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8613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无政府主义以“社会主义”的面目得到广泛传播,在各种社会思潮中占明显优势,并在五四前夕达到顶峰。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逐渐与无政府主义产生激烈的论争。本文以广东青年团组织的建立、解散与重建为视角,论述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在广东的论争,进而揭示出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广州青年团;广东青年团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6 — 0024 — 03
  五四之后,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有关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争,已有很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两者思想的对立上,没有将其放入一个历史过程中来考察。本文以一个具体的对象——广东青年团组织,从其建立、解散和重建的历史过程,来呈现广东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之间的合合分分,进而揭示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的曲折过程。
  一、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产生经过
  (一)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的背景
  1920年8月,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函约各地组织支部,“从北京大学毕业返粤的谭平山等人开始着手组织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1〕同时,共产国际派米诺尔和别斯林到广州开展工作。维经斯基在一封信中提到,他想在广州组建一个“革命局”。
  他们到达广州后,在黄凌霜的引荐下,认识了无政府主义者梁冰弦、区声白、刘石心等人。米诺尔和梁冰弦、区声白等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共同成立了早期共产党组织,但其成员主要是无政府主义者。正是在广州马克思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共同努力之下,开始创建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
  (二)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
  1920年秋,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三人从北大毕业回到广州,发起成立广州青年团,后联络进步青年,吸收了十多人入团,这在《广东群报》发表于1921年1月27日的《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之组织》一文中得到了验证,“初发动于高师,一中,农业学校,就中以高师学生居多数……发起时统共不过十数人。”〔2〕到了11月,与无政府主义的“互助团”合并为一,并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召开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宗旨和方法是:“(一)宗旨:研究社会主义,并采取直接行动的方法,以达改造社会的目的。(二)方法:(甲)发动劳工组织和教育;(乙)调查劳动状况;(丙)文字宣讲;(丁)演讲。”〔3〕从它的宗旨和方法可以看出两点:第一,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共通之处。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本为不同的社会思想,他们因为什么而建立了合作?那就是对劳工和劳动的关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让人们看到了蕴藏在工人阶级中的巨大的能量,全国各界都在关注着这一动向。五四运动之后所创办的报刊,很多都反映了这一动向。如北京的《劳动音》《工人周刊》,上海的《劳动界》《劳动周刊》,武汉的《劳动周报》,广州的《劳动者》《劳动与妇女》《劳动周报》等,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关注劳动和劳工的状况。正是有“发动劳工组织和教育”,“调查劳动状况”这样的共通之处,他们开始了合作。第二,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分歧。此处的“研究社会主义”,显然是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论争和各自让步的结果,之后完全由马克思主义者建立的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其机关报《青年周刊》在其《青年周刊宣言》中提到“我们最膺服马克思主义”,〔4〕与此宗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分歧,最终导致了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解散。
  二、广东青年团组织的解散与重建
  (一)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解散
  广州团组织建立后,团员开展了学习和宣传活动,并探讨改造社会的一些问题。团员“阮啸仙、周其鉴等人还在他们所就学的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发起整顿校务、改造校风的读书活动。”〔5〕但是,这时的广州青年团,由于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都在其中,指导思想和基本信仰不同,团员内部经常产生矛盾和摩擦。区声白在给北京无政府主义的信中说:“陈独秀野心专横,谓吾辈联合须听其指挥,悉依青年团之集权主义进行,如吾党被其降服立约之加入者……屡与吾党为敌。”〔6〕青年团中的无政府主义者,尤其是原来“互助团”的成员,不愿意接受青年团统一纪律的约束,最终退出了青年团。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由于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等方面存在分歧,他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要不要无产阶级专政,(二)要不要“产业国有”和“按劳分配”,(三)要不要组织和纪律〔7〕等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各地早期党组织的不断建立,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分道扬镳是势所必然。但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借助青年团这个平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使人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差别,更坚定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广州青年团的解散,同时也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以后的重建提供了很多经验和借鉴。
  (二)广东青年团的重建——首重思想建设
  中共“一大”召开后,共产党非常重视青年团建设,这样可以从青年团员之中,吸收先进分子入党。1921年10月,上海总团委托谭平山和中共广东支部,在广东重新组织青年团,“一九二一年十二月,由谭平山着手重建青年团组织。”〔8〕从此,广东青年团的重建工作正式开展。鉴于之前广州青年团由于思想的混杂而导致最终解散,广东青年团的重建工作,首重思想建设。在《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修正章程》中,明确规定:“本团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改造为宗旨”。〔9〕
  三、创办广东青年团的机关刊物——《青年周刊》
  1922年2月26日,广东青年团的机关报《青年周刊》在广州创刊,该刊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彻底改造旧社会制度为宗旨”。〔10〕在《青年周刊宣言》里,作者对“旧式的农业社会制度”和“新起的工商业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提出要进行“社会革命”,实现“社会主义”。〔11〕该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介绍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青年周刊》登载了不少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文,比如在第4、5、6号上连载的《马克思主义浅说》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经济学说。在《青年周刊宣言》中,明确提出“我们最膺服马克思主义!”〔12〕在其发刊词中,能对马克思主义如此赞扬,足见青年团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时也为中国人系统而彻底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虽经中国的先进分子大力宣传,但在当时,真正了解俄国情况的人仍然很少。《青年周刊》专门开“内外消息”这一栏,用很大的篇幅来介绍俄国的情况,比如《东俄军队胜利之宣言》《莫斯科之两大会议》《第三国际之三周纪念》《劳农俄国之全欧会议首席代表》等文章,详细介绍了俄国发生的事情,使人们更具体地了解俄国的情况。他们认为“如果中国革命的步调倾向于俄国,这革命总快要成功”,“中国大革命的爆发,也一定同俄国一样”,〔13〕从而使人们坚信走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第二,同无政府主义者论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论争的焦点,即是在革命胜利之后,要不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政府主义者反对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去进行革命,他们主张在任何历史条件下废除国家和政权。马克思主义者从革命的阶级观点出发批驳了无政府主义的荒谬观点,指出政权好坏要看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若执在多数平民劳动者手里确是好的。”〔14〕他们认为,“我们共产党要实现改造社会,唯一的工具就是劳工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我们真正有心实行社会主义,定要得平民劳动者有了权力——政权的赞助,才是有效。……社会主义实现以后,一定要得平民劳动者有了政权的维持,方能稳固!”〔15〕经过这场争论,令有些过去信仰无政府主义的人也开始站到社会主义这一边来,有一位叫纫芳的无政府主义者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诉说自己的心情说道:“一个迷途的人,忽然面前现出一条大路而且是捷径,还有“舍而不由”的道理吗?”〔16〕
  第三,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实际斗争中去。《青年周刊》除了宣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以外,还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他们强调:“我们团体的目的志在参加实际运动,改造社会,应该以现实社会做对象。”〔17〕因此,青年团很注重组织和参加各种实际活动,组织内部设有学生、劳工、农民、妇女等各种委员会,专门领导各种群众运动。对于无产阶级,他们认为必须将劳工组织起来,“促他们(无产阶级)觉悟,更帮助他们组织工团工会;使他们学习支配管理生产机关。待将来——不久的——和他们有相当的教育和训练,其结果自总罢工的手段实行革命!”〔18〕正是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早期探索,为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实际斗争中,使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可,从而与只尚空谈的无政府主义划清了界限。
  四、广东青年团组织的建立、解散与重建对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的影响
  无疑,无政府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混淆视听和阻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注意“无政府主义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世界观转变过程中所起到的过渡作用”。〔19〕从这一角度来看,广东青年团组织的建立、解散與重建无疑对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就开始传入中国,到了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达到顶峰,“在起初各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无政府主义是占优势的”。〔20〕当时很多青年都曾受其影响,如果此时把无政府主义者和接受过无政府主义的人拒之门外,无疑会把马克思主义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得不到广泛传播。正是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合作,建立了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才给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人们辨别清楚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区别,使很多原来信仰无政府主义的人最终转向了马克思主义,使原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坚定了信仰。
  其次,通过广东青年团组织的解散与重建,提高了广东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的纯洁性。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与多种思想理论、社会思潮相联系。就是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也曾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这是广州青年团内部产生矛盾与摩擦的根本原因。广东青年团在重建过程中提出“首重思想建设”,划清了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从而提高了广东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的纯洁性。
  最后,促使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的争论过程中,提高了广东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同时,针对无政府主义者只尚空谈、不切实际的弊病,广东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认识到:对于一种主义,绝不应当“食古不化”,而应该将其精髓取出,“只要遵守马克思主义底根本原则就是了;至于枝叶政策,是不必拘泥的”。〔21〕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广东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平台,开始对中国的国情进行探索,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使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走向深入。
  〔参 考 文 献〕
  〔1〕陈善光.广州青年团和广东青年团〔J〕.广州研究,1986,(04):13.
  〔2〕〔3〕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共产主义小组(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687.
  〔4〕〔11〕〔12〕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二集下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531,530-531,531.
  〔5〕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第一卷)〔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56.
  〔6〕任建树.陈独秀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13.
  〔7〕〔21〕李妍.浅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J〕.学术交流,1995,(05):117-
  120.
  〔8〕凌曙.青年周刊〔J〕.新闻大学,1981,(01):92.
  〔9〕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修正章程〔N〕.青年周刊第6号.1922-04-02.
  〔10〕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二集上册)〔M〕.上海:三联书店,1959:51.
  〔13〕〔16〕〔17〕成立大会演说撮录〔N〕.青年周刊第4号.1922-03-22.
  〔14〕政权不应该要的吗〔N〕.青年周刊第3号.1922-03-12.
  〔15〕解释治樵君对于共产党的主张的怀疑〔N〕.
  青年周刊第5号.1922-03-26.
  〔18〕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二集下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531.
  〔19〕张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思想土壤——以无政府主义为视角〔J〕.科学社会主义,2009,(02):121-124.
  〔20〕冷滨,史也夫.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0,(09):179-181.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摘 要]矩阵是代数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也是数学以及其它领域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工具。2003年颁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矩阵与变换的选秀内容。本文选取英国AQA版教科书中的矩阵代数内容,从知识呈现、例习题编制等角度进行比较研究,从微观层面来考察英国初中数学教科书,寻找英国教科书是否有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教科书;矩阵;变换;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你好,我叫马特。我的中国朋友跟我说,这个中文名字的意思是Special Horse。”  1米9、瘦高个的“美国队长”迎面伸出手来——显然,马特·塞林格(Matt Salinger)继承了他父亲J·D·塞林格的幽默因子,且特别擅长对话。  这让我想起,他姐姐玛格丽特·塞林格曾在回忆录中如此记叙他们那位外人眼中避世隐居的父亲:“在现实生活中,当他自己想同人在一起的时候,会很有趣,有浓烈的爱意,会是
摘 要: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做一个有心人,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超越教材的束缚、超越学科的界限、超越课堂的局限、超越角色的定位、超越评价的单一,充分挖掘校园内外的课程资源,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增长。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资源 数学教育 质量增长    《数学课程标准》中单列一章,专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明确提出:教师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摘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从狭义上讲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从广义上讲关系到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我国目前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关注食品质量安全、加强监管机制建设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法律体系;检测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3-0095-02    改革开放以
关键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5 — 0080 — 03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指以社区为单位,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采取一定的措施,维护和促进居民心理健康的过程”〔1〕。通过在社区开展心理服务,可以使居民安全感和归属感得以提升,增进居民幸福感,并给有需要的居民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
关键词:高职院校;巡察;现状问题;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D262.6;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5 — 0148 — 03   引言:   高校巡察是学校强化政治监督的重要手段。目前,巡察机制运行的难点和堵点体现在巡前准备、巡中措施和巡后效能等多个环节上,需深入剖析个中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实现确切有效的巡察路径优化。 一、高
关键词: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5 — 0151 — 05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中学生的必修课。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开展中学生党史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學过程中融入党史教育符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人文性、价值性、综合性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加强高中生对党的认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做中国特
1  这座城市的故事就包含在它的名字中。  辛菲罗波尔(Simferopol),取自希腊语“辛菲罗波利斯(Simferopolis)”。1783年,叶卡捷琳娜女皇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中征服了克里米亚。她听从情人兼智囊波将金的建议,开始用希腊名字重新命名这些长期处于伊斯兰羽翼下的城市。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口游泳的当地人  俄国自诩为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而命名只是庞大的“希腊计划”的一部分。“希腊计划”的
摘 要: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本论文采用文献搜集,网络案例及专题访谈的方式,探索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运用聚类方法、SPSS19.0软件对游客安全感的动机细分,并针对游客安全感的形成机制进行讨论。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安全感;聚类;推—拉理论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
关键词:绿色图书馆;富拉尔基区;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1 — 0130 — 03   当前阶段,“绿色 ”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脉络,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促进现代意义上的绿色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工作时期的重点,以绿色为革命形式的改变充斥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而对于对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