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DF超滤膜制备及在MBR处理洗涤废水中的应用

来源 :工程塑料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_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验证实验室自制的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在实际洗涤废水中的处理效果,通过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制备了具有孔径小、孔径分布窄、亲水性好的PVDF超滤膜,将膜片组装成膜组件,作为膜生物反应器(MBR)的一部分,进行洗涤废水的中试试验.在抽吸泵开8 min停2 min、风机连续曝气、曝气体积流量为8.6 m3/min、污泥浓度(MLSS)为8~10?g/L、运行通量恒定为20 L/(m2·h)、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的条件下,系统连续运行1 a,考察污泥浓度对跨膜压差(TMP)的影响,以及膜对化学需氧量(COD)、烷基苯磺酸钠(LAS)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上述条件下,PVDF超滤膜适宜的污泥浓度为8~10?g/L,出水水质中COD浓度小于45?mg/L,LAS浓度小于3?mg/L,浊度小于1 NTU.其中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膜经化学试剂清洗后,TMP恢复率达85%以上.
其他文献
本文对浦江线运营期长达3年的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合沿线设计资料、周边环境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资料分析了线路各区间工后沉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沿线最大累计沉降量为6.88mm,相邻墩台最大差异沉降量为2.74mm,在运营开始约12个月后,各区间沉降速率趋于稳定,沉降达到稳定状态.沿线受古河道影响存在两个明显的沉降凹槽,主要是因桩周软弱土层固结沉降量增大和桩长加长后弹性变形量增大所致.
马湾隧道穿越下元古界周进沟组石英片岩区域,浅埋、偏压、围岩破碎.设计开挖方法为三台阶临时横撑法,自DK846+241开始至DK846+295段施工过程中多次出现拱顶掉块、初支纵向裂缝和表层起鼓、剥落现象;施工方法改为三台阶法之后,裂缝仍然进一步扩展,最大宽度约10cm.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提出了三台阶同步施工方法,采用仰拱初支紧跟下台阶、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的方法控制隧道支护变形.监测结果显示,仰拱施工完成15d后变形逐渐趋于稳定,有效地控制了裂缝发展,该方法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的隧道施工解决了难题
以某深大基坑为研究对象,以有限元FLAC 3D进行仿真分析及现场监测为研究手段,对该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对比有限元仿真计算理论值和现场实测数据可知,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变化规律相似,两者误差较小,吻合度高,验证了有限元计算的有效性,在不适合布设传感器的区域可使用有限元进行仿真计算;环形支撑梁承受一定的剪力和弯矩,较大值主要集中在支撑梁、支撑环梁和冠梁的相交节点处;基坑支护桩和地表沉降曲线均为两头小,中间大,支护桩位移最大值出现的位置略高于基坑开挖面,地表沉降最大值出现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滇池北岸泥炭土形成的地质背景,对其空间展布及垂向工程特性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发现,滇池北岸泥炭土的形成与区域地质构造、区域水系和沉积环境等密切相关,工程性质较差;滇池北岸地区100m深度范围内揭露的泥炭土自上而下可分为五层,状态依次为:软塑—流塑、可塑、可塑—硬塑、硬塑、硬塑—坚硬;滇池泥炭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随分布深度的增加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天然含水率与天然孔隙比逐渐减小,干密度逐渐增大,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压缩系数、压缩指数逐渐减小且呈收敛趋势,各指标与深度呈现乘幂或指数函数关系.
石质文物病害的发育受岩石本身的成分、物理特性以及所处环境的控制,对岩石微相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岩石初始状态下的岩性与结构,为石质文物病害机理分析提供微观视角.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病害宏观表现的研究,结合窟区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岩石矿物成分、微结构及微孔隙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方解石溶蚀速度大于白云石,这与龙门石窟崖壁保存现状相符;随着矿物晶粒的增大溶蚀速度逐减,成分均一性差的碳酸盐岩更易受选择性溶蚀作用的影响;岩石微孔隙控制着岩石孔隙度与渗透率,进而影响溶蚀等与水有关的风化作用.
为解决线性化平差估计和高斯牛顿法求解水下应答器绝对坐标不稳定的问题,根据水下网型布设,提出将正则化数值算法应用于水下应答器定位.相比于传统非线性正则化算法,该算法将正则化约束只作用于病态方向即Z方向,在保证解决水下非线性病态的同时提高了传统非线性正则化算法的收敛效率.算法的正则化参数通过调整信赖域半径来确定.最后采用南海水下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非线性正则化算法能够提高线性化平差估计的求解精度,收敛效率优于传统非线性正则化算法.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前须做好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工作.针对露天矿地质环境调查中地形、地质灾害调查存在的精度不足等问题,讨论无人机技术在地质环境调查时的应用.以山东东平县某露天采石场为研究区,通过使用无人机结合SfM算法快速获取研究区DEM及DOM,实现矿山1∶500大比例尺地形和地质灾害点调绘.研究表明,无人机航测技术具有成本低、精度高、快速高效等特点,可以为地质环境治理的勘察设计工作提供更加精准的基础资料.
采用DEFORM-HT软件,对20CrMnTi钢齿轮的渗碳、淬火热处理工艺过程进行模拟,得出其渗碳后表层到心部碳质量分数变化.分析淬火后马氏体组织变化,并分析淬火后残余应力,选择适当的淬火冷却介质,通过试验测定其金相组织及表面至心部的洛氏硬度.结果表明,金相组织、洛氏硬度与模拟预测结果较吻合,对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工程测量中的成本控制使得低成本测量设备备受青睐,本文通过研究并设计一款集成低成本GNSS接收机和IMU(惯性测量单元)的新型倾斜式RTK设备,通过建立IMU误差改正模型和设计组合导航模式,使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满足一般的工程建设项目测量需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由于受基准站分布以及网络信号覆盖限制,常规的差分传输与信号接收方式可能无法实现.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自主开发的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对基于BDS的基准站长距离差分定位精度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比不同历元的单天解和不同观测时段长度的解算结果,对BDS和GPS定位的可靠性和收敛时间进行分析;然后结合算例,通过对比基于BDS、GPS、GPS/BDS融合以及GPS AUSPOS方式获取的待定点坐标成果,对BDS的解算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开发的GNSS高精度软件数据解算结果可靠稳定,基于BDS的基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