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心房颤动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300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高,患病率可高达9%,在美国约有510万房颤患者。加拿大2001年健康统计资料提示1980年至2000年房颤的年发病率从3.03‰增加为3.68‰.

其他文献
长QT综合征以严重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导致猝死,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及时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现报道两例长QT综合征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经验。
应用导管消融技术治疗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已有十余年。根据目前对AF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以肺静脉前庭区域为重点的消融策略较难有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关于AF药物治疗的研究历史悠长,数据众多,但是针对AF消融围术期的药物处理的探讨较少,研究相对滞后。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目前发表的关于AF治疗的相关指南以及AF消融专家共识对此较少述及。本文将就围术期抗凝、抗心律失常药
他汀类药物问世成为心血管类药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他汀类药物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在20余年临床应用中,人们发现他汀类药物除降脂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预防、治疗作用。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成绩评定方式的弊端日渐暴露,已不能满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性考核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由于目前部分教师在认識上存在偏差,形成性成绩未能发挥出其应有作用。本文探索了一种能覆盖教学全过程的形成性成绩评定方式,对以往形成性成绩评价过程进行了优化,以促进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形成性成绩;过程优化;全面覆
期刊
伊布利特(ibutilide)为甲烷磺胺类衍生物,用于转复新发心房扑动(房扑)或心房颤动(房颤),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由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天津市医学会主办,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老年学会医学委员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学会、中国心电信息学会、天津市心律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临床心电学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国际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杂志、医学综述杂志、心电与循环、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单位共同主办,天津市十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进展,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能够逆转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再进行心脏移植的病例特点和原因.方法 选择12例植入器械治疗后进行心脏移植的患者,对临床表现、器械治疗后随访、心脏移植的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植入了CRT,6例患者植入ICD,平均年龄22~63(43.67±12.05)岁,植入器械治疗至移植手术的平均时间5~48(26.72±14.02)个月.ICD患者术后进行
目的分析2008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工作的状况。方法根据房颤注册研究网上平台获得的资料,对2008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截至2010年10月5日,调查共收到53家医院提供的注册登记病例资料2808份,其中男1946例,女862例,平均年龄(57.4±11.4)岁。阵发性房颤占71.5%,持续性房颤占22.8%,持久性房颤占5.7%。47.2%的患者合
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为传统起搏方式,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术中导线植入较容易,易固定,在心内膜可获得长期稳定、可靠的起搏参数。该技术自用于临床以来挽救了无数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生命。但是,RVA起搏是一种非生理性起搏,许多临床试验证实,会改变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导致QRS时限增宽,改变心脏收缩的同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