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浅析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lzm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也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高度重视学生在基础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探索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式。
  一、方言的运用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很难透过文字准确地理解作品蕴涵的感情。但是生活在闽方言区域的学生却熟练掌握莆仙方言,熟悉方言的语气、语调。因此,让学生用方言对话课文内容,容易拉近学生与作品的感情。
  以《羚羊木雕》为例。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包括:分角色朗读;梳理课文的情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采用分角色用方言朗读的方法突破,提醒学生注意方言的语速、语调,注意模仿莆田人说话的情态、动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理解作品中“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教学实录如下:
  师:开头妈妈突然问我的“突然”该如何理解?
  生:很快。
  师:用方言怎么说?
  生:嘿头羊达乐去了?
  师:妈妈这么说话有什么特点?
  生:先声夺人,吓人一跳,让人紧张。
  师:很好,妈妈此时的心理应该是怎样的?
  生:疑惑的,充满疑问的,又有点惊慌。
  师:此时的‘我’又会有怎样的反应?
  生:心跳加快。
  师:为什么?
  生:妈妈的突然发问,让“我”震住了。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描写的作用以后,让学生用方言自由对话。学生生活在莆仙方言的语言环境里,只要他们能用方言准确、流利地朗读。难点“品味赏析文中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的突破就水到渠成了。
  在课文中,除了用方言进行对话外,还有一种直接引用方言的情况。
  以《吆喝》为例,《吆喝》讲的是口头相声的表现形式,京味儿与闽方言不在同一个语音系统中,北京人的风俗习惯又与家乡的生活方式不同,北京城的“吆喝”自然令学生感到十分陌生。怎样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吆喝”及其艺术形式?让学生用莆仙方言“吆喝”,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拉近生活与课文的距离。学生很自然地吆喝:“鸭毛要卖否?”“废铜坏铁要卖否?”“册纸报纸要卖否?”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以听到的方言,运用到课堂上,表演者和观众共享一个传统和背景,就容易产生共鸣。“吆喝”的地方文化内涵和作为谋生手段的外延,也就清晰可见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莆仙方言是在莆田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文化,承载和记录着海滨邹鲁的历史、生活方式和人们代代相传的记忆和情感,莆仙方言最容易被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所接受。课堂上用方言对话,是利用彼此在语言上的认同,达到学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的紧密相连。各个地区方言语音语调的细微差别,使得学生使用方言对话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记住了文字背后隐含的文化信息。
  二、音乐在课程中的运用
  音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呼吸着音乐的旋律。音乐也表达了人们的心声:对美好人性的呼唤,对奋斗的追求,对爱与被爱的渴望, 对宽容真诚的期盼。在流行歌曲泛滥的今天,任何一种心情都能在音乐中找到相应的歌词,学生也因此能从音乐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课堂中引入音乐,能丰富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能唤醒学生的潜能,能滋润学生的心灵,促使他们的文化知识和人格全面发展。
  比如,让学生背诵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让学生倾听王菲的演唱,在节奏和声韵的带动下,他们的大脑潜能迅速开启,记忆理解、思维审美能力在学习中获得提升。
  再以课文《云南的歌会》为例。用《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新课,那清新、柔美的旋律,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入鸟语花香、竹林草地的境界中。接着,分析适用于三种不同场合的“歌会”: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最后用民歌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
  《蝴蝶泉边》是典型的山野对歌。在这个懵懂的年龄,学生欣赏着阿哥阿妹深情绵绵而又意味含蓄的对白,意兴盎然。《小河淌水》属于山路漫歌,它营造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皎洁的月光下,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小河发出潺潺的流水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聪明美丽的阿妹,触景生情、即物起兴,把对阿哥的思念倾注于轻柔悠远的旋律。柔和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宁静的月光,撒向阿哥的所在地,也流进学生的心房。
  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名人传》,要让学生理解贝多芬与苦难命运作斗争的心路历程,让学生从《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奋斗美的感受能力。踏上旋律的彩虹,我们共享一片充满音乐的蓝天,以学生熟悉的方式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修养的提高离不开学生对文字的感悟。教无定法,任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并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课程资源都应该得到开发。方言和音乐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能很好地被学生内化、吸收,并完成自我构建,应该设法使之融入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351100)
其他文献
翻开2010、2011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可以发现,试题既保持了连贯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新性。尽管来自各个方面的争议依然很多,但从普遍的观点来看,这两年的试题,无论从命题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是,在目前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忽视了这一点,总是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知。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依赖老师讲解的习惯,不愿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意识淡薄,就像圈养的鸟折断了飞翔
关于语文的含意,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语言和文字,二是指语言和文学。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祖国的语言,提高汉语文学素养,这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书写、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扬州师范大学顾黄初教授曾精辟地阐述:“教语文当然要教文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人力资源的发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采取了绩效与薪资相结合的科学模式,其主要的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落实人才政策,确保人才的均衡发展,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性、全面性的人才,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缓解劳资矛盾,实现职企双赢和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另外,该模式的运用还可以改善目前企业常见的人员流失现状,为企业留住和吸引更多
教学的自主和开放,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新时期课程实践的新理念。如何做到语文教学的自主和开放,将语文课堂建设好,让语文课成为学生自主的课,成为模式开放的课,这是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自主:释放学生的主观感受  构建模式开放的语文课堂,首先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学的互动实施,思维的启发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落实这一点,应扎实做
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教学活动基础之上的,没有凭空想象的思维。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在设计一切教学活动时以生为本,并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层次、思维需求。对
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排除其他人享用公共产品,公平性是公共产品的根本特征之一。本文依据公平理论,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
互联网问世已有几十年的时间,目前已经在方方面面对人们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自1987年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成立起,中国证券行业也已走过二十七年的道路。当两者碰撞在一起会
本文从金融的供需主体——金融机构和农户的角度,来探讨农村金融发展问题。通过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和金融机构的成本收益分析,得出了地权稳定性越好,则农村金融供需双方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