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翔:非著名企业家

来源 :商业2.0·豫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chen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既以资本裂变的方式迅猛发展,又始终立身实业,躬耕主业;既大开大合地合纵连横,以深度整合方式拉长产业链条,又恪守稳健、理性的商业准则——这是冯世翔及上上集团一路起承转合的发展写照。
  采访中,冯世翔拿起他的杯子喝水。
  这只蓝白相间稍带卡通感的水杯正面,刻印着一句英文:I’m not a paper,“我不是一张白纸”。
  是的,1983年出生的冯世翔身上贴有很多标签:“80后”企业家、中国80后创业富豪榜上榜人物、中国青年创业30强、新豫商、新浙商……
  他站在家族企业的基础上整合子公司群,组建集团,用7年的时间带领上上集团发展成为资产规模132亿的综合型企业。
  冯世翔勾勒出的事业轨迹,不断地修正着人们对“创二代”的认识,他正在成为新一代企业家的代表。以他为代表的新一代企业家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注重商业模式,熟悉自己的榜样公司,善于利用资本市场,对公司管理和团队建设也津津乐道。
  他代言起“创二代”的整体形象,毫无疑问,他正在成为新一代创业者的励志样本和参考坐标。
  作为新一代企业家代表的冯世翔,其个人在业界却极为隐忍和低调。在商界,一个企业家的知名度多多少少与企业的规模和知名度有一定关系。但很多人知道上上集团所属业务和企业,却不一定知道其背后的掌舵者冯世翔。
  企业家分两类,一种是企业优而企业家名,如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等;一种是利用自己的精神领袖的风采带动企业的知名度并和企业一起成功,如马云。
  而冯世翔属于一种例外,企业踏踏实实做事,企业家在幕后沉稳积淀。他甚少接受媒体采访,从不对舆论焦点事件公开发表引人注目的观点,他只想静下心来多做几件事情。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他的“非著名”。
  尽管年轻,他的身上丝毫不见张狂轻浮的一面,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激情。朝气、锐气、激情、理性、隐忍、下潜、建设性、大视野、大格局等,这些词汇汇聚到这位不到30岁的企业掌门人身上,有着别样趣味。
  最初的创业者
  冯世翔习惯以平静语调讲诉事情,依然能让人感到平静外表下充满激情的内心。
  冯氏家族企业起源于浙江温州龙港,以做包装起家,有着30多年的发展历程。曾为苍南首富的冯氏族人,在杭州、苏州、宁波、金华、温州等地均有分散投资,印刷、包装、礼品生产、贸易等方面的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对外并不忌讳自己的企业是“家族企业”的冯世翔,却很少提及关于家族企业的事情,他只愿意说属于他的7年。
  7年前他因偶然的机会来到河南,正是在这短短7年间,冯世翔一路深耕中原,对有着近30年历史的家族企业进行合并重组,组建了上上集团,并以迅猛发展之势呈现出一个诞生在中原的优秀民企样本。
  2003年,冯世翔浙江大学毕业后,进入家族企业浙江华泰印业有限公司工作。他从销售业务员做起,一直做到销售总监。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出差来到河南,发现拥有众多制药企业的河南,药品包装行业发展严重滞后,这是因为河南本土包装企业嫌药品包装利润低,大多不愿涉足的缘故。在冯世翔的眼中却意味着可相应完善与之对应的产业配套,在“小螺丝里做出大道场”的机会。
  冯世翔向家里提出自己要在河南发展。这一提议遭到家里人的否定,同时也激发了冯世翔骨子里天生不服输的商业基因,“家人不支持,我就自己干”。带着有意无意的自我证明,冯世翔选择了近似“离家出走”的方式, 三年没有回家。
  他独自留在河南打拼。“当时市场起点确实很低,但我是随着这个市场慢慢成长起来,别人再过来竞争,我已经很强大了”。别人没有看到的机会,他先看到,冯世翔善于逆向思维,寻找突破口。
  冯世翔最初的想法比较简单:在河南搞一个中转站,把产品发到浙江去加工,再发过来。然而,和所有白手打拼的人一样,冯世翔在创业初期也遭遇了企业无名、人员匮乏、订单不足、没有市场的困境。
  然而,冯世翔凭着激情和韧性坚持了下来,他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策略。有一次,冯世翔去找一个企业采购部的负责人谈合作,冯世翔靠着自己在包装领域的经验,给他讲新颖的设计和理念,冯世翔讲得激情澎湃,连他自己都被自己所讲的设计打动了,可是,对方负责人一脸平淡地说了一句:你讲的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当时,冯世翔就愣在了那里。
  “回去哭了两天”。时至今日,冯世翔说起当时的经历以微笑“调侃”自己,哭过之后,他开始调整心态。善于自己调整是冯世翔的一大特点。
  尽管最初的想法是为了证明自己,但这也让冯世翔在河南的企业蓝图逐渐明晰起来。他开始在河南寻找自己的“落脚点”,经历了最初新郑的租赁厂房,他把工厂定在焦作沁阳,成立了河南华泰印业有限公司。
  最初的投资是300多万,亲戚凑了100多万,客户借了100多万,22岁的冯世翔开始展现自己的商业天赋。
  跟冯世翔一起出来创业的是来自家族企业的7个人,这7个人都比冯世翔年长,在那么艰难的创业环境中,这7个人为何能放弃原来的事业,跟着一个比自己小十来岁的人打拼而不离不弃,让人有点费解。
  但是,冯世翔以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在创业之初,为了跑销售打开市场,冯世翔没日没夜地跑销售,一年驱车达13万公里,“累的时候都是打开双闪直接停车在高速上打盹,多次被高速交警叫醒”,冯世翔说。
  “作为一把手,你不可能每一件事都让你的下属满意,一部分是你的人品在支撑你做事,支撑起了他们对我的信任。”冯世翔这样总结。
  在这样氛围的带动下,企业的工人干劲十足,在他们的创业字典里,就没有“不可能”三个字。缺资金,他们把工厂原来废弃的货运电梯架接起来当宿舍;停车场自己施工,自己做篮球板、篮球架……
  他们的这种精神也感动了很多人,连镇上的书记都组织干部来厂里帮他们拔草。当初拒绝冯世翔的采购部经理知道了他的事情后,又跟他建立了联系,冯世翔也被他当做案例不止一次地在自己公司的会议上讲过。
  冯世翔的身上几乎囊括了所有浙商的优点:视野开阔、适应能力强、敢闯敢拼、永不放弃、容易被新事物吸引和冲击、也乐于接受这些东西……   凭借激情、诚信和不知疲倦的用心,短短3年,冯世翔带领企业一跃从当时河南最大的药品包装生产企业过渡至河南印刷包装龙头企业,并成为蒙牛、伊利、娃哈哈、达利园、旺旺食品等知名快消品企业的配套供应商,其销售额和营业收入曾连续3年位居中部六省第一。
  一个企业创业之初的DNA,决定了这个企业未来能否做大,真正企业的发展,就看最早一起创业那帮人的成长。
  成长的企业家
  7年的中原文化浸润,冯世翔俨然已经是“新河南人”,他对中原文化和河南商业有了深入的认识,冯世翔也以双重的视角审视企业的发展。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冯世翔也由一开始带头做事的人,变成站在员工背后看着他们做事的人,他要做的是制定战略、谋划全局,冯世翔也由最初的创业者直接过渡到企业家。
  在他的身上,以小博大的老浙商烙印已经不那么明显,取而代之的是敢为人先、善于吸收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意识。不同于第一代企业家分散投资、传统经营的方式,拥有高学历的冯世翔一开始就结合产业的发展来审视企业,他用整合之道开辟了一条独特的上上发展之路。
  冯世翔先对冯氏家族分散经营的公司集群进行合并重组,组建上上集团。做印刷包装的同时,冯世翔的目光还瞄向了“舞台”更大的房地产市场。
  2008年,他将集团地产板块的区域重心移往河南,并聚焦在商业地产综合开发上。
  家族企业是做住宅开发的,一开始冯世翔也考虑做住宅,“但做住宅万科已经是老大,而商业地产的发展历程并不久,不如聚焦商业地产”。冯世翔的逆向商业思维智慧再一次显露。
  在上上集团的快速发展中,实体工业始终是立身之基,城市商业则为立业之本。目前,上上集团共下辖全资和控股子公司42家,参股企业33家,投资领域涵盖四大行业十一个门类,跨区域经营覆盖至浙江、安徽、江苏、河南等7省28个城市。
  “上上走的是一条非常规发展之路,没有可借鉴,可学习,可模仿的榜样。”冯世翔说。“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他的整合战略就是围绕这16个字展开布局的,这也成为上上集团的核心文化。
  在实体经济低迷的2012年,在众多企业纷纷以“守”为主时,冯世翔却选择“攻”。
  2012年是上上集团集中发力的一年,也是上上集团第一次以整体品牌形象走入人们的视线。
  2月份,上上集团(宿迁)印刷包装生产基地项目、河南龙翔环保包装项目相继在江苏和河南焦作奠基,总投资达18亿。至此,上上集团在实体工业上也形成了多个基地连锁发展的局面。
  短短7年间,上上集团就达到今天的成就,很多人会用“幸运儿”来形容冯世翔。每天,冯世翔都要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有没有脚踏实地?我有没有偏离自己的领域?
  在外人看来略显激进的投资策略中,有着极为缜密的论证和思考。
  冯世翔这样阐述他的投资原则:第一,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投资。比如IT、农业的产业化,我们绝对不去投资;第二,有关联的上下游企业,我们详细论证后可以投资。比如纸业、造纸厂纸张回收、造纸环保方面的,我们可以投资;第三,基于我们企业自身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设定而需要纳入的一些领域,我们也是经过详细论证后,适当地投资。
  可爱的年轻人
  他沉稳,内心又很奔放;他理性,也很感性。抛去企业家严肃的一面,80后的冯世翔是一个极为可爱的年轻人。
  毋庸置疑,他是典型的工作狂。难得的闲暇,他会跟同事去KTV唱上几首歌,老歌、新歌都是他拿手的,他的专业水准让所有跟他一起唱过歌的人折服。
  他唱歌的时候,很善于寻找舞台感,你一不留神,他就直接站到桌子上唱了,呈现出他内心奔放的一面。
  做歌手,是冯世翔上学时的梦想。读书时,他是学校文艺活动的活跃分子,每次歌唱比赛,第一名非他莫属。
  至今,冯世翔一直有个愿望:开一场个人演唱会。他把这个愿望发到个人微博上,短时间内就收到了十几份演唱会的方案。
  不掩饰自己的个性色彩,同样是创二代和上一代企业家的明显区别。
  做企业让冯世翔没有实现做歌手的梦想,但是,在他的微博上,有这样一句话来阐释企业家和歌者的共同之处:
  “企业家与歌者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答案是:都在用心演绎,用心歌唱,诠释生命之美。企业在路上,时而风,时而雨,时而阳光,起承转合如音律之起伏。多感知、多思悟、多用心、多升华自己,才能谱写并演唱好属于自己的梦想之歌、价值之歌。”
  身贴80后的标签,他并不回避时代在这批人身上所刻下的烙印,以及与大家相似的习惯,比如对网络的关注,用移动终端来获取资讯、办公、沟通等。
  善于思考的冯世翔每天都要大量地阅读时政、经济、金融、企业管理的内容,所借助的工具无非一部手机或一部电脑,这正是年轻人的特征。他的办公室内没有装点门面的书柜,只有散落在办公桌上的一两本杂志或者报纸。
  是的,他不需要通过一摞摞的书来表达他的阅读量,当他跟你谈论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年轻人的知识面极广,从经济、金融到文化,他都、侃侃而谈。
  通过微博交流是冯世翔的又一习惯。他发微博的时间不固定:可能工作时忙里偷闲,可能开政府会议时偶然为之。但从他微博发布的时间可以看出,多是在深夜或者凌晨,对于喜欢思考的冯世翔来说,静谧的夜晚更适合他。
  管理企业之余,除了唱歌再没有让他痴迷的东西。他从不抽烟,应酬之外不喝酒。年轻人身上的不良嗜好在他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财富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数字。他最大的理想是到60岁时,把创造的财富都捐给社会,然后建一个上上商学院,他可以在那里教书、讲课,将他的商业智慧传播下去,留存创业经历,分享管理思想,培养中国民营经济高级人才。
  这个年轻人身上有着很多标签性的东西,但你又无法给他贴上任何标签。毕竟,他才29岁,未来对于他来说,一切皆有可能。
  冯世翔微博说
  @冯世翔2012:
  很多朋友问我,当初为什么放弃好的发展环境从江浙地区移师河南?其实这涉及到对机会的理解与评判。机会只青睐敢于尝试的人,但不能等到环境很成熟了你才去尝试,这可能就晚人一步了。7年间,我们与中原共成长,共成熟,越来越感知到潜在的机会。过程带给我们更深的感受和认识。
  实体工业经济有别于IT、文化产业等,晚上酝酿一个好想法好项目、好策略、好创意,第二天就可以去应用。工业型企业,则要在整体战略、发展布局、产业链整合、产品质量、公司治理、营销通路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系统性思考与评判。因此,将好想法落地与实效转化的过程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该用什么语言交流?这是摆在中国大多企业掌门人面前的问题。他们本该有话语权,却难以建立自己独立的、个性的话语体系。不是不会说,而是不能说,不愿说,于是很多隐性英雄选择了沉默,避开论坛、避开访谈、避开媒体,以避开观点相左、避开是非争议,避开不吐实话不快,欲讲真言不能的尴尬。
  直接从少年到中年的老冯同志十分失落地表示,由于这几年连续把时间都给了工作,自己的青春长什么样基本都没印象,所以连青春被狗吃的机会都没有。悲哀,莫过于此。
其他文献
我们一般对“富二代”什么印象?桀骜不驯?豪车?表面看上去朱峰也这样,但从家族企业改革转型到扩张发展,创造这一切的人,也是朱峰。他的经历和实力又贴着“创二代”的标签。  对目前的车市“寒冬”,他显得并不着急。他说要有一种“熬得住”精神,尽管在他口中,如果明年的情况再不好转,很多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但朱峰依然不紧不慢地叼着烟卷,似乎胸有成竹。  “除了魄力,我和母亲性格几乎没有相同之处。”朱峰呵呵一笑
期刊
整天与民营企业打交道的郭运敏,关注创二代的话题比较早。在他看来,创二代涌现的背后也隐现着中国家族企业的接班难题。创二代中子承父业的不到30%,导致民营企业面临“双9”困境。  “创二代成功传承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集国家、社会、企业之力,引导创二代健康成长,切实解决创二代的传承难题。”郭运敏说。  商业2.0豫商:怎么定义创二代?  郭运敏:创二代是一个
期刊
除了太极拳有着很大的推广空间,比起少林寺的国际化发展,陈家沟会确实有些“力不从心”。太极拳要火,还需要火候。  3年前,电影《太极之恋》将太极文化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动态的表现形式,太极拳同少林功夫一样,作为另一大武术流派,知名度不断升温。  《少林寺》的成功上映,使得少林功夫风靡全球。而照此路径,为更好借助电影达到宣传太极拳的目的,现在,影视剧《太极道》即将启动拍摄。  日前,
期刊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医药电商现在的主要精力还要放在提升产品功能和完善用户体验上。  “我们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近期在一次医药电子商务高峰论坛上,被业界称为医药电商行业“探头”的方商康医药网董事长周求华说。  周求华称,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刚刚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成熟的电子商务行业的催动下,势必会有爆发式增长,“未来5到10年,医药电商绝对会大幅扩张”。  从现实情况来看,医药电商B2C
期刊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选手徐海星在节目中称“父亲病故”遭到质疑,将以前她参加青海卫视《花儿朵朵》时说“爷爷病危”的旧话也扯了进来,针对质疑,《花儿朵朵》和《中国好声音》分别都发了声明,声明发表后引起的更大争论将徐海星推到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需要质疑的不是徐海星,而是那些娱乐节目。唱歌比赛就好好地去唱,毕竟比赛比的是音乐水平而不是幕后故事,如果想要给观众讲故事,不妨去拍电视剧。为了丰富比赛环节,有
期刊
在房地产市场受到国家严密调控和限购政策影响下,许多房地产商开始将目光转向产业园、旅游地产等项目,一时间,总部港、企业公园等名词纷纷出现在各大媒体宣传广告上,目前郑州类似的项目不在少数。  但现在市场上的商业地产还仅仅停留在“卖房”阶段:当房子卖给客户之后,开发商将会把房子移交给物业公司经营,这些都是房地产的传统,项目内的入驻企业之间互相没有联系,也没有后续的服务跟进和运营支持保障,企业的产出效益将
期刊
裁员并不仅仅是零和游戏,裁撤员工减少的成本可以变为公司的收益。但毕竟,裁员是一把“双刃剑”,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伤了自己。  去年,人们的关注点是“三高两荒”,今年,焦点已经转移到“大裁员”上。  比亚迪、美的、三一重工……这些一度被称之为行业翘楚的上市公司,如今却与“大裁员”联系到一起。  整个公司裁员30%,某个部门被整体裁掉,甚至所有高管被迫降薪……看到这些,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实力强大的
期刊
“4000亩地,建1万套房子,一套房子100万元,1万套是100亿。”数据的背后是一个终极目标——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见过太多老人孤独与落寞的神情,王执骅推崇“快乐养老”。  面前的王执骅,有着成熟女性别样的魅力。  在人人都说女性创业不容易的时代,她坚决反驳:“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容易’三个字。”  她笑言自己“擅长整理烂摊子”。当企业处在衰退期,她以四两拨千斤之势扭转乾坤,带领企业良性
期刊
知名品牌的网络战略,绝对不是在淘宝旗舰店做多少交易额,而是如何梳理和规范全网的渠道体系和平衡,如何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如何利用多元的网络营销平台进行品牌传播教育和美誉度的积累,如何利用网络数据升级商务智能。  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对网络品牌的塑造已经是整个行业的集体命题。在网络上打造品牌,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大牌,一种是纯网络品牌。特别知名的大牌,如耐克、优衣库、欧莱雅、联想电脑,等等,在实
期刊
承担责任是理性的处事态度  如果每个员工都权责分明,企业是否就能运转自如,并赢得顾客的好感和信赖?我的答案是:未必。  企业有些职责,并不是方便了顾客,甚至还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这是因为,某些企业的做事方式,是以自己方便为主考虑的。  没问题一切正常,有问题就挑最不麻烦的处理。这种以“事本中心”为主的管理思维,充斥我们周围,虽然图得一时方便,却造成了日后更多的问题。  郑州某家房地产开发商,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