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孔冲击水泥土复合预制桩在复杂地层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铁道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浙江省一大桥及接线工程在复杂地层的傍山路段使用预应力管桩出现边坡滑移、路面裂缝等问题,采用潜孔冲击水泥土复合预制桩对该路段进行加固处理,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路堤边坡滑动模型对比加固前后的路基变形和稳定性.结果表明:采用潜孔冲击水泥土复合预制桩加固后能有效约束周围土体变形,分担上部路堤荷载,提高路堤边坡稳定性;在复杂地层地区,潜孔冲击高压旋喷工艺不仅能解决施工难的问题,并且成桩质量高,加固效果好;对于不均匀软土分布,桩基应打穿软土层,减小路堤的填高,提高上部结构整体的安全性.
其他文献
针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在建太子城—锡林浩特铁路太子城至崇礼段小断面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二次衬砌厚度不足、背后脱空、混凝土不密实等质量问题,对影响二次衬砌质量的六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二次衬砌厚度不足主要因初期支护不平整引起,而导致初期支护不平整的重要原因是初期支护断面测量测点间距较大.据此提出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代替光电断面扫描仪测量初期支护断面,对欠挖部位精准凿除后复测,直至该断面无欠挖部位方可浇筑二次衬砌混凝土的改进措施.通过现场检测,采取措施后二次衬砌厚度合格率由78.0%提升至96.7%.
针对运营列车通过隧道时引起近接建筑物地面振动进行了现场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功率谱、Z振级及1/3倍频程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围岩-隧道-轨道结构振动模型,对运营列车引起的建筑物振动进行了计算分析.结合实测与计算结果,对近接建筑物的振动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列车以速度300 km/h通过隧道时,地面振动功率谱主频白天集中在33.0 Hz左右,夜间集中在42.7 Hz左右,夜间的主频比白天大;地面各测点处Z振级的总体趋势是先波动式上升,再平缓波动,后逐渐波动式下降,地面Z振级主要集中在
期刊
受制造工艺和本身系统误差的影响,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MEMS)的测斜仪初始精度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综合性补偿算法,对MEMS的测斜仪进行校准和修正,保证其测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基于阵列式的MEMS测斜仪进行系统性建模,综合考虑测斜仪零偏、标度因数、非正交性、安装误差、系统噪声等影响因素,对测斜仪测量结果实现高精度补偿.结果表明:统筹精度补偿算法具有较高的试验精度,能对以上误差进行有效校准,实现测斜仪的高精度误差补偿.
立足铁路站段物资管理现状,分析查找了站段物资管理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强化站段物资管理基础的建议措施.
以兰张(兰州—张掖)三四线铁路工程为依托,通过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评价了水泥土柱锤冲扩桩的挤密效果,测得了单桩与复合地基的荷载与沉降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特征,计算得到单桩与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分析了桩体力学特征与复合地基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单桩挤密范围为0.50 m(1.25倍桩径),挤密系数最大为0.96;复合地基桩间土的挤密系数相比于原状土显著提升;单桩与复合地基的荷载-沉降曲线均为缓变型;桩土应力比特征曲线整体趋势表现为先激增后非线性减小,最终收敛于定值,其中最大
针对沪渝蓉(上海—重庆—成都)高速铁路合肥地区膨胀土分布广泛且路基填料需远距离调配的问题,掺入水泥、熟石灰对膨胀土进行改良试验,通过界限含水率试验、颗粒分析、重型击实试验、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膨胀性试验、压缩试验、直剪快剪试验以及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对比分析水泥、熟石灰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水泥、熟石灰掺入比的增加,膨胀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明显提高;改良后土的各项膨胀性指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小,压缩系数减小和压缩模量增加明显,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大;熟石灰改良效果优于水泥改良;建议沪渝
研究了一种基于RFID+BIM的铁路物资全生命周期管控系统,通过RFID与BIM结合的方式获取铁路物资全生命周期关键数据,对铁路物资出厂、运输仓储、安装使用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实现三维可视,满足智能铁路对物资全生命周期管控的需求.
针对我国寒区隧道冻害问题,以吉林省东南里隧道为例,通过现场温度实测和数值模拟,分析保温层的设防长度、设置厚度和适应范围,并提出寒区隧道电热膜加热保温系统.采用等效厚度法,给出保温层厚度的计算方法和保温层变截面厚度的设置方法.结果表明:被动保温措施保温层法具有一定的温度适应性,当隧道外界气温低于-18.5℃时,应考虑其他主动保温措施;寒区隧道电热膜加热保温系统基于主动保温设计理念,通过温度感应计精准定位冻害的发生位置,进而启动加热膜工作,为寒区隧道保温技术提供了新方法.
通过分析当前铁路物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明晰管理权责、健全管理标准、完善基层仓储布局、构建“大物资”管理格局、探索布局建立区域物资集采集供和集中储备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物资管理,提升物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