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应对临床护理风险的相关措施。方法 全面分析临床护理风险形成的原因并,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 使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得到逐步增强,从而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及病人的满意度。结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增强护士的防范护理风险意识及能力, 能为病人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护理。
【关键词】 护理风险;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135-01
现代社会,人们的健康与法律意识有了逐步提升,对护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不再是原来的对病人进行操作护理,而是应以病人为中心,综合考虑其生理、心理等多层次需求。医疗是病种复杂、风险无处不在的一个领域,它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好的应急能力,正确的操作技能,准确的观察及判断能力,较强的沟与风险防范能力。
1 临床护理风险的内涵
臨床护理风险,即在医院诊疗中将造成损失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出现的各类不安全事件。[1]医院每天都有近百万的病人,通过接受医疗护理服务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过也有不少实证表明,虽然医疗专业人士尽心在工作,不过护理事故仍有发生, 病人也常面临被伤害的风险。例如,医院时常会发生医疗事故、医疗护理意外或由这些因素引起的医疗纠纷或民事诉讼等。这些都将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医院在赔偿的同时,其整体声誉也会受到损害。现代医院管理的实践表明,临床护理质量的优劣与市场和效益息息相关,临床护理管理应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树立起质量控制与经营双相结合的发展理念。
2 护理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护理人员因素
2.1.1 护理过失
在护理过程中,因未落实好三查七对制度,护士出现发错药、输错液等现象; 因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技术不过关, 交接班不细心或是忽略病人的病情变化等, 很可能会导致病人意外死亡。
2.1.2 簿弱环节
护理工作需要在分工合作状态下完成。在护士单独值班的形势下,如果病人病情发生变化,在抢救时很可能会非常忙碌,护理工作难免会有疏漏,或未认真观察普通患者的病情;有些新护士在单独值班时,因临床经验少,无法准确把握病员的病情变化等,很可能导致病人或家属不满, 从而引起护患矛盾或纠纷。
2.1.3 护理记录
护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病情观察与记录时往往存在较大差别;护理记录也并非护士单独完成,特别是危重病人或特别护理,必须每班都予以记录。护理记录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观察、记录断片,病情描述不清晰等;护理记录中未得到病人或家属签字,纠纷出现后,患方则会怀疑护理记录的真实性,这对后期举证也很不利。
2.1.4 法律观念淡薄
一些护理人员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在进行治疗操作时,要求病人或其家属签字,在病人多或护士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签字潦草甚至漏签等现象,一旦纠纷出现,护方也将处于被动局面。
2.1.5 护患沟通技巧性不高
护理人员不了解病人心理,无法站在病人角度为他们着想,例如,病人在经济方面是否存在困难、有没有亲情陪护,他们想不想让亲人了解其病情,病人内心对疾病有没有很大的恐惧、疑虑等, 护理人员对此都无法进行有效的讲解宣教,语言沟通非常生硬,交代事项也和医嘱不同,这就导致病人无法对护理人员建立起信任。
2.2 患方因素
2.2.1 身体差异
人体是极为复杂的一个系统,现代医学技术还不能对疾病性质或个体症状间的关系做出全面的解释。例如,对大部分人有效的青霉素,用在少部分人身上,则可能发生过敏,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等。基于此,从某种层面上看,身体差异也是致使医疗护理风险出现的一大原因。
2.2.2 心理因素
病人就医时通常带着较高的期望值,认为医护人员什么都能做好,通过治疗后,病情只会好好不可能变坏。如出现不满意情况,病人心理便会产生很大落差, 甚至可能会诉诸法律。更有甚者,认为医护人员技术不高,故意延误治疗时机等。将各种怨气撒在护理人员身上,这无疑也会增加医疗风险的可能性。
3 应对措施
3.1 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及职业道德
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对其行为及态度起决定性作用,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较为特殊,稍一疏忽或闪失,都可能会给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例如,有些护士擅离职守,导致病人错过了抢救时机,这无疑给病人及其自身带来了双重伤害。基于此,护理人员应对其自身工作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应形成以病人为主导的服务理念,逐步提升其自身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平,在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3.2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防范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2]为此,护理人员应遵循各项护理章程及操作规范,如查对、交班及分级护理制度等。护理人员应积极学习法律法规,并学会用法律来规范和保护自己;应积极对书写能力展开培训,并综合考虑科室特点,完善护理交待书写标准,护理记录时应避免出现无效记录,必要时还应进行跟踪记录,确保记录的客观、真实性。
3.3 护士长应强化对风险的监控
护士长应重视对基础及环节质量进行监控,特别是对重点护士(如新上岗护士)、重点病人(如病情严重的患者)、重点时段(如交班或节假日)、重点环节(病人、抢救器材及护理并发症管理)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要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潜在风险[3]。护理风险管理任重道远,护理人员应树立超前意识及法制意识,要将病人安全摆在第一位,通过卓越的服务理念及护理技术,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4 结论
新时期,人们的自我保护及法律意识在逐步增强,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也已得到逐步实施,如何防范和应对临床护理风险,这不仅是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深入探索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医疗机构及各大医院践行“以病人为中心”原则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郭秀静,王玉琼,胡娟.医疗风险管理问题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5):534-535.
[2]周晓,胡炳强,李静.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05(12):54- 57.
[3]邹晓清.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运用[M].护理管理杂志,2003,3(6):22-23.
【关键词】 护理风险;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135-01
现代社会,人们的健康与法律意识有了逐步提升,对护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不再是原来的对病人进行操作护理,而是应以病人为中心,综合考虑其生理、心理等多层次需求。医疗是病种复杂、风险无处不在的一个领域,它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好的应急能力,正确的操作技能,准确的观察及判断能力,较强的沟与风险防范能力。
1 临床护理风险的内涵
臨床护理风险,即在医院诊疗中将造成损失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出现的各类不安全事件。[1]医院每天都有近百万的病人,通过接受医疗护理服务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过也有不少实证表明,虽然医疗专业人士尽心在工作,不过护理事故仍有发生, 病人也常面临被伤害的风险。例如,医院时常会发生医疗事故、医疗护理意外或由这些因素引起的医疗纠纷或民事诉讼等。这些都将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医院在赔偿的同时,其整体声誉也会受到损害。现代医院管理的实践表明,临床护理质量的优劣与市场和效益息息相关,临床护理管理应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树立起质量控制与经营双相结合的发展理念。
2 护理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护理人员因素
2.1.1 护理过失
在护理过程中,因未落实好三查七对制度,护士出现发错药、输错液等现象; 因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技术不过关, 交接班不细心或是忽略病人的病情变化等, 很可能会导致病人意外死亡。
2.1.2 簿弱环节
护理工作需要在分工合作状态下完成。在护士单独值班的形势下,如果病人病情发生变化,在抢救时很可能会非常忙碌,护理工作难免会有疏漏,或未认真观察普通患者的病情;有些新护士在单独值班时,因临床经验少,无法准确把握病员的病情变化等,很可能导致病人或家属不满, 从而引起护患矛盾或纠纷。
2.1.3 护理记录
护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病情观察与记录时往往存在较大差别;护理记录也并非护士单独完成,特别是危重病人或特别护理,必须每班都予以记录。护理记录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观察、记录断片,病情描述不清晰等;护理记录中未得到病人或家属签字,纠纷出现后,患方则会怀疑护理记录的真实性,这对后期举证也很不利。
2.1.4 法律观念淡薄
一些护理人员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在进行治疗操作时,要求病人或其家属签字,在病人多或护士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签字潦草甚至漏签等现象,一旦纠纷出现,护方也将处于被动局面。
2.1.5 护患沟通技巧性不高
护理人员不了解病人心理,无法站在病人角度为他们着想,例如,病人在经济方面是否存在困难、有没有亲情陪护,他们想不想让亲人了解其病情,病人内心对疾病有没有很大的恐惧、疑虑等, 护理人员对此都无法进行有效的讲解宣教,语言沟通非常生硬,交代事项也和医嘱不同,这就导致病人无法对护理人员建立起信任。
2.2 患方因素
2.2.1 身体差异
人体是极为复杂的一个系统,现代医学技术还不能对疾病性质或个体症状间的关系做出全面的解释。例如,对大部分人有效的青霉素,用在少部分人身上,则可能发生过敏,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等。基于此,从某种层面上看,身体差异也是致使医疗护理风险出现的一大原因。
2.2.2 心理因素
病人就医时通常带着较高的期望值,认为医护人员什么都能做好,通过治疗后,病情只会好好不可能变坏。如出现不满意情况,病人心理便会产生很大落差, 甚至可能会诉诸法律。更有甚者,认为医护人员技术不高,故意延误治疗时机等。将各种怨气撒在护理人员身上,这无疑也会增加医疗风险的可能性。
3 应对措施
3.1 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及职业道德
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对其行为及态度起决定性作用,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较为特殊,稍一疏忽或闪失,都可能会给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例如,有些护士擅离职守,导致病人错过了抢救时机,这无疑给病人及其自身带来了双重伤害。基于此,护理人员应对其自身工作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应形成以病人为主导的服务理念,逐步提升其自身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平,在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3.2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防范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2]为此,护理人员应遵循各项护理章程及操作规范,如查对、交班及分级护理制度等。护理人员应积极学习法律法规,并学会用法律来规范和保护自己;应积极对书写能力展开培训,并综合考虑科室特点,完善护理交待书写标准,护理记录时应避免出现无效记录,必要时还应进行跟踪记录,确保记录的客观、真实性。
3.3 护士长应强化对风险的监控
护士长应重视对基础及环节质量进行监控,特别是对重点护士(如新上岗护士)、重点病人(如病情严重的患者)、重点时段(如交班或节假日)、重点环节(病人、抢救器材及护理并发症管理)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要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潜在风险[3]。护理风险管理任重道远,护理人员应树立超前意识及法制意识,要将病人安全摆在第一位,通过卓越的服务理念及护理技术,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4 结论
新时期,人们的自我保护及法律意识在逐步增强,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也已得到逐步实施,如何防范和应对临床护理风险,这不仅是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深入探索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医疗机构及各大医院践行“以病人为中心”原则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郭秀静,王玉琼,胡娟.医疗风险管理问题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5):534-535.
[2]周晓,胡炳强,李静.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05(12):54- 57.
[3]邹晓清.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运用[M].护理管理杂志,2003,3(6):22-23.