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研究

来源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实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形成和确立了以“十个坚持”为原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即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指出:“习近平外交思想是新中国七十年外交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表示,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对新中国外交理论的继承发展.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分别探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渊源、文化底色和实践源泉,展现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品质及其人民、国家和世界情怀,揭示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逻辑.
其他文献
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是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与价值旨归.它不仅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也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同向同行.基于克服以单向性、程序性、功利性为主要表征的表层学习的现实审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深度学习是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也是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的本质诉求.开展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的实践方略研究,突破知识学习训练观的藩篱,在价值塑造中彰显课程思政建设的站位高度,在关注学习获得感中凸显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深度,在强调学习价值实效性中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有哲学、历史、时代、理论和实践五个维度.从哲学维度看,正确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主客观的统一;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历经了四次判断,在探索中前行;从时代维度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符合客观实际,决策过程具有长期性特征,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从理论维度看,具有“中心说”“依据说”“工具说”多重性内涵;从实践维度看,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主体应紧盯党中央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公共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把它作为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这主要是我们党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机遇与挑战的思考、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的新认识以及基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的反思.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具体体现为对党自身建设、对国家发展、对人民生活的三重忧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增强忧患意识必须以伟大斗争积蓄精神力量、必须以伟大工程作为重要抓手、必须以伟大事业指引前进方向、
政德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从政立德所必备的政治素质,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需要以建构起完善的政德制度体系作为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它体现在新时代党的政德制度体系建构,体现在以加强党的政治领导为核心提高政治性,以坚定理想信念为主线彰显思想性,以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为导向增强组织性,以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增进针对性,以坚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底线提升纪律性等方面.
互联网平台之间的封闭可能会排除、限制市场竞争.为此,我国监管部门提出了“互联互通”政策,致力于破解平台筑起的“围墙花园”、打通平台间的生态体系,而反垄断执法是确保互联互通政策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工具.但是,通过反垄断执法解决互联网平台之间相互封闭的问题,仍需要解决如何在执法中适用有关理论、如何兼顾执法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两个方面的问题.对此,可从共谋风险、拒绝交易理论、经营者集中的救济措施三个角度,探讨反垄断执法推进“互联互通”政策的路径和注意事项.
新时代加强和推进政治认同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于维护党和国家执政体系的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高校必须教育大学生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的认同,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可从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营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等方面着手,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政治情感觉悟、政治信任程度、政治参与能力.
宅基地“三权”分置从政策层面转化为立法,不但要求理论界提供具体的制度化路径,而且需要回填相应的法理基础.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旨在解决宅基地集体所有制在宪法硬性约束下使用权的专属性与实现宅基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之间的根本性矛盾.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理基础在于权利的派生性理论,宅基地“三权分置”不但不违反一物一权原则以及自罗马法以降的用益物之上不得再为用益的原则,在功能主义的视角下恰恰是我国现有法律体系必然的逻辑结果.就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具体制度构造而言,最合理的选择是利用传统大陆法系地上权制度来构建宅基地
我国政府风险治理的逻辑在“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下进行了调适,由“应急处置型”调适为“识别研判型”,防止风险识别机制“失灵”导致错失风险防范的最佳时机.然而,特大城市在风险识别过程中,仍然存在调适未能全面实现、延迟、手段滞后、数据壁垒等现实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诱因主要是制度障碍因素、技术障碍因素以及科层制与技术权力的交互影响.针对上述治理困境,应当通过转变风险治理模式、加强风险模拟和预警、重视风险识别结果应用、强化算法伦理和算法责任、以及弥补数据立法缺失等措施,优化特大城市突发事件风险识别的实现路
目前,我国国内数据安全承受着多方面的风险,既有数字平台对数据、流量的垄断,又有它们对数据的剥削和滥用.数据被认为是数字时代的“石油”,但数据的传播效率远远大于石油,对于数据资源的管控已经不能使用传统工业时代管理有形资产的方式.作为数字经济中独立的、新兴的法律客体,数据安全不仅需要多部法律法规协同保护,更需要回到“平台、数据、算法三维结构”(PDA范式)并利用基础设施原则、区块链、双维监管进行综合治理.面向元宇宙时代,数据安全治理模式并不存在统一的模式,而是在数据开发利用和数据保护之间展开,以达成三元价值目
乡村振兴中,长江流域水稻田湿地质量下降、生态风险加大,水稻田湿地保护的法律困境、行政困境、零和博弈问题突出.针对制度变迁、制度惯性与立法滞后,政府有限理性与区域协调治理低效,权益分配、再分配缺陷,公众参与层次低、绩效差等机理,以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优先为出发点和目标,以乡村振兴的根本政治保障、坚强制度保障、深厚文化土壤、雄厚物质基础、扎实工作基础为后盾,长江流域水稻田湿地保护必须以区域规划为引导,以全流域协同治理为基础,通过法律法规完善与依法治理、充分赋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有效防范潜在政府失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