也会让人孤独忧伤。
  学生丙:昨天我读到小潭“溪流”一段时有很压抑的感受,我想作者柳宗元也是受到环境的影响才有了这样情绪的变化。
  老师:你也同意第一位同学的观点。很高兴你能将上节课的学习感受代入本课,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学生甲认为作者官场失意导致悲伤,同时寂寥的环境也触发了他的忧伤。这两个观点源于文本,但表达不够准确,于是教师对观点进行了提炼。学生乙进一步提出缺乏“共鸣”也使人感到悲伤,教师找到两人的共同点并将思考引向深处。学生丙从个人体验出发,揣摩作者的感受,教师将前后观点串联起来,把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归纳。“串联”学生的对话并不断跟学生确认倾听内容,展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尊重。
  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倾听意味着尊重他人和接纳他人,态度与胸怀需要时间的积累,倾听意识和倾听技巧也要在每堂课中不断强化和训练。
  一是培养倾听姿态。教师要提醒学生及时停止其他学习活动,身体转向发言者,目光注视发言者,从而让发言者感到备受尊重。二是培养记录习惯。记录发言者的主要观点,采用写关键词的方法来记录;记录观点不一致的地方,为对比分析做好准备;记录发言者的综合表现,如姿态、表情、声音、表达等各方面,以便进一步交流。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副校长,一级教师,厦门市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餐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物品了,那么,对于餐桌礼仪,大家都了解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小朋友都是按照自己的个人习惯来就餐。如果是在很正式的场合,就餐的礼仪可就非常重要了。小小餐桌折射的是你的个人素养。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餐桌禮仪吧。
他们是TFBOYS。  他们是新生代少年偶像。  他们是粉丝心中最勇敢的少年。  安静唱歌的他们,拥有着清澈快乐的歌声、真诚坚韧的眼神、干净纯粹的笑容……一路走来,他们从稚嫩天真的小男孩成长为万人瞩目的明星,他们得到了许多,也付出过很多。他们正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才在华丽的舞台上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王俊凯  昵称:小凯、凯爷、凯宝、俊俊、俊少  外貌特征:虎牙、桃花眼、大长腿、长睫
2008年,我亮出教学主张“审美人生教育”,以此回望走过的教学探索之路,遥望将去的教育追求之旅。孕育并助力它生长的,是一节又一节注满了思考的课。在此,我以一节与自己同课异构了20年的剪纸课为基础影像,来描摹“审美人生教育”的生长历程。  一、孕育:美术是“术”!?  2001年4月,作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第四期)“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研究”核心组成员,我执教了题为“从卢沟桥老太到马蒂斯”
策划人语  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也是激发教师内生力的重要支点,更是滋养教师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的积极生活的重要源泉。  比学科培训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世界的意义建构,而比教育培训更重要的是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与教育信仰的形成。也就是说,教师培训除了着眼于学科教学技能、方法、策略、工具等“有用”的内容之外,还要着眼于人生哲学、生活美学、人文历史、心理探究等“无用”的内容。而这些看上去与教学不
【摘 要】理性审视当下的教师评价,因为“形式固化”“资源稀少”“理解缺失”“功能偏颇”等现实问题导致多数教师产生“内卷”现象。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打破“内卷”的失落,走向“外扩”的舒展,其破圈与赋能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三点:“价值”的彰显,赋能教师发展的核心动力;“效益”的增值,凸显“创造性”行动的内蕴价值;“内存”的扩容,积蓄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  【关键词】内卷;外扩;教师评价
我家孩子属兔,所以家里有很多以小兔子做主角的绘本,如《小兔米菲》系列、《彼得兔经典故事集》、《汤姆小兔》系列、《折耳兔》系列等。其中,我和孩子最喜欢的、百看不厌的绘本是——《逃家小兔》。  《逃家小兔》出版于1942年,它的作者可是美国图画书界的先驱性人物玛格丽特和布雷门!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把它评为“1966—1978年‘好中之好’童书”,还附上了一段推荐词:“兔子妈妈和小兔子之间富于韵味的奇
“科研兴校”是我一直以来的治校方略,“带头做科研”也是我对自身的要求。我的教育科研起步并不早,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发表时间是2003年,在我工作第15年的时候。但自那时起,便有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发展态势。从市级立项课题到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从市级刊物到在《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上海教育科研》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再到独立或编著出版专著,让我日益享受着科研带来的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区域发展的欣喜
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第一天放学回家,爸爸问他:“你的新老师长什么样啊?”  “跟幼儿园老师一样。”孩子回答,“只是脸不一样。”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沙湾镇中心小学 李巧霞/荐
【摘 要】弟子“侍坐”是孔门一种有效有趣的教学形式。《论语》中有三章关于“侍坐”教学的珍贵记录,值得我们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加以深入研究。其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堪称孔门侍坐教学艺术的典范。若将三章整体来看,又会有一些新的有价值的发现:如子路的独特形象问题、孔子对子路的教学艺术问题等。  【关键词】《论语》;侍坐;教学艺术;孔子;子路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教育事業的创新持续发展与学生学习质量的普遍有效提升,需要越来越多卓越教育者的涌现与引领。教育者走向卓越的路径各有不同:有的得自所在组织提供的良好环境与支持,有的缘于个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有的厚积薄发,有的锋芒早现;有的强在业务能力之精深,有的重在教育教学理念之先进;等等。在许昌良校长身上我则看到:怀揣梦想,是卓越教育者的本色。  一、梦想激发热情  “梦想”在许昌良身上是不断延展与深化的。它起初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