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表现的暴发型阿米巴肠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g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米巴感染性肠炎是一种较少见的胃肠道感染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伴血便,暴发型阿米巴肠病为其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本文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例以转移性右下腹痛表现起病,最终确诊为暴发型阿米巴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该病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

其他文献
《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经北宋治平年三年(1066)校正医书局整理得以传世。目前学界所用的《金匮玉函经》是清代陈世杰本,系陈世杰从清代学者何焯处得手抄宋本后校讹整理,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刊行。通过检索从1066年至1717年间的医学著作中引用的《金匮玉函经》条文,经对比将其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2类,以此来考查《金匮玉函经》自宋本传世后的流传情况,据此推测,元明时期的医家未曾得
《梅师方》是亡佚医方书,其书名出自《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证类本草》保留其佚文117条。除《证类本草》外,共50种医书明确引用《梅师方》部分佚文。其中38种医书未超出《证类本草》引《梅师方》佚文范围,12种医书所引《梅师方》佚文为《证类本草》所未载,以此推测《梅师方》在1552—1578年间的长江流域有可能还存世。就《梅师方》现存的佚文而言,其内容与《肘后备急方》有学术渊源的关联。
白术被古人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根据临床治疗要求的不同可有生用白术、土炒白术、麸炒白术、焦白术等多种炮制品。炮制质量对保障药效、用药安全及提高制剂工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历代古籍、近现代文献和规范中白术炮制方法的详尽考证,厘清白术历代炮制沿革的脉络,并结合炮制工艺差异、辅料添加及药效理论分析等,总结得出炮制工艺变革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因素,即省却了繁琐和重复的
运用音韵、训诂、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互证等方法,论证出土文献《养生方》药物"非廉"即《神农本草经》中的植物药"飞廉",而非动物药"蜚蠊"。"飞廉"一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语源上与"风"有关,语义有"轻、快"的内在含义,被用为相关图腾形象、传说人物、历史人物、药物、建筑等名称。
期刊
新中国中医政策调整后,真正解决了西医学习中医和中医温课基本教材难题的,是《中医学概论》的问世。这部当年销量最大的中医图书,契合了改组后的卫生部以及那个历史阶段的多方面需要,也初步实现了中医药学术体系的重构,影响所及,远不止一代人。一个甲子过去,诸多问题值得深长思之。
医疗鉴定是认定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解决医疗纠纷案件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医疗诉讼应当交由中医还是西医或法医鉴定,是民国时期就开始争论的问题。在中医界的努力下,民国中央国医馆处方鉴定委员会建立,为中医讼案取得了同行鉴定权。文章以民国二十六年(1937)山东高等法院送请中央国医馆鉴定阎玉林过失致人死亡一案为例,初窥民国时期中医讼案鉴定制度的概况,以期为建立中医医疗损害司法鉴定制度提供借鉴。
汤腾汉(1900—1988)是中国著名药物化学家。他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省,在柏林大学哲学系药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在山东大学、北洋大学工学院、华西协合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从事药学、化学和化工专业的教育和科研工作。他是中国早期对中药进行生药研究、化学研究及药理研究的学者之一。同时,他长期兼任药厂职务,指导药品的实际生产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组织领导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防化学毒剂研究。此外,汤
《陆军军医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第1册36号》即《人体接种超声波霍乱疫苗后的各种症状及血清学反应》为日本细菌战解密资料之一,作者为医学博士渡边边。对该报告中使用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研究结论等内容的详细解读认为:731部队确实为发动细菌战作了科学研究准备并进行了人体试验,该报告是日本实施细菌战、违反国际公约挑战人类基本道德伦理底线进行人体试验等罪恶行为的重要证据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