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行有效上课,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愿望;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实践、提高。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全新的认识。多数语文教师都致力于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环节如何才能真正起到“导入”的作用。对此,学校语文教研组教师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如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问题。通过所有语文教研组教师在备课、上课中的探究及相互交流和研讨,共同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导入是十分必要的,并研究和探讨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
(1)范读导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认真听,同文本和教师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愿意接近文本的兴趣。
(2)设疑导入(或悬念导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有目的地设疑,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奇和探究心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3)故事、儿歌、谜语导入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文特点,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作为开课语,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情境。
(4)充分利用身边现有资源导入新课。结合课文教师可利用身边现有的教育资源(如:电视机、录音机、多媒体等)、人情风俗、社会事务、自然现象等,很自然地迁移到课文的学习上来。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
《新课标》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问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有思考才会有疑问,有疑问才会有探究,有探究就会有创新。善于质疑问难,是创造性阅读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必然要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由此可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质疑的具体表现。同时学生质疑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是突破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
1.围绕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精华的集中体现。往往从题目入手,破“窗”而入,可以窥视文章的内容、条理,所以在学生刚接触题目时可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质疑。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学生针对课文题目,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罗布泊现在是怎样的一个湖泊?”“罗布泊以前是怎样的一个仙湖?”“是什么造成这一变化的?”“类似这样的情况还在发生吗?”这样从课题入手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融会贯通,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埋下伏笔。
2.在初读中质疑
学生初次接触一个新的文本后,会遇到许多问题。在初读中质疑,一方面教师可以从问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情;另一方面,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质疑问难中的问题组织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学生初读课文后,可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了解大意,并告诉学生初读课文可从课文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等上提问。
3.在细读中质疑
在讲读课堂中,要将质疑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就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发问。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走进质疑问难的天地。
三、充分利用导学案,解决学习障碍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指南针”、“方向盘”。导学案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抓手,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针和路线图。需要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是要能在学生的预习中起到导航的作用,帮助学生对预习的知识进行梳理理解;二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对知识重新“翻译”,设计出学生易于接受易于学习的导学案。因此,导学案的设计不仅条理清楚、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提炼知识,而且教师要转变角色,站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理解水平上进行设计。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动并茂、人机互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它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包罗万象的事物、如诗如画的盛景等,有选择的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自由选择、自由“对话”、自主创新,并通过事物的声、色、光变化和发展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它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那么,如何把学生对CAI的优势所激发的学习兴趣及时渗透到研读文字的教材上来,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愿望呢?要突破此关口,教师必须加强导向、调控作用,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研读教材,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利用计算机构建“动态”的立体画面,突破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我们相信,只要认真灵活做好以上几点,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是高效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全新的认识。多数语文教师都致力于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环节如何才能真正起到“导入”的作用。对此,学校语文教研组教师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如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问题。通过所有语文教研组教师在备课、上课中的探究及相互交流和研讨,共同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导入是十分必要的,并研究和探讨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
(1)范读导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认真听,同文本和教师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愿意接近文本的兴趣。
(2)设疑导入(或悬念导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有目的地设疑,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奇和探究心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3)故事、儿歌、谜语导入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文特点,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作为开课语,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情境。
(4)充分利用身边现有资源导入新课。结合课文教师可利用身边现有的教育资源(如:电视机、录音机、多媒体等)、人情风俗、社会事务、自然现象等,很自然地迁移到课文的学习上来。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
《新课标》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问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有思考才会有疑问,有疑问才会有探究,有探究就会有创新。善于质疑问难,是创造性阅读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必然要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由此可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质疑的具体表现。同时学生质疑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是突破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
1.围绕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精华的集中体现。往往从题目入手,破“窗”而入,可以窥视文章的内容、条理,所以在学生刚接触题目时可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质疑。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学生针对课文题目,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罗布泊现在是怎样的一个湖泊?”“罗布泊以前是怎样的一个仙湖?”“是什么造成这一变化的?”“类似这样的情况还在发生吗?”这样从课题入手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融会贯通,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埋下伏笔。
2.在初读中质疑
学生初次接触一个新的文本后,会遇到许多问题。在初读中质疑,一方面教师可以从问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情;另一方面,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质疑问难中的问题组织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学生初读课文后,可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了解大意,并告诉学生初读课文可从课文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等上提问。
3.在细读中质疑
在讲读课堂中,要将质疑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就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发问。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走进质疑问难的天地。
三、充分利用导学案,解决学习障碍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指南针”、“方向盘”。导学案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抓手,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针和路线图。需要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是要能在学生的预习中起到导航的作用,帮助学生对预习的知识进行梳理理解;二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对知识重新“翻译”,设计出学生易于接受易于学习的导学案。因此,导学案的设计不仅条理清楚、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提炼知识,而且教师要转变角色,站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理解水平上进行设计。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动并茂、人机互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它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包罗万象的事物、如诗如画的盛景等,有选择的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自由选择、自由“对话”、自主创新,并通过事物的声、色、光变化和发展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它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那么,如何把学生对CAI的优势所激发的学习兴趣及时渗透到研读文字的教材上来,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愿望呢?要突破此关口,教师必须加强导向、调控作用,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研读教材,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利用计算机构建“动态”的立体画面,突破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我们相信,只要认真灵活做好以上几点,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