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阅读探究题,主要是给考生提供一定的相关材料,让考生阅读思考,并深入分析探究,归纳概括材料的共同点,探究结果往往是某种观点或规律。
阅读材料根据材料的来源,可分为文字材料和图表数据材料。根据材料内容,可分为关系类材料和单一类材料。关系类材料主要指材料中出现多个主体的人、事或物,体现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单一类指只出现同一主体的人或物,体现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或层面的相关性,由此探究其内在的共性或个性。根据题型又可分为单独设题(纯材料探究题)、综合类探究题(在综合性试题中出现)和文章阅读探究题(在阅读试题中出现)。
做好材料阅读探究题最关键的环节,是找到正确的解题切入点,把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先来看一道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 在辽阔的亚马孙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每只幼鹰出生后,都要经受母亲成百上千次近似残酷的训练。母鹰把幼鹰芾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任飞翔的幼鹰还将面临着更关键、更艰难的考验,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将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被推下,有很多幼鹰就在这时成了飞翔悲壮的祭品,但母鹰仍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构筑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材料二 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三 曾有这样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明确探究题的解题原则。探究题的材料绝大多数存在一定的关系,只有弄清这些关系,才能使探究的结果准确、全面,否则就会顾此失彼。解答探究题一般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兼顾原则:只要材料中出现的人或物构成一定的关系,就要分清主次、从属关系,答题时要以某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这样答案才具有全面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材料中如果既有人,又有物,一般情况下应以人为主。上题给出的材料有人、鹰、虎,其切入点应在“人”。
2.比较原则:如果材料中存在二者或二者以上的关系,那么就很有可能存在比较关系,此时就要利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二者间的内在联系或存在的某种规律。如上题中就存在着鹰、虎、人之间的关系,解题时就要运用比较的原则进行探究。
3.统一原则:探究题设置的材料往往存在多重关系或不同方面,我们解题时要认真理清它们的内在联系,找到它们的共性,进行概括整理,归纳出结果。如上题中就要把材料中涉及的鹰、虎、人用统一原则进行探究,总结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
其次,是在坚持解题原则的基础上,找准解题切入点,明确解题思路:
1.整体感知: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感知材料类型,以确定具体的解题方法。通过阅读,我们可知上题是单设型关系类的文字材料题。
2.梳理材料: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提取材料中的人、物或事的关键信息,理清解题思路。上题材料中的物有母鹰和幼鹰、母虎和幼虎,人则是一对父子。
3.理清关系:通过对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进一步明确它们的内在关系,为材料的分析探究提供平台和思路。上题中,鹰是母子关系,虎也是母子关系,鹰与虎的生存方式及教子方法基本相同,由此可推知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由于人是父子关系,可推知鹰、虎同人存在着比较关系。
4.分析探究:关系理清后,根据材料的具体情况,采用求同法和求异法进行分析探究。求同法就是找出材料中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共同点,求异法就是寻找其不同点。求同也好,求异也好,都是为了找出相关联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上题为例,材料中人和物的共同点都与爱心、教子有关,不同点在于,人在教子方面比较溺爱,其结果使孩子意志力变得薄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鹰和虎教子却比较残忍,让孩子接受残酷的磨砺,其结果使孩子意志力变得坚强,利于孩子的发展。
最后是整合归纳,即把分析探究的结果进一步比较、整合、归纳,使探究结果更加准确、具体、全面,以形成一定的结论。上题的探究结果可整合归纳为:残忍的爱比溺爱更利于人才的成功和发展。当然也可以联系现实进行分别表述。
若是综合性或文章阅读类探究题,除按上述思路解题外,还要密切联系题目要求或具体文章的主旨及语境,紧扣语境提示信息,结合材料内容,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符合要求的探究结果。
若是图表数据探究题,同样要用上述方法解题,但要注意对数据的最大点或最小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其探究的结果大多是内在的规律。
阅读材料根据材料的来源,可分为文字材料和图表数据材料。根据材料内容,可分为关系类材料和单一类材料。关系类材料主要指材料中出现多个主体的人、事或物,体现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单一类指只出现同一主体的人或物,体现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或层面的相关性,由此探究其内在的共性或个性。根据题型又可分为单独设题(纯材料探究题)、综合类探究题(在综合性试题中出现)和文章阅读探究题(在阅读试题中出现)。
做好材料阅读探究题最关键的环节,是找到正确的解题切入点,把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先来看一道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 在辽阔的亚马孙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每只幼鹰出生后,都要经受母亲成百上千次近似残酷的训练。母鹰把幼鹰芾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任飞翔的幼鹰还将面临着更关键、更艰难的考验,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将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被推下,有很多幼鹰就在这时成了飞翔悲壮的祭品,但母鹰仍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构筑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材料二 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三 曾有这样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明确探究题的解题原则。探究题的材料绝大多数存在一定的关系,只有弄清这些关系,才能使探究的结果准确、全面,否则就会顾此失彼。解答探究题一般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兼顾原则:只要材料中出现的人或物构成一定的关系,就要分清主次、从属关系,答题时要以某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这样答案才具有全面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材料中如果既有人,又有物,一般情况下应以人为主。上题给出的材料有人、鹰、虎,其切入点应在“人”。
2.比较原则:如果材料中存在二者或二者以上的关系,那么就很有可能存在比较关系,此时就要利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二者间的内在联系或存在的某种规律。如上题中就存在着鹰、虎、人之间的关系,解题时就要运用比较的原则进行探究。
3.统一原则:探究题设置的材料往往存在多重关系或不同方面,我们解题时要认真理清它们的内在联系,找到它们的共性,进行概括整理,归纳出结果。如上题中就要把材料中涉及的鹰、虎、人用统一原则进行探究,总结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
其次,是在坚持解题原则的基础上,找准解题切入点,明确解题思路:
1.整体感知: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感知材料类型,以确定具体的解题方法。通过阅读,我们可知上题是单设型关系类的文字材料题。
2.梳理材料: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提取材料中的人、物或事的关键信息,理清解题思路。上题材料中的物有母鹰和幼鹰、母虎和幼虎,人则是一对父子。
3.理清关系:通过对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进一步明确它们的内在关系,为材料的分析探究提供平台和思路。上题中,鹰是母子关系,虎也是母子关系,鹰与虎的生存方式及教子方法基本相同,由此可推知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由于人是父子关系,可推知鹰、虎同人存在着比较关系。
4.分析探究:关系理清后,根据材料的具体情况,采用求同法和求异法进行分析探究。求同法就是找出材料中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共同点,求异法就是寻找其不同点。求同也好,求异也好,都是为了找出相关联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上题为例,材料中人和物的共同点都与爱心、教子有关,不同点在于,人在教子方面比较溺爱,其结果使孩子意志力变得薄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鹰和虎教子却比较残忍,让孩子接受残酷的磨砺,其结果使孩子意志力变得坚强,利于孩子的发展。
最后是整合归纳,即把分析探究的结果进一步比较、整合、归纳,使探究结果更加准确、具体、全面,以形成一定的结论。上题的探究结果可整合归纳为:残忍的爱比溺爱更利于人才的成功和发展。当然也可以联系现实进行分别表述。
若是综合性或文章阅读类探究题,除按上述思路解题外,还要密切联系题目要求或具体文章的主旨及语境,紧扣语境提示信息,结合材料内容,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符合要求的探究结果。
若是图表数据探究题,同样要用上述方法解题,但要注意对数据的最大点或最小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其探究的结果大多是内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