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未来的世界里,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从预习、课堂学习、复习三个方面来授予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方法 指导
未来的世界,最宝贵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把这种知识当作良种,种一粒会绿一片,收一筐。又如古人云:“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之以渔,终身受益。”与此相同,作为一名教师,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除了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授予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而学生掌握了好的方法,也就是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虽然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基本理念,但教师往往侧重“教”的过程,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书轻人,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等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满堂灌、填鸭式等繁琐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一种懒惰性和依赖性。“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已成为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影响小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学习方法指导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学法的指导呢?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认为: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崔峦老师也曾在论及叶老的预习观时这样说到:预习是“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如果这一环节指导得法,做到切实有效,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可见,预习最大的优点就是直接提高学习效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环节,而且良好的预习还能够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是铺垫,也是初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阶段。
(一)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
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也有共同的弱点。如即使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也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反映在阅读上,理解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深入不下去。
(二)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
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共同的弱点外,还存在阅读能力的差异。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还不会查,文章的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概括不上来。根据这个现状,要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
(三)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
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分别安排了一些重点训练项目。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预习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预习并不等于教师把重点训练项目直接交给学生去理解,而是要促使学生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去读书,去思考,去寻找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二、课堂学习方法指导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为了更好的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利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得到最大的发展,使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益。我们都应该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练为主,结合知识传授,将学法指导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点拨渗透
教师要抓住时机,巧妙渗透,适时点拨,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醍醐顿开,从而自然而然地掌握“法”。
(二)主动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授给学生“法”的时候,如果能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通过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体现出来,那么将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
在汇报学习过程时,由于“授人以渔”中这个“渔”是出于学生之口,对其他学生更有说服力。这个有学生自主设计和参与的学习过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分享成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舞台。
(三)学以致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根据课文的结构方式或写作特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举一反三,能让学生在很快的时间内掌握学法,更好地理解课文或者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复习方法指导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而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又说过:“温故而知新”,足见复习是语文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复习方法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两点切实有效的做法。
(一)回忆法
因此,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对学好语文是很有帮助的。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如果还没睡着可以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多回忆几次。由于刚上完课,学生对大部分内容还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回忆完了。如果回到家,书一合,对所讲的内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复习时,对堆积如山的知识点会使学生“望题兴叹”。急得临时抱佛脚不如睡前多回忆来得好。
(二)背诵法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适当背诵些有价值的材料,犹如常做体操增强体力一样,可增强记忆力。据生理学家研究,重复的刺激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材料背下来,对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
总之,在终身教育日益风行的今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吕叔湘先生也说得好: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只有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个“利器”才能顺利、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才能受用一辈子,才能完成个人“匍匐前进”向“直立行走”的历史转变。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方法 指导
未来的世界,最宝贵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把这种知识当作良种,种一粒会绿一片,收一筐。又如古人云:“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之以渔,终身受益。”与此相同,作为一名教师,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除了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授予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而学生掌握了好的方法,也就是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虽然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基本理念,但教师往往侧重“教”的过程,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书轻人,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等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满堂灌、填鸭式等繁琐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一种懒惰性和依赖性。“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已成为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影响小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学习方法指导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学法的指导呢?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认为: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崔峦老师也曾在论及叶老的预习观时这样说到:预习是“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如果这一环节指导得法,做到切实有效,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可见,预习最大的优点就是直接提高学习效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环节,而且良好的预习还能够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是铺垫,也是初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阶段。
(一)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
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也有共同的弱点。如即使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也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反映在阅读上,理解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深入不下去。
(二)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
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共同的弱点外,还存在阅读能力的差异。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还不会查,文章的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概括不上来。根据这个现状,要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
(三)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
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分别安排了一些重点训练项目。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预习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预习并不等于教师把重点训练项目直接交给学生去理解,而是要促使学生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去读书,去思考,去寻找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二、课堂学习方法指导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为了更好的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利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得到最大的发展,使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益。我们都应该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练为主,结合知识传授,将学法指导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点拨渗透
教师要抓住时机,巧妙渗透,适时点拨,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醍醐顿开,从而自然而然地掌握“法”。
(二)主动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授给学生“法”的时候,如果能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通过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体现出来,那么将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
在汇报学习过程时,由于“授人以渔”中这个“渔”是出于学生之口,对其他学生更有说服力。这个有学生自主设计和参与的学习过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分享成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舞台。
(三)学以致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根据课文的结构方式或写作特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举一反三,能让学生在很快的时间内掌握学法,更好地理解课文或者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复习方法指导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而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又说过:“温故而知新”,足见复习是语文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复习方法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两点切实有效的做法。
(一)回忆法
因此,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对学好语文是很有帮助的。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如果还没睡着可以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多回忆几次。由于刚上完课,学生对大部分内容还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回忆完了。如果回到家,书一合,对所讲的内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复习时,对堆积如山的知识点会使学生“望题兴叹”。急得临时抱佛脚不如睡前多回忆来得好。
(二)背诵法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适当背诵些有价值的材料,犹如常做体操增强体力一样,可增强记忆力。据生理学家研究,重复的刺激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材料背下来,对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
总之,在终身教育日益风行的今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吕叔湘先生也说得好: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只有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个“利器”才能顺利、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才能受用一辈子,才能完成个人“匍匐前进”向“直立行走”的历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